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46回复:2

[草根书写历史]常德方言词语趣探(10)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4-10-12 20:38扫一扫,手机看帖
:《农政全书》里有一幅插图,画着一根三尺多长的木棒,中间垂直装有一根稍细一点的长把,两个直角上还对称支着斜牚,标注的名字是“盪”,书面说明是“平田器”,用于盪平田泥以撒播稻种。我们六七十年代在常德桃源农村看到过,长相一模一样,简单的两根杉木棒丁字形组合,轻巧耐淊,作用也完全相同,就是盪平秧田的专用器具,当地名称叫“秧田盪子”。
盪,《广韵》的注音为“徒郎切”,读音同唐字,拼音为táng;基本字义是“动”,有诸多引申义。用秧田盪子在秧田软泥上面带着泥水动来动去、刮平摩光,是《农政全书》为“盪”字引申出来的字义;因之农民不仅把整秧田称为盪,把瀹口上的挡泥刮平摩光也叫做盪。近现代建筑工人在尚未凝固的石灰、水泥砂浆上面刮摩收光,他们也称之为“盪”;而且把这道工序使用的工具,大的称为匀板、小的叫做盪子。这是“盪”字的现代引申义。有人把盪字写成同音字“搪”,作为民间用字,当然无可无不可,只是不要把“搪塞”“搪(唐)突”的“搪”,混同于“盪平”的“盪”就行。
:这个字《广韵》的注音是“徒红切”,古代读“同”字的音;常德方言读tǒng,和统字同音,两者只有声调之差。语义是“通也”,就是到、达到、抵达的意思。如果泥水下面发现一个洞,把手或者棍棒伸进去探底叫做“捅”,把脚插进去探底就叫做“䆚”。如果没有探到底部,常德人就会说:“深得很,一脚没有䆚到底呐!”这种语境极少遇到,人们一般都用的引申义,如:“老商的驴子乱跑,一脚䆚进洞眼里去了,腿都差点点别断,走路还在一䇑一䇑的。”“落雨路上溜,他一下䆚到沟里去了,扑了一身水。”“三儿,走路要看到些,莫要猫跳狗跳,小心䆚到水窐喔!”有些地方把语义引申得接近于踩了,如:“䆚了一脚的稀泥巴”“䆚到了一泡狗屎”“菜园被一群伢儿䆚得乱七八糟”。
:方言读音tuǒ,和妥字同音。张大妈对李大妈说:“李姐,你年轻的时候,扎一对乌亮的长辫子,从背后一直亸到屁股头,走起路来一摆一摆,好漂亮喔!我那时都羡慕死了!”李大妈满脸笑得开了花:“是啊,俺老头就是看上那对辫子,跟在屁股头追了我三年。结婚以后我一直留着辫子,社会上不兴了我还盘在脑壳上的。前年俺老头过世,我把它剪下来放老头骨灰盒里哒。”这是运用亸字的一例,还有:“那人坐着摏瞌睡,涎水亸好长。”“这条裤子裤脚太长,亸到地上了。”“我家的西红柿结了好多,把枝条都压亸了。”这个亸字,常德人每天都在说,却很少人知道长这样。《新华字典》的注释是duǒ;下垂。”《广韵》等的注音是“丁可切”,读音和躲字相同,含义也是“垂下貌。”常德方言读音与之差异很小,含义完全一样。
:是尉字的古体,同一个字两种写法。这个字自古就有两个常用读音,一个是《广韵》标注的“於胃切”,读音同畏(wèi)字,如官名太尉、廷尉、中尉;另一个是《集韵》标注的“於勿切”,读音同郁()字,如姓名尉迟敬德。在常德方言里面,这两个读音一个是wéi,与胃字的方言读音相同;一个是,与玉字的方言读音相同,都和古音基本一致。
词义呢,《说文解字》的原初词义是“从上按其下也”“持火所以㷉缯也”。前一句是㷉的动作要领:从上按着向下用力。后一句是㷉的作用:用火烘烤(配合动作)把箭杆㷉直。缯在这里是个通假字,同矰,不是指丝绸。矰是箭的一种,尾部系有绳子,多用来射飞禽,射中了可以把猎物拽回来,免得到处找;射不中可以把箭拽回来再用。从字形可以看出,㷉是个会意字,由尸、一、一、火、寸五部分组合。“尸”在甲骨文里面是像“尸”字的一个组字结构,加上象征大拇指的“一”,是表示一只手;“寸”也是表示一只手;两只手握住代表箭杆的另一个“一”,放在“火”上方烘烤,相对按着向下用力把箭杆上的弯处㷉直。
