疺:七十年代初,还是公社体制、集体生产时期。这年七月“双抢”,正是赶插晚稻秧的紧张时刻,大队要求各生产队男女老少齐出动,不许留一个闲人在家,六十多岁的尤老头和其他几个不能下水田的老弱病残被分配到棉花地里薅草。盛夏在旱地薅草,与在水田插秧相比,虽说不必长时间持续地弯腰曲背、劳动强度要轻一点,但高温受热却更甚。这天天气又特别闷热,薅了几垅,尤老头首先受不了了,连说:“哎呀,会热死……会疺死……组长,俺们歇下下火(歇火意为休息)啵?”组长同意了,他也担心这群老弱病残热出意外来。收工回家的路上,其他的老人拿尤老头的话开玩笑,不想被下队督促“双抢”的宣传队员听了去,立马汇报到了大队。大队支书正要抓个典型促进一下插秧进度,于是连夜召开全大队社员大会,把尤老头批斗了一顿。至于批斗会以后社员们的干劲有没有加大,好像没有感觉到,但此事从此成了一个情景笑话,却是千真万确的。出工的时候,不管天气热不热,社员们总要轻松地嘲弄几句:“哎呀,会热死……会疺死……组长,俺们歇下下火啵?”从而引起一阵讪笑,田间于是增添了几许欢乐。
这个冷笑话涉及到一个方言词:疺。受热生病或中暑,现代医学称为“热射病”的,常德方言叫“疺着了”。疺字的方言读音为fá,和阀字同音。例如:“今天好闷热,走了二十里路,差点点疺死了。”“今天是高温天气,中午热得更厉害,他中午还跑去加班,结果在工地上疺倒,送医院去了!” 疺字在《集韵》的注音为“入乏切”,切出来的读音与方言读音是一致的。疺字的意思,以《汉语大字典》为代表的古今字典词典的释义多为“疲”“疲乏”“病”,与常德方言的词义不合。明初诗人金幼孜在《北征录》里面有一段话:“午后,忽微雨风作,天气清爽,人马不渴。若暄热,人皆疺矣。”意思是幸亏午后下雨天气凉爽了,如若继续暑气炎热,众人就要因热致病了。疺字在这里明显是指“热病”,常德方言沿用的正是这个语义,那些字典词典在此处恐有疏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