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152回复:1
县域区域公共品牌提升路径研究——以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为例县域区域公共品牌提升路径研究 ——以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为例摘要 县域区域公共品牌是区域特色资源与产业优势的集中体现。汉寿县作为“中国生态甲鱼第一县”和“中国蔬菜之乡”,拥有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4年综合产值分别达100亿元和3亿元。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其区域公共品牌存在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文旅融合深度不足、与市级品牌协同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区域公共品牌理论与产业融合理论,本研究以“中国蔬菜之乡”总定位统领产业矩阵,构建“文化赋能+科技管控+协同运营”的提升路径,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汉寿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剖析 (一)汉寿公共品牌发展现状 1.汉寿甲鱼 汉寿甲鱼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双认证”,成为全国唯一“双标”甲鱼品牌,依托“六优”生态养殖模式,形成富硒、高鲜味氨基酸的品质优势。2024年养殖面积达19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出口量占全国30%,产品覆盖港澳、东南亚及非洲市场。其“稻鳖共生”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典型生态养殖案例,被中国甲鱼协会评为“中国甲鱼第一县”。 2.汉寿玉臂藕 汉寿玉臂藕于2012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九孔十三丝”“脆嫩无丝”为核心卖点,常年种植面积4万亩,年产鲜藕6.4万吨,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玉臂藕依托“荷泥‘藕’遇”项目开发藕汁、藕粉等衍生产品,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航天员张陆等名人推荐的“网红”农产品。 (二)汉寿区域公共品牌产业矩阵 汉寿甲鱼作为水生经济动物,其“稻鳖共生”模式下的生态养殖特性,与蔬菜种植具有高度协同性,甲鱼养殖依赖洞庭湖湿地的水质、土壤等农业生态系统,与玉臂藕的种植环境形成“水—陆”生态循环,同时甲鱼作为高蛋白食材,与玉臂藕的膳食纤维形成营养搭配,共同构成“滋补——清润”的饮食体系,符合现代健康消费需求。在汉寿县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中,将二者产业进行结合,依托“中国蔬菜之乡”,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二)现存主要问题 1.品牌定位模糊与内部竞争 汉寿甲鱼与“常德甲鱼”存在“洞庭湖区优质甲鱼”的定位重叠,与“河洲甲鱼”的高端有机定位形成直接竞争,汉寿甲鱼与常德甲鱼的协同仅停留在名义层面,企业参与度不足40%。 2.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管控短板 尽管汉寿甲鱼制定了DB43/T2377—2022地方标准,但部分企业仍存在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玉臂藕虽建立分级标准,但小农户分散经营占比高,包装标识不统一,市场辨识度低。 3.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当前汉寿甲鱼与玉臂藕的品牌展示仍以产品展销、基地参观为主,缺乏系统化的体验设计。多数甲鱼养殖场仅提供“池塘观摩+产品讲解”的基础服务,未将仿生态养殖技艺、冬至捕甲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体验项目;玉臂藕种植区虽具备“荷塘采摘”“藕塘垂钓”的物理条件,但未开发藕花摄影、藕艺手作等深度体验产品。 汉寿拥有沧浪文化、屈楚文化等深厚底蕴,但在县域公共品牌管理上面,汉寿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与品牌价值形成有效绑定,未充分融入品牌故事。以玉臂藕为例,文化IP开发停留在表层,其“贡藕”身份仅在包装上标注,未通过故事化叙事、场景化演绎形成文化记忆点,缺乏系统化传播。汉寿甲鱼虽与屈楚文化关联,但未将“屈原食鳖”的典故转化为具有代入感的消费场景,未将“中国甲鱼之乡”的历史积淀融入产品。 4.品牌协同与政策支持乏力 目前汉寿甲鱼与汉寿玉臂藕品牌各自为政,未与“中国长寿之乡”整体品牌形成联动。虽然汉寿甲鱼成立了全产业链协会,但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未整合。尽管玉臂藕建立了区块链溯源体系,但整体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甲鱼养殖依赖传统经验,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较少。电商销售占比仅6%,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模式尚未普及,市场拓展乏力。 二、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县域区域公共品牌提升路径 (一)文化赋能:构建“品牌故事+沉浸体验”体系 1.深度挖掘文化IP:从“历史符号”到“情感共鸣”的连接 汉寿甲鱼的“长寿文化”与玉臂藕的“贡藕文化”均根植于汉寿“中国长寿之乡”的文化底蕴,将二者整合为“汉寿蔬菜养生”的品牌故事线。