阅读:9035回复:42

[咨询求助]米粉产业化智慧化之价格翻番 [已解决]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0-08-01 10:20扫一扫,手机看帖
  常德米粉产业化,智慧化我支持,但由此所造成的普通老百姓天天要吃的米粉的价格翻番,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不景气,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政府的这种变相“垄断”行为是否欠妥?
部门 发帖时间 满意度 状态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08-01 10:20:00 处理完成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1楼#
发布于:2020-08-18 11:28
帖内置顶  –    –  2020-08-18 11:48
2018年11月24日,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助力常德米粉进军“百亿产业”》的大会协商发言材料上批示: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名品,是常德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完全可以打造而成的大产业。目前在全市范围实施的米粉行业大整合,就是实行产销分离,统一配送,全程冷链,终端冷藏,平台监管,目的是确保米粉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常德鲜湿米粉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常德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德米粉在2009年前属于家庭性小作坊生产,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提质升级改造,由先前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重新投资建厂,形成了目前全市19家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160万斤(按每小时生产3500斤计算,每天生产10个小时,可生产160万斤),实际需求为50万斤左右。全市早餐米粉店9000余家。2019年全市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打常德米粉(含津市米粉)牌子的米粉店近8000家。
近年来,常德米粉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3年9月,“津市牛肉米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张天一在北京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米粉,经媒体广泛报道,一时路人皆知,常德米粉名声大涨。2017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经济频道的“远方的家”、“行走的餐桌”和“消费主张”等栏目推介常德米粉,提升了常德米粉的知名度。
但作为产业,常德米粉还远未被开发和利用,其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低端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主要原因有四:
1、规划扶持乏力。虽然通过实施“放心米粉工程”“米粉提质工程”,米粉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米粉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但未能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由当地政府主导“用工业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和饮食文化博物馆”,短短几年间实现后发赶超。当前,我市相关政策未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内在需求,特别是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尚未出炉扶持计划、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尚未制定护航规制,行业较为分散。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常德米粉企业步履维艰,支柱企业独木难支,陷入本地市场守不住、外地销路打不开的困局。
2、米粉品质品牌不硬。当前,常德米粉质量参差不齐,原粉质量和口味口感已今非昔比;传统工艺日趋简化甚至基本弃用,缺乏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辐射半径局限周边,冷链配送覆盖省外运输成本高。成本过高导致外地“常德米粉”经营者不得已采用替代粉,大失常德米粉独特风味,没有竞争优势。米粉汤料浇头制作工艺未标准化,一家一配方、一店一味道,大多不正宗,盛名之下欠缺叫得响的知名主导品牌。
3、行业恶性竞争掣肘。我市现有鲜湿米粉生产企业19家,拥有生产线45条(圆粉26条、扁粉19条),如按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8小时,每天可生产126万斤;如果按两个班,每天生产16小时,可生产252万斤。鲜湿米粉销售范围基本限于本市,全市日需求量仅50万斤,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销售市场曾乱象丛生,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导致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保本经营,个别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4、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受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米粉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按照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鲜湿米粉必须实行冷链运输、终端冷藏销售。由于米粉贩子多为弱势群体,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配备冷链车,米粉配送主要是在夜间完成,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到位,致使冷链运输一直没能得到落实;再一方面,米粉销售终端很多是3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店,经营条件简陋,长期没有落实冷藏措施,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houlang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2楼#
发布于:2020-08-19 12:14
热心人:原价1.6元每斤,今天价2.5元每斤回到原帖
一斤大米产2.8斤米粉,利润多大自己算
3楼#
发布于:2020-08-18 11:28
2018年11月24日,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助力常德米粉进军“百亿产业”》的大会协商发言材料上批示: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名品,是常德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完全可以打造而成的大产业。目前在全市范围实施的米粉行业大整合,就是实行产销分离,统一配送,全程冷链,终端冷藏,平台监管,目的是确保米粉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常德鲜湿米粉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常德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德米粉在2009年前属于家庭性小作坊生产,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提质升级改造,由先前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重新投资建厂,形成了目前全市19家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160万斤(按每小时生产3500斤计算,每天生产10个小时,可生产160万斤),实际需求为50万斤左右。全市早餐米粉店9000余家。2019年全市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打常德米粉(含津市米粉)牌子的米粉店近8000家。
近年来,常德米粉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3年9月,“津市牛肉米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张天一在北京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米粉,经媒体广泛报道,一时路人皆知,常德米粉名声大涨。2017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经济频道的“远方的家”、“行走的餐桌”和“消费主张”等栏目推介常德米粉,提升了常德米粉的知名度。
但作为产业,常德米粉还远未被开发和利用,其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低端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主要原因有四:
1、规划扶持乏力。虽然通过实施“放心米粉工程”“米粉提质工程”,米粉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米粉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但未能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由当地政府主导“用工业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和饮食文化博物馆”,短短几年间实现后发赶超。当前,我市相关政策未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内在需求,特别是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尚未出炉扶持计划、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尚未制定护航规制,行业较为分散。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常德米粉企业步履维艰,支柱企业独木难支,陷入本地市场守不住、外地销路打不开的困局。
2、米粉品质品牌不硬。当前,常德米粉质量参差不齐,原粉质量和口味口感已今非昔比;传统工艺日趋简化甚至基本弃用,缺乏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辐射半径局限周边,冷链配送覆盖省外运输成本高。成本过高导致外地“常德米粉”经营者不得已采用替代粉,大失常德米粉独特风味,没有竞争优势。米粉汤料浇头制作工艺未标准化,一家一配方、一店一味道,大多不正宗,盛名之下欠缺叫得响的知名主导品牌。
3、行业恶性竞争掣肘。我市现有鲜湿米粉生产企业19家,拥有生产线45条(圆粉26条、扁粉19条),如按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8小时,每天可生产126万斤;如果按两个班,每天生产16小时,可生产252万斤。鲜湿米粉销售范围基本限于本市,全市日需求量仅50万斤,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销售市场曾乱象丛生,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导致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保本经营,个别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4、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受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米粉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按照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鲜湿米粉必须实行冷链运输、终端冷藏销售。由于米粉贩子多为弱势群体,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配备冷链车,米粉配送主要是在夜间完成,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到位,致使冷链运输一直没能得到落实;再一方面,米粉销售终端很多是3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店,经营条件简陋,长期没有落实冷藏措施,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4楼#
发布于:2020-08-03 14:55
我看是某些米粉企业挟政府以制民。企业发财了,政府增税了,人民群众的腰包又被掏空了。
5楼#
发布于:2020-08-03 10:10
想起马季老先生的关于常德一段相声:常德米粉2块钱一碗,好吃。
6楼#
发布于:2020-08-03 08:39
一切垄断都是为了涨价
7楼#
发布于:2020-08-03 08:17
一个粉的物价港小也小,但是也可能像蝴蝶效应作用到每一个人身上,将涨价之风扩散到全行业,然后这样的行情又转嫁到了制作粉的工厂,可能到头来,价格涨,成本跟着涨,受影响的还是我们小百姓!
