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煌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 UID551375
  • 最后登录2025-09-16
阅读:99回复: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常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对接路径研究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5-09-15 21:22扫一扫,手机看帖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驱动力。常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推动了高校培养人才方式的革新。目前常德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固化,不能有效对接产业发展需要,不能及时跟进产业更新换代,产业实际技术含量要求不能满足,校与企业协同育人不够充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为严重。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构建“产业-专业”动态匹配机制、加强产教融合深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等路径层面出发,提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系统性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充分发挥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之间衔接的作用,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学科专业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力截然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其发展体现出三大典型特征:
1.创新驱动是其根本属性
新质生产力依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以知识、数据等新型要素为核心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2.动态适应性是其持续演进的重要保障
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快速迭代、跨界融合的显著特点,新质生产力通过构建“研发—转化—应用”闭环反馈机制,实现生产要素的持续优化与能力体系的重构。
3.区域协同性是其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
常德通过与长沙工程机械集群协同技术、共享资源,发展新能源装备、储能系统集成等,促进了跨区域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加速流动,同时也对高校提出跨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要求。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结构紧密关联。当前,常德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形成初步集群效应,并呈现出三方面发展趋势:
1.技术融合持续深化
智能农机装备领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与先进制造技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迁移能力;集成电路产业逐步构建“设计—封装—测试”全链条能力,对系统级设计与工艺整合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2.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以共享EDA工具平台、云端设计服务为代表的产业服务新形态,对人才的数字化工具应用与协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绿色转型深入推进
现在许多新能源企业都在应用碳足迹管理,循环利用技术等,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毕业的人才逐渐在传统制造类岗位的中占比加大。
可见,人才需求具有分层化的特点。研发创新层需要擅长算法、材料基因工程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拥有产业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技术应用层需要大量的完成智能产线改造、设备运行维护和工艺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技能操作层则主要涉及光伏组件的安装和芯片的测试封装等环节,具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和较强的岗前培训是其需要的基本要求。就人才需求结构而言,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性差异。高校人才培养应分别适应不同层面的要求。
、常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科专业设置现状
从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等学校看,当前常德高校专业结构仍然主要是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等传统专业为主,比例高达60%以上;而对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专业的数量所占的比例低于15%,专业结构严重滞后。
就课程体系看,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工科专业教材平均更新周期4.7年远大于集成电路领域18个月的更新周期;同时,新能源存储、人工智能应用等新课教学中,存在大量的脱离行业现实情况的实践内容,超过42%的新课教学实验项目属于脱离了行业技术现状的现象。
就师资而言,拥有三年以上产业实践经验的专任专业课教师仅为28%,而“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也是制约学校实践教学与产业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符合半导体封装、智能电网仿真等学科前沿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不到30%,有部分学校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的方式,但是只做设备的捐赠,并没有将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功能发挥出来。
(二)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调整机制滞后,前瞻性不足
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动态产业的需求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新专业从报批到认定备案的时间周期约为2~3年,比动态产业的技贸迭变周期(一般为12—18个月)长得多,极易造成人才的供大于求。另外,当前我国80%以上的工科专业的课程依旧沿用5年前的教材,教学内容较于现在新的技术标准已经脱节。
2.产教融合层次较浅,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尽管校企合作面宽,但是合作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专家讲座等浅层次的合作上,校内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开发的比例只有不到20%,实训设备接近真实生产的程度仅占40%,学生毕业后大多需要花3—6个月的时间才能进入角色。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距离职业的标准较远的问题
3.跨学科培养机制缺失,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
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存在明显的学科壁垒,例如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未学习到材料热力学知识,新能源专业的学生也未能掌握智能电网控制技术的相关知识等,使得学生们的知识结构较单一,不能够满足产业对“技术+管理”和“工程+数字”的复合能力的要求。而且目前有超过六成的企业要对新员工进行三个月到五个月不等的跨界培训。
4.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动态调控机制
高校高档次实验资源短缺,如半导体洁净实验室只占到8%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平台相关设备也缺乏;学科专业预警设置不健全,如仍有部分专业仍按以往经验招生,而招生方向却与此地产业岗位压缩吻合,专业发展与产业形势不匹配、不同步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对接路径与政策建议
为有效破解上述困境,推动常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需从机制构建、平台搭建、课程重构、资源优化等多维度系统推进。
(一)构建“产业-专业”动态匹配机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人才需求监测平台,定期发布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供需报告、技术发展白皮书,为专业设置提供数据支撑和预警服务。实施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对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限制招生,推动资源向紧缺专业倾斜。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以常德高新区、汉寿高新区、益阳高新区等地产业聚集区为基础,与相关行业共同组建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业的产教融合联合体,推广“双导师制”和项目化教学方式。企业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实训案例资源被充分利用,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就课程体系而言,推进“模块化”改革,每个专业都设置不少于30%的跨学科选修模块,将“微电子+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课程进行整合,打通各类专业的壁垒。比如可以学习借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联重科联合开发基于岗位能力图谱的活页式教材的做法,使教学内容实时跟随行业标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三)强化资源配置与跨区域合作
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高校新建和升级半导体封装、智能电网仿真等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长株潭高校群实验资源共享,共建共用集成电路设计EDA平台、智能驾驶测试场等高端设施。
实施“产业教授”计划,明确新兴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长不少于6个月,并从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技术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优化师资结构。
(四)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
为研发创新层可与中车时代电气等共建硕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培育高技术研发人才;为技术应用层要推行“1+X”证书制度,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对于技能操作层加大现代学徒制试点力度,实行“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岗”,缩短岗位适应周期。
(五)完善制度保障与评价机制
把专业对接产业的效果作为评价高校工作、安排财政拨款和下达招生计划的重要指标,以激励高校主动推进“需求预警—专业调整—教学实施—就业评价”改革。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反馈制度,形成“需求预警—专业调整—教学实施—就业评价”的闭环管理,不断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育人生态系统。
通过上述路径的协同推进,常德高校将会逐步建立起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专业学科群,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经济高质量转型所需人才及智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宣勇.高等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价值意蕴、分析框架与议题设置[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2).
[2]凌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5(1).
[3]余宏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5(5).
[4]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J].河南教育(高教),2024(5).
[5]郭国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优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8).
[6]宋敬敬.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4).
基础项目】2025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类课题,课题名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常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SP25JC170)

最新喜欢:

luckylucky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