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中
二级网友
二级网友
  • UID549821
  • 最后登录2025-09-01
阅读:336回复:3

常德方言词语趣探(22)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5-08-27 21:40扫一扫,手机看帖
:不是普通话中“拆除”的“拆”。这个字常德方言读音,和侧字同音,含义为撒谎、骗人。例如:不相信对方的话就说“你拆呐?”“讲拆话!”“他在拆你。”这个词应是由旧时代外地的“拆白(骗人)”“拆白党(骗子)”之类的词语传入后缩略而成。
:这个字不是拱手、拱桥、拱起、猪拱土的拱(gǒng),是常德方言借用来的,意思是钻,读音为góng,与共字的方言读音相同。比如:钻洞叫“拱眼”,死了叫“拱土眼”,挤进人群叫“使劲往人缝里拱”,还有诸如拱出来、拱进去、拱过去等等。这个字眼不知来由,湘资流域也是这样读,弄不清哪边是语源。
:咍字读音hāi,是海字在常德方言中发生音变后的代用词。咍(海),常德人取其大的含义,如:家里的老大,弟妹们尊称为“老咍”;如果有人自视甚高,旁人就说他“咍得很”;谁说话口气大或者吹牛皮,人们就讥讽为“讲咍话”。咍字后来被引申成了“大吃”,要是有人某餐饭吃得很多很舒心,就会高兴地说“今朝咍了一饱餐”;有时候父亲训儿子:“一天到黑只晓得咍饭,一餐咍得几大碗,么得事都做不好!”。
呔字读音dǎi,是流入的湘西方言语词。这个词在湘西是一个义项比较多的动词,常德只是引进了“饱餐”这一个义项。湘西民风剽悍,如果双方争持,只要有人叫一声“呔唷!”立即就会大打出手,“呔”字的语义在这里是“动手”。而当地方言说饱餐也叫呔(dài),用的是去声,语音粗重。据说有一次驻凤凰的清朝总兵从山里抓了一批人,在戏台前的大坪子上砍头。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杀完,排在后面等着砍头的一个汉子急了,大声喊道:“总爷,你们杀快点好不好啰?我出来的时候屋里就烧了纸的,我还急着到那边领钱了呔中饭的呐!”民风如此,怪不得招募的“镇筸兵”不惧生死、所向无敌。湘西船民把“呔”带到常德,常德人也学着说“呔了一餐”,但语音变宛转了,读成了上声dǎi有时候常德人还把呔字与本土含义相同的咍字连用,说饱餐为“咍呔”
:澧水一线称小凳子叫马踏,读音mā-tar马字要读北方方言的阴平声,和妈字同音。古代官宦人家门口有固定的上马石,门房里还备有临时用的木制上马凳,有的地方就叫马踏。战争期间,各路军队轮番在常德地方过往,直系军、西北军等北方军都曾占据过这里。那时军队多驻扎民房,常把户主家的小凳子当上马凳用,北方籍的兵操的是北方方言,称小凳子为“马踏”。后来军队走了,马踏名称留下了,宽厚包容的常德人接纳了它,小凳子从此多了一个别称。
:传说汉寿一个农民提了几只鸡进常德城卖,可是只有人问没有人买,最终一只也没有卖出。这是常德人笑汉寿人“买、卖不分”编出的一则段子。确实,汉寿人说话,买和卖基本同音,他们自己勉强能分辨,但其他地域的人根本听不出其中的细微区别。当顾客问“鸡是卖的吗?”汉寿人虽然回答“是卖的”,却很容易地被顾客听成“是买的”,这生意怎么做得成!