这不正是至今民间用竹子做器物的㷉匠惯常的操作手法吗?所以“㷉”就是指的对竹木进行造型的操作法式。用火可以把竹㷉直,同样可以㷉弯、㷉出各种需要的弧度。竹椅、竹凳、竹桌、竹架,简单的、复杂的,日用的、工艺的,无不是运用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个古法㷉出来的。还有常德民间家家都有的木靠椅,方便舒适,人人喜欢,也是用松树枝条㷉出来的。另外,凡是“使……弯曲”的意思,常德方言都说㷉,如:“你㷉起个脑壳坐在那里不做声,想什么呢?”是说弯下颈项低垂着头;“插秧不能光只图快,插成㷉头秧了怎么能成活的?”㷉头秧,外行插下去的秧苗看似直立着,其实土中的部分是弯曲的,根部被折返朝上了,肯定不能成活。㷉字,常德方言读wéi(胃)也可、读(玉)也可,与古代一样。
:淹、淹没,常德人“揾”,方言读音wēnwén,与温字或问字的方言读音同。如:“大河里涨水,河心洲揾得看不见了。”“有个人掉水库里揾死了。”“这堰塘的水不蛮深,走下去只揾齐腰身。”
揾,《新华字典》说是wèn;用手指按住,擦。”《康熙字典》说是“乌困切,温去声;指按也。”都说是用手指按住,与常德方言的语义不相干。只有《说文解字》的诠释“没(,淹没)也;从手,昷声。”与常德方言相符。可知常德方言词“揾”沿用的是两汉以前的古音义。
:快跑,常德方言叫飁,读音xī,和西字同音;意思是像风一样快例如:“这条警犬厉害得很,跑起来像一阵风,一家伙就飁上去把犯罪嫌疑人给咬住了。”这个字还可以形容游得快:“一到涨水的时候,溪沟里的鱼儿就飁上水,那么急的水,它刷刷刷地就飁上去了。”飁,《广韵》的注音为“似入切”,读音同习;释义为“飒飁,大风。”常德方言沿用的是“飁”字的古音和比喻义。
:人在燃烧得很旺的火焰近处,会有灼热感,常德方言说是熻人。如:“今朝太阳好大哟,站在太阳地里晒得像烘火一样,好熻人呐!”“你烘衣服离火太近了,小心熻糊喔!”“他的棉鞋被火盆里的火熻燃了都不晓得。”
熻,方言读音,和系字同音;市城区读,声调为阴上。《广韵》的注音为“许及切”,《集韵》的注音为“迄及切”,读音都同系字。《玉篇》解释熻字的含义为“热也”,意思就是“高温”;《博雅》解释熻字的含义为“爇也”,意思就是“烧、烤”。古代的读音和语义与常德方言完全一致。
:有个单位的老科协小组给会员发鸡蛋,一个不知情的退休老人问工作人员:“你们给老人发鸡蛋,怎么我不份?”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老科协内部发的,你不是老科协的会员,所以没得你的xī)啦
给予一定份额,常德方言叫“饩份”或“饩”,作动词读音,和吸字同音,或者,和系字同音;作名词念平声xī,和西字同音。虽与《新华字典》的诠释有出入,但沿用的是《康熙字典》的“许既切,音欷(xī);馈饷也。”的古音义。
:常德人一般读xuán,和漩字同音;也有讹读为shàn,和善字同音的。老人没事的时候,常愿意出去“旋下下”,意思是“随意转转”;动物被绳子套在固定的地方,常不安分地“旋过来旋过去”,意思是“转着圈走动”。旋,《集韵》的注音是“随恋切”,和常德方言一样,读音同漩字;语义是“绕也”,也和常德方言一样,就是“转”。
常德是稻作区,平川上,低山区,举目都是水稻田。为便于田间管理,田块与田块都是用小土堤隔开的,这种小土堤,一般称为田埂、间子;桃源一带的名称与西南许多地方一样,叫“堰堘”读音yǎn-sén,很像说的是“眼神”,但这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词汇。
堘,与塍、畻通用,《说文解字》没有堰字,对塍字的诠释是:“稻中畦也;从土,畻声。”可见“塍”就是指的田块。《康熙字典》有堰字的诠释:读音是“於扇切”,与验字同音;含义是“壅水为埭(坝)曰堰”,意思是蓄水的土堤。堘字是沿袭的古说:“神陵切,音乘;稻田畦也。”这些古籍给“堰堘”确定的词义就是:为田块蓄水的土堤,音义与常德方言完全对号。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楼#
发布于:2024-10-13 10:02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一起走
2楼#
发布于:2024-10-16 19:46
每个帖子都劳烦元老来点评,我却不能每次都回复,不好意思啊!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