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常德市高职土建类专业“四元协同”产教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背景与问题 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常德市建筑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当前,我市高职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政策支持与协同不足:地方政策对产教融合的扶持力度不够,资金保障、项目引导等政策落地效果不佳,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间缺乏长效协作机制,资源调配不均衡。 校企合作深度欠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多停留在表面,未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核心环节,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传统课程体系偏重理论教学,对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新兴技术的覆盖不足,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革新缓慢,难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实训平台建设薄弱:虚拟仿真、VR/AR等技术在实训中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工程场景和先进施工技术,影响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 二、建议方案 为破解上述问题,建议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四元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制定《常德市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实施办法》,明确财政、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平台建设。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市教育局、住建局、人社局等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产教融合联席会议,统筹解决政策落地、资源调配、企业参与等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二)深化校企协同,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支持高职院校与本地龙头建筑企业共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技术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 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将智能建造技术、绿色施工工艺等纳入课程内容,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活页式教材,强化学生岗位适配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实施“双元育人”改革:推行“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双师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开展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对接智能建造行业标准,增设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建筑机器人操作等前沿课程,建立课程内容定期更新机制。 (四)推进实训平台建设,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打造高水平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涵盖智能施工、绿色建筑等领域的虚拟仿真平台,模拟高风险、高成本的工程场景,提升实训安全性与实效性。 推动技术资源共享:鼓励企业向院校开放技术研发中心、生产车间等资源,支持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资源升级。 (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产教研融合 搭建校企对接桥梁:由市建筑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企业需求与院校培养的信息对接平台,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报告和技术发展动态。 参与人才质量评价:行业协会联合企业制定土建类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将行业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三、预期成效 通过实施“四元协同”产教融合模式,预计可实现以下目标: 显著提升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高15%-20%; 推动本地建筑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3-5个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和实训基地; 为常德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工作,将其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和建筑业升级重点任务,推动政策落地与资源整合,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
2楼#
发布于:2025-07-18 07:18
智能建造不就是土木?土木这个专业在大学专业里面都已经沦为垃圾专业,都悄悄和热门专业塞进同一个专业组靠“骗”才能招录到学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