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d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 UID551819
  • 最后登录2025-10-10
阅读:50回复:1

常德英雄文旅品牌的多维构建 ——历史赋能与政策驱动路径研究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5-10-09 21:32扫一扫,手机看帖
常德英雄文旅品牌的多维构建
         ——历史赋能与政策驱动路径研究

摘要:常德作为一座承载着辛亥、抗战与红色革命深厚历史底蕴的“英雄之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本文基于文旅融合、品牌传播等理论,构建了“历史挖掘-品牌定位-产品开发-传播创新”四位一体的分析模型,提出以“时空双维整合”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GIS空间分析、网络舆情大数据及AB测试等实证方法,系统梳理了常德英雄文化资源,诊断了其在传播效能与产业转化方面的瓶颈。研究首次提出“英雄文化资源层级激活”理论,并设计了以“一核三带”为空间骨架、以“轻量化红色体验”产品矩阵和“英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为核心内容的常德英雄文旅品牌多维构建路径。最后,从政策保障、数字技术应用与品牌评估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常德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城市精神标识的强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英雄文旅品牌;时空双维整合;轻量化叙事;数字记忆场;常德
一、引言
 常德,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铭刻了从辛亥革命的先驱呐喊、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红色革命的壮丽诗篇。常德会战的悲壮史诗、林伯渠等革命先辈的故居遗迹,共同构筑了常德作为“英雄之城”的深厚底蕴。然而,在文旅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常德的英雄文化资源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资源分布零散,未能形成体系化品牌效应;传统展陈与叙事方式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传播效能式微;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与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不畅,产业带动能力有限。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为常德擦亮英雄品牌、振兴文旅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同时,常德市委市政府“繁荣文旅市场”的战略目标也对此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回应上述问题,通过多维构建常德英雄文旅品牌,盘活历史资源存量,创新文旅产品供给,提升品牌传播声量,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构建“四位一体”模型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历史挖掘-品牌定位-产品开发-传播创新”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
 (一)理论框架
 1.历史挖掘是基础:突破单一历史事件研究的局限,纵向串联辛亥、抗战、红色革命三大历史脉络,形成完整的地方英雄史诗谱系。
 2.品牌定位是核心:在资源普查基础上,提炼常德英雄文化的核心精神标识(如“常德会战精神”),明确“英雄之城”的品牌核心价值。
 3.产品开发是关键: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涵盖实体遗址、数字产品、沉浸式业态等。
 4.传播创新是引擎:运用新媒体与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矩阵,实现品牌故事的有效触达,特别是对年轻群体。
 在此框架下,本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提出了“时空双维整合模型”。时间维度上,贯通三大历史时期,梳理英雄人物与事件;空间维度上,设计“一核三带”的总体布局:“一核”即常德城区,整合常德会战纪念馆、碉堡群等核心资源,打造英雄文旅集散与体验中心;“三带”分别为沅水抗战文化带(聚焦常德会战主战场遗址)、石门红色文化带(以林伯渠故居、红二、六军团活动旧址为重点)、桃源辛亥文化带(挖掘宋教仁等辛亥人物资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的混合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与政策分析:系统研读《常德市志》《常德抗战史》等地方史料,以及国家与湖南省关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奠定研究的史料与政策基础。
 2.实地调研法与田野调查:对全市32处核心英雄文化遗址(如常德会战碉堡群、林伯渠故居等)进行实地勘察、测绘与保护现状评估,并采集了20位抗战老兵或其家属的口述史,获取一手资料。
 3.数字人文与技术实证:
 GIS空间分析:将遗址点位数据可视化,精准识别资源密集区与文旅动线盲区,为“一核三带”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舆情分析:爬取并分析社交媒体上约10万条与“常德英雄”相关的评论数据,精准把握公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倾向。
 眼动实验与AB测试:在常德河街等地开展“沉浸式红色剧本游”与传统讲解模式的对比实验(样本量500+),并利用眼动仪追踪青少年在AR展陈中的视觉焦点,为优化产品设计提供行为学证据。
 4.政策模拟法:运用德尔菲法,组织三轮专家咨询,对拟议的《常德市英雄文化保护条例(草案)》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研究成果的政策转化价值。
三、常德英雄文旅品牌构建的多维路径
 基于前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多维构建路径
 (一)资源整合维度:构建“英雄之城”品牌体系
 针对资源碎片化问题,首要任务是进行系统性整合。
 1.建立“常德英雄人物与事件数据库”:将散见于各处的史料数字化,形成涵盖人物生平、事件经过、遗址信息、影像资料的动态数据库,为后续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2.打造“一核三带”空间格局:以GIS分析结果为指引,重点提升城区“一核”的集聚与服务功能,通过旅游专线、故事线索将“三带”有机串联,形成主题鲜明、联动发展的空间结构,变“景点”为“景区”,化“参观”为“体验”。
 3.提炼核心品牌符号:凝练如“不屈的城墙——常德会战精神”、“红色的初心——林伯渠革命生涯”等具有高辨识度和感染力的品牌符号,应用于所有宣传物料与产品设计中。
 (二)产品创新维度:打造“轻量化红色体验”矩阵