8楼#
发布于:2020-08-03 06:55
全民拒绝吃粉,看他涨价卖给谁?却是涨太历害了。
心路
七级网友
七级网友
9楼#
发布于:2020-08-02 23:00
虽然什么都在不断涨价,但涉及民生的食品,涨价不是不可以,但还是得三思而行。
xrke
五级网友
五级网友
10楼#
发布于:2020-08-02 19:15
疫情期间开始自己煮粥+鸡蛋对付早餐,慢慢的就习惯了这种早餐方式,一大家人一年下来很要节约一笔钱。听一粉厂的朋友说自从他进了米粉厂后就再也不吃粉了,就特别觉得自己做早餐既放心又合算,还省去了因涨价而烦心。
11楼#
发布于:2020-08-02 18:24
统一管理有好处,但是要管理好。
12楼#
发布于:2020-08-02 18:08
粉厂老板笑开了花????
13楼#
发布于:2020-08-02 11:39
政府的过度干预,就是保护个别人的利益,伤害广大百姓的利益!
14楼#
发布于:2020-08-02 10:47
magicqcf:控制市场经济是个什么东西?回到原帖
中国《专家》说:粮食涨价其它东西也会相应的涨价,所以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必须压低粮食价格
15楼#
发布于:2020-08-02 09:21
不会飞的人:垄断惹的货回到原帖
确实如此。。。政府应该是制定标准,而不是参与活动
16楼#
发布于:2020-08-01 22:42
随你涨价,老子不吃了
17楼#
发布于:2020-08-01 21:30
菩提本无树:生产效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产业化了为什么价格还涨了?,回到原帖
任何行业,只要行政 权 力参与进来,最后都是这个结果。
18楼#
发布于:2020-08-01 21:29
不会飞的人:现在只在家下面吃 米粉一碗九块十块吃不起回到原帖
确实吃不进去,以前可以天天吃,现在偶尔吃一碗。
19楼#
发布于:2020-08-01 21:28
德伯:价格翻番我看未必。他涨就是,谁敢垄断?市场的交给市场,你涨自然就不会去吃了,改吃面或者其他米线之类回到原帖
打着为了质量的幌子行垄断之实的行业根本就不是市场经济,怎么交给市场
20楼#
发布于:2020-08-01 21:27
常德小蜜:专家不是说过吗?你可以不吃啊 。。。 但是农民的产品不能涨价  这是属于宏观调控  控制市场经济的唯一标准回到原帖
控制市场经济是个什么东西?
21楼#
发布于:2020-08-01 21:16
22楼#
发布于:2020-08-01 21:10
菩提本无树:生产效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产业化了为什么价格还涨了?,回到原帖
垄断的结果,原来普通的粉,现在出厂必须有规定的包装,不然不让你卖,最后市场上的粉虽然是不同厂家生产,但都是同一个垄断企业包装
23楼#
发布于:2020-08-01 21:09
德伯:价格翻番我看未必。他涨就是,谁敢垄断?市场的交给市场,你涨自然就不会去吃了,改吃面或者其他米线之类回到原帖
确实翻了一倍,改包装后,1快1斤变成2块1斤
7710017
六级网友
六级网友
24楼#
发布于:2020-08-01 20:57
老百姓苦啊...
25楼#
发布于:2020-08-01 19:54
菩提本无树:生产效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产业化了为什么价格还涨了?,回到原帖
垄断惹的货
26楼#
发布于:2020-08-01 18:13
生产效率越高成本应该越低,产业化了为什么价格还涨了?,
vtabdf
三级网友
三级网友
27楼#
发布于:2020-08-01 17:49
选择吃面,
28楼#
发布于:2020-08-01 17:36
不会飞的人:现在只在家下面吃 米粉一碗九块十块吃不起回到原帖
面条也会跟着涨
29楼#
发布于:2020-08-01 17:32
原价1.6元每斤,今天价2.5元每斤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