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方言是沅澧先民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现今的常德方言,我们虽然能懂也能说,但很多词语却无法形诸文字。其主要原因是旧时代人们大多不识字,长期地口口相传,使很多词语因不同原因与本来的文字脱节,陷入了有音无字状态。笔者近年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一部分方言词语找到了本字,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书面表达。现依据这些词语的应用状态和发音特色,分类整理归纳如下:
(每个类型的条目依据常德话读音,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序排列) 一、古词沿用 常德方言中存在着一些仍然沿用着古代语音语义的词语,有的还相当原汁原味。例如: 硙:《新华字典》没有收录硙字的这个读音和义项。小时候城镇上还没有电灯,天黑以后外面真的很暗,特别是月亮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确实伸手不见五指。小朋友们不怕黑,断了行人、没有车辆行进的街道上,战争遗留下来的瓦砾场上,正是捉迷藏的好所在。晚饭后天刚擦黑,两个十岁模样的孩子头邀集了七八个毛头,开始了每晚的功课。孩子头甲伸出左手,掌心向上。其余的毛头都伸出一只手,掌心向下,一只接一只叠在他的手掌上,最后孩子头乙的手掌压在最上面,掌心向上。孩子头甲于是用右手手指在最上面的掌心里像磨墨一样地划圈,边划边念念有词:“硙墨、硙墨,师傅要几页?”孩子头乙可以随意回答一个数字:“我要五页。”孩子头甲就口里念着“一、二、三、四、五”,念一个数字拿开一只手掌,拿到第五只,这个毛头就被选中为今晚的首个捉手。接下来,捉手留在原地,其余的四散而去找地方躲藏。捉手站在那里不停地大声喊着问:“好哒没有?”直到听见远处传来“好哒……”的应声,他就开始到处找。找到并抓住一个,那个就和他换班继续当捉手,如此循环往复。到二更天,更夫“笃笃……笃笃……”地敲着竹梆,重复着“关门落锁、防盗防火”的口号走过,孩子们富余的精力发散得差不多了,也唱着“天上一朵花,各回各的家”的儿歌,散进了黑暗中各自的家门。 孩子们玩的是古老的游戏,孩子头甲念的“硙墨”也是个古老的词语。硙字,《集韵》的注音为“鱼开切”,切出来的读音同挨字,写成拼音为ái;常德方言加了一个后鼻音声母,读音为ŋái,和挨字的方言读音相同。《康熙字典》对硙字的释义为“磨也”。硙墨,就是磨墨。 远古时候用毛笔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不知道是用的什么样的墨汁?但老人都知道近古时候是用预先制好的块状或筒状的干墨,在放了少量水的砚台(常德方言旧称砚池)里面,慢慢转着圈硙成墨汁来用。那玩意儿是用糯米糊和松木烟炱为基本原料制成的,小学时有个小同学曾试着咬下一块来吃,嚼得满嘴乌黑还直叫“好吃”,其他同学仅跳笑围观而已,再没有敢尝试的。现在只有书画家画画写字,才用优质的徽墨和名贵的端砚硙墨来用,一般人只用方便的瓶装墨汁,还有图聊撇的人用的是自带墨汁的自来水毛笔。因此,基本上没有人说“硙墨”这个词了,知道这个词的也越来越少,但“硙”字在常德人的生活中并没有消失。如:“小胖,你们几个莫在墙上硙!你看、你看,硙了这一身的水泥灰!”“俺老几在工地上搬砖,那身衣服的肩膀头儿都被扁担硙破哒!”在农村,有的人家还有家用手磨,少量地磨点米粉、米浆之类的,一般就在家里用手磨“硙”。 䇑:常德人普遍称瘸腿、拐腿、跛脚为“䇑子”。䇑字的方言读音为bāi,与掰字同音。例如:“我这腿是年轻的时候上山打岩跘断的,当时没有及时进医院,结果短了寸把,这辈子就成䇑子了!”还有一句俗语:“六十岁不满,莫笑别个䇑脚瞎眼。”意思是为人不要嘲笑别人的残疾,因为谁也保不定自己一辈子不出意外、不成残疾。 䇑字在古代是个多音多义字,其中有一个读音,《集韵》的注音是“部买切”,切出来的拼音是bǎi,与摆字同音。常德方言把这个读音沿用下来,声调用为平声,念bāi,和掰字同音。汉代以前,䇑字的本义是短腿;到宋金时期,《四声篇海》已有“行不正也”的释义,说明此时已经演化出了“瘸腿”的语义,这个语义在常德方言中被沿用下来了。 但是,不知从哪一代起,常德人忘记了䇑字怎么写,大多写成了足旁加一个拜字。到普遍用电脑书写以后,字库里没有这个生造的字,人们就只好输入“瘸”或者“跛”了事。现在,可以用手写或五笔直接输入䇑字,也可以用拼音输入ba找到䇑字,因为䇑字的第一个读音是ba。 塝:常德方言的读音为bǎng,和榜字同音。常德的桃源属平缓的丘陵区,相当大部分的稻田都在山坡上,一级一级像登天的阶梯,正规的名称应该叫梯田,但桃源人不这么叫,因为他们称平缓的山坡叫塝,所有山坡上的这些梯田就被叫做塝田了。 塝,《集韵》的注音是“蒲浪切”,切出来读音为bàng,与傍字同音,和桃源话读音只有声调之差。《集韵》对“塝”字的注释是:“吴楚间方语,土之平阜(平缓的山包)曰塝。”常德属古楚,故至今沿用着这个词的古音义。 滮:“他受伤了,手上在滮血,快点包扎了送医院!”“你看,你看!这个桶子有漏眼,水都滮出去了!”小股血、水快速流出,常德方言叫“滮”,读音biāo,和彪字同音。《说文解字》诠释滮字的古义是“水流貌”,《康熙字典》标注的古音是“皮彪切”,切出来的读音就是biāo。常德方言沿用了滮字的古音义。 猋:人、动物快跑,常德方言叫“猋”,读音biāo,和标字同音。例如:“我的这条狗赶山的时候猋得风快,野兔都咬得到!”“他骑马使劲猋,二十里路一下下就赶到了。”“那人一猋就跑过去了,我都没有看清他的脸相。”常德方言沿用的是《说文解字》的古义“犬走(跑)貌”,语义从狭义的“狗快跑”延伸成了广义的“快跑”;《康熙字典》的古音“卑遥切”,切出来的读音也是biāo,常德方言与之完全一致。 騲:常德人,特别是农村人,叫公狗为龙狗、母狗为騲狗,还没有阉割的小公猪为豮猪、小母猪为騲猪。常德方言读騲为cǎo,和草字同音;《广韵》为騲字的注音为“采老切”,切出来的读音也是“草”。《玉篇》的释义说“騲”为“牝(雌)畜之通称”,意思是所有的母畜都可以称騲。常德方言沿用的是古音义,但除了狗和猪,其他的母畜都不称騲,就连騲字的偏旁“马”,也没有“騲马”之说。《正字通》说:騲“本作草”,所以騲狗、騲猪也可以写成草狗、草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