 为破解年轻群体参与度低的难题,必须推动产品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1.数字赋能体验升级:
 开发“AR寻访英烈足迹”小程序:游客在实地游览时,通过手机扫描遗址或特定标识,即可在屏幕上重现历史场景、观看英雄人物动画故事,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
 建设“数字记忆场”:在常德会战纪念馆等场馆,运用VR技术打造“常德会战24小时”沉浸式剧场,让观众“亲历”那段烽火岁月,深化情感共鸣。
 2.业态融合创造新场景:
 推出“红色剧本游”:以常德英雄故事为蓝本,在河街、桃花源等景区开发实景剧本杀产品,让青年游客在角色扮演和任务解密中主动学习历史。
 设计“英雄主题”研学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发“一日小民兵”、“红色财经家(林伯渠)”等系列研学课程,将英雄文化融入教育实践。
 3.探索“英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将林伯渠故居等红色资源与当地的生态农业、乡村民宿相结合,打造“红色研学+生态农业+特色民宿”综合体,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三)传播营销维度:实施精准化、互动化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必须改变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
 1.内容轻量化与叙事年轻化:制作英雄故事的短视频、动漫、条漫等内容,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投放。用语风格贴近网络世代,突出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与生活细节,使其可亲、可感。
 2.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官方媒体、商业平台与本地KOL(关键意见领袖)资源,进行一体化传播。定期策划线上话题活动,如“我身边的常德英雄故事”征集,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形成传播裂变。
 3.效果评估与动态优化:建立品牌健康度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追踪网络声量、游客满意度、产品复购率等关键指标,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传播策略与产品内容。
 (四)政策保障维度:推动可持续的制度建设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护航。
 1.推动立法保护:将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论证的《常德市英雄文化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审议,为英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协同机制:建议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旅广体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育局等多部门参与的“英雄文旅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3.强化资金与人才支持:设立英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引进和培养既懂历史文化又熟悉数字技术和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四、预期成效与社会效益
 通过本研究成果的落地实施,预期将产生以下综合效益:
 (一)经济效益
 预计通过创新产品矩阵和精准营销,可推动常德红色旅游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显著带动周边农特产品、文创商品、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二)社会效益
 增强文化认同: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英雄故事,能有效强化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与自豪感,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提升城市形象:“英雄之城”将成为常德最闪亮的城市名片,在2025年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发出“常德声音”,提升城市在全国的美誉度与影响力。
 助力乡村振兴:“红绿融合”模式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灵魂,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三)管理效益
 实现32处核心遗址的“数字化保护+活态化利用”全覆盖,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常德样板”。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常德市构建英雄文旅品牌的多维路径。研究认为,常德英雄文旅品牌的崛起,关键在于实现从“资源思维”到“品牌思维”、从“历史叙事”到“时代表达”、从“单一业态”到“产业生态”的根本性转变。其所依托的“时空双维整合模型”与“四位一体”实践框架,不仅为常德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方案,也为国内同类英雄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参考。
 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常德英雄文旅品牌的建设应保持动态开放的姿态,不断吸纳新理念、新技术,让英雄故事历久弥新,让英雄精神在沅澧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毛钧平.文化自信视域下常德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
[2]裴炳.基于山西红色文旅的创新空间设计与文化传播[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17):150-153.
[3]郭焕焕.地域历史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分析——以若羌县为例[J].漫旅,2025.
[4]钟磊.政策驱动与创新实践:“微短剧+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视,2025.
[5]尼玛拉木.德钦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研究[J].西部旅游,2025,(05):70-72.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 UID446585
  • 最后登录2025-10-10
1楼#
发布于:2025-10-10 10:48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