这种尴尬,是汉寿口音与湘方言的语音交流过程不完整使然。湘方言的买,读音是mài;卖,读音是mǎi,与普通话恰恰相反。常德方言的买,读音是mǎi;卖,读音是mái,与普通话差不多。汉寿县与资水流域的益阳地区为邻,自然受到湘方言语音的浸润。但是买和卖两个字,只引进了湘方言的“卖(mǎi)”,却保持了常德方言的“买(mǎi)”,愣是把两个字搞成了同音字,才造成这种语义表述含混不清的现象。
湘方言的常用词汇,读音mǎo,和卯字同音,没、没有的意思。常德部分地区也用,读音变为mào,和冒字同音。组词:冇得、冇有、冇来、冇办法等
:这个词的常德方言读音异变成了mé-hé,用以指称一身蛮力、几分憨气的人,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种。
蛮字和憨字的音义,单用的时候,常德方言都与普通话和古音义一致;只有这两个字连用和其他个别情况,才出现读音异变。究其原因,应当与湘西语词的引入有关。常德自古就是个大码头,控扼着湘西水运的门户。在没有公路的时代,整个湘西的物流和客流,全靠沅水及其各大支流的船只汇集到常德,才能继续下洞庭、入江湘、面向外面的世界。那时候的常德城,河面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麻阳木帆船,城墙外面挨挤着的船户棚屋,连成了一条麻阳街;大小河街里外,随处都可以听到豪爽的湘西口音,语言交流自然而然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常德方言中于是出现了几个外来词汇:仗力赌胆的行为叫蛮,读音和嚜字同音;笨拙迟钝叫憨,读音和核字同音。因而力大胆大是蛮()力,笨头笨脑叫憨()气,蠢人叫作了憨()宝,蛮和憨一结合就成了蛮憨(mé-hé)。流传中再引申讹变,蛮憨(mé-hé)就有了近音词“魔货(mó-huó”,桃源人常用之。
:湘方言区的一个方言词,读音为“咬ŋā”,语义主要为“难缠”。肉食里的筋,煮不烂、扯不断、嚼不动,确实难缠。传入常德以后,一部分人是说的“咬ŋā”,还有部分人讹读成了“咬ŋāng”,语义主要指“争执不休”“纠缠不清”。如:“他的事你最好莫多嘴,搞不好就会找上门来同你咬筋,一辈子扯不清白的哪!”这个词在常德还派生出了嚼jiǎo筋、裹筋两个词,语义和用法和咬ŋā筋一样。

七、避讳借用
常德方言中有一些词语,是为某种禁忌避讳而借用的其他语词。例如:
:这是老祖宗时代就开始使用的古老葬具,常德民间一般用二十四筒杉木打造,纯用榫卯销子衔接,不着一颗铁钉,仍然十分稳重结实。棺身似一只长方形的盒子,上有一块两面坡的棺盖,整体就像一间小房子。因为棺材内部的空间大小是有一定之规的,所以木料粗大棺壁就厚重一些,木料稍细棺壁就略薄一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家的财力选择。棺材外面的涂刷一般是黑色油漆,也有深红色的。旧时都是用生漆,现在已经很少,多改用化工油漆了。有的内壁还涂刷大红色油漆,人们把这叫做“享堂”,不知是不是这两个字。
民间旧有俗谚说:“乡巴佬儿得不得谷,不打官司就修屋。”自古乡间家庭建设,首要的是建住房。有了房子住了,重要的就是置办棺材。棺材也属于“房子”,老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千年屋”。稍微有条件的人家,偏屋里、后檐下,都会放置有两三副用条凳架起的空棺材。山里人家弄木料容易,家里的空棺材更多,常常是每人一副,连年幼的孩子也不例外。那时候人们认为棺材是个吉祥物,谁名下拥有棺材,谁就会长命百岁。就连路遇抬棺材出殡,也是走运的好兆头,高高兴兴地跑过去围观看热闹。
既然棺材是个吉祥物,于是就有人给自家孩子取名叫棺材,只不过写的时候去掉木旁,写成了“官才”。旧时代人们大多不识字,去不去掉木旁听起来是没有区别的。走进山里,譬如桃源牛车河一带,在任意一个湾场,都会遇到名叫“官才”的人。棺材的名字被人类占去了,那么棺材自己怎么办?好办,不要这个名字了,另外再取一个就是。于是,从那时候起,棺材就改名叫“方子”了。“方子”是“房子”的谐音,与人的感情更亲近了。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郭宜中
二级网友
二级网友
  • UID549821
  • 最后登录2025-09-01
1楼#
发布于:2025-08-29 21:19
谢谢,大家都快乐!
铁骨铮铮的手抓饼
二级网友
二级网友
  • UID551554
  • 最后登录2025-09-01
2楼#
发布于:2025-08-29 15:59
七夕节快乐!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 UID446585
  • 最后登录2025-09-02
3楼#
发布于:2025-08-29 10:44
七夕节快乐!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