打造“洞庭湿地・蔬菜之乡”超级IP,创作《汉寿蔬菜十二时辰》文化长卷。长卷场景以藕农采挖玉臂藕,突出“脆嫩无丝”的贡品文化;以甲鱼养殖户巡塘甲鱼,演绎“千年鳖灵”的长寿传说;同时开发“蔬菜宴”主题餐饮,将甲鱼羹与藕夹作为“湿地双绝”主推菜品,形成“一宴双珍”的消费记忆点。 依托“鳖灵化龙”传说和长寿文化,开发“千年鳖灵”主题演艺,结合AR技术还原甲鱼养殖历史场景。突出“洞庭湖西滨,自然生长”的地理优势,与常德甲鱼的“洞庭全域”概念形成区隔,与河洲甲鱼的“高端餐饮”定位互补。推出“汉寿甲鱼——每一只都经过洞庭湖湿地慢养”的宣传语,强调其仿生态养殖模式。 以明清贡品历史为脉络,设计“玉臂藕贡运”实景剧,在蔬菜产业园设置互动式挖藕体验区。强化“脆嫩爽口、可当水果食用”的产品特性,开发鲜食包装与即食产品,对接高端生鲜市场。推出“汉寿玉臂藕——来自洞庭湿地的天然脆果”系列产品。 2.打造文旅融合载体:从”地理标志”到“体验场景”的转变 建设“汉寿蔬菜产业博览园”,设置水生蔬菜区和陆生蔬菜区两大主题展区。在水生蔬菜区建立甲鱼生态科技馆,开发包括投饵、巡塘、捕捞等环节的“甲鱼养殖员一日体验”项目,配套设计甲鱼壳彩绘、甲鱼主题陶塑等“甲鱼文创DIY”。在陆生蔬菜区,建立玉臂藕主题公园。开发藕塘迷宫、非遗竹编工坊等体验项目,配套开发包括藕形银饰、藕粉面膜、藕丝纤维围巾等“藕遇汉寿”文创产品,打造玉臂藕文化走廊。 同时根据季节不同,开展以“四季蔬菜节”为主题的活动,将单一节庆活动升级为“四季有主题”的文旅IP。春季打造“藕塘春耕”插秧节的亲子农事体验;夏季结合无人机编队表演,打造“荷塘月色”光影秀;秋季以非遗民俗展示,打造“贡藕丰收”祭祀大典;冬季以农产品直播带货打造“甲鱼腊味”年货节。同时设计春分“甲鱼放苗节”、夏至“藕花音乐节”、秋分“丰收宴”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体验活动,以“汉寿蔬菜”为核心,将汉寿甲鱼与汉寿玉臂藕串联全年文旅活动,将传统农时转化为具有仪式感的旅游节庆。 3.构建场景化营销体系:从“单一产业”到“融合生态”的联动 开展“汉寿蔬菜溯源之旅”直播,邀请美食博主深入养殖塘口、藕塘采挖、加工车间、餐厅厨房,展现“从产地到餐桌”的真实场景。在电商平台开设“汉寿蔬菜之乡”官方旗舰店,采用“1+2”产品矩阵。即以“汉寿蔬菜”为主的1个总品牌,汉寿甲鱼和汉寿玉臂藕为主的“2”大核心产品;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将甲鱼高端产品与玉臂藕有机产品捆绑销售,推出“湿地养生礼盒”。 (二)科技赋能:构建“标准化+数字化”管控体系 1.全链条标准化建设 由汉寿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统计局发布《汉寿县“蔬菜之乡”产业分类标准》,明确甲鱼产业的“水生蔬菜”属性,纳入蔬菜产业扶持政策范畴;设立“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甲鱼与玉臂藕的协同开发项目。 2.数字化品牌管理 开发“汉寿蔬菜”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汉寿甲鱼、汉寿玉臂藕养殖、加工、销售数据,提供线上选品、定制包装、冷链配送服务。建设电商直播基地,通过“基地直采+网红带货”模式。 (三)协同发展:构建“政府+企业”联动机制 1.政企协同治理架构 结合汉寿甲鱼与玉臂藕的地理属性的统一特征,设立汉寿县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委员会,以“洞庭湿地”为地理背书,形成“水生动物+陆生植物”的农产品矩阵。吸纳农业、文旅、市场监管部门及河洲甲鱼等优质企业代表,实行“季度联席会+年度品牌峰会”制度,采用“公共品牌 + 企业品牌” 联名包装;由县农业投资公司负责市场化运营,采用“政府背书+企业化运作”模式,承接品牌授权、文旅活动策划等商业服务,收益反哺公共品牌建设。 2.品牌产权与产业联动保障 建立跨区域打假协作机制,联合湖北黄石等地市场监管部门,打击网络平台假冒产品。完善地理标志使用授权制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溯源,扩大县域公共品牌软实力。制定《汉寿甲鱼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双授权”机制,动态监管授权企业,建立“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三、结论与展望 汉寿县区域公共品牌提升需以“双定位统领”为基础,将“中国生态甲鱼第一县”与“中国蔬菜之乡”作为品牌建设的核心锚点;建立“公共品牌为基,企业品牌为翼”的协同架构,将文旅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作为品牌价值提升的双引擎,通过文化叙事创新与全链条科技管控,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从“产品标识”向“文化符号”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汉寿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2024年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报告 [Z],2024. [2]吴必虎、李咪咪,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J]. 旅游学刊,2022,37 (10):15-26. [3]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Z],2020. [4]李勇、王芳等,文旅融合对农产品区域品牌溢价的影响机制 —— 基于武陵山区的实证研究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 45 (4): 678-689. [5]周兆晴,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治理:理论框架与浙江实践 [J],农业经济问题,2021 (11):98-1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