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学校现存资料都认为,我们常德市七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22年春的常德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经历了“五迁校址、五更校名”,到2012年有九十年历史了。
2012年6月,我整理校史时,发现1992年和2002年的《校史馆解说词》很突兀地有这么一句:“1922年春,原常德女校改名为常德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校址在常德经历司湾,这就是我校建校之始。” 这句话自相矛盾:究竟何为“我校建校之始”?常德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究竟是1922年春“创办”,还是由“原常德女校改名”?如果是“创办”,说明1922年就是起点;如果是“改名”,就意味着起点还在前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查证清楚。 我把此事汇报到校长室,学校因此派了一个助手协助我去查证。2013年1——4月份,我们先后赴武陵区、鼎城区、常德市、湖南省各级档案馆和其他有关方面查找历史文档。共查找文档目录28本约100余万字,阅读案卷52本约410多万字,获得一批珍贵校史史料,证实七中创办的起点确实还在前头。 1989年版《常德市教育志》一书第28页,有两项记载与我校有关: 第13行:“民国九年(1920年),常德县立女校改名为常德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校址迁至经历司湾。” 第17行:“民国十九年(1930年),常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改为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 这就证明,我校确实是由常德女校“改名”而来,只是更名时间应在1920年,而且经历司湾的校址是“迁至”,前面应还有更老的校址。只要再查一下常德女校的创办时间和校址,就找到起点了。 于是继续细究,在1989年版《常德市教育志》一书又有了新发现:第27页末行——28页首行有一句不起眼的话:“民国五年(1916年),……育德女校改为常德县立女校。” 原来常德县立女校之前还有一个育德女校,常德县立女校的起点1916年也是“改名”,不是“创办”,说明校史起点还要继续往前延伸。那么,育德女校又创办于何时何地? 前推查至《常德市教育志》第27页倒数第9行,赫然出现:“民国元年(1912年),常德城内……新办小学校两所,其中育德女校由县筹备创办,校址设在城东南海庵佛院。” 至此,《常德市教育志》的这一系列记载,揭示了常德市七中创办的起点是1912年,第一校址是南海庵佛院。那么,还有没有佐证材料呢?有。 在湖南省档案馆59—1—540案卷中,有一本1930年上报的《常德县教育局概览》,其中《常德县教育局沿革》一文记录了从清光绪32年(1906年)春至民国19年(1930年)9月,共25年的常德教育大事。 该文第2页的记载:“九年(1920年)三月,改育德女学校为县立第一女子高级小学校。”印证了“育德女校”包括短期的“常德县立女校”,确为我校前身的史实,解决了我校创办时间起点问题。 该文同页的记载:“(同年)十一月,改建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校舍于同知废署(即经历司湾)。”印证了我校第一次迁移校址于经历司湾的史实。 在武陵区档案馆100—5—172案卷中,《劝学所议事月表》(1920年)第2页的记载:“11月27日,报告一件: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请迁移校址案,议决:该校校址偏处东关一隅(即南海庵,在城区东门外),非迁移适中地点不可。查城内同知废署(即经历司湾,在城区内)地最适中,又系劝学所所有,即将该校迁到该地。”同案卷《县视学报告》(1921年)第1页的记载:“第一女子高小本年四月迁入新校,精神焕发,器具敷用。”印证了我校第一次迁移校址的确凿时间和所迁校址确为经历司湾的史实。 至此,多方面的史料证明: 1912年,“武陵县育德女学校”创办于常德城区东门外南海庵佛院,就是常德市第七中学的起点,到2012年,已经100年了。 一百年来,学校经历了“六迁校址、六更校名”。 “六迁校址”是:1912年在城东南海庵佛院立校、1921年一迁城内经历司湾、1938年二迁沧浪乡唐家溪、1941年三迁天平乡白鹿寺、1943年四迁仙池乡桅子岗、1946年五迁回到经历司湾、1954年六迁城西乌龙港畔现校址。 “六更校名”是:1912年创办“育德女学校”、1916年一更“常德女子小学校”,1920年春二更“县立第一女子高级小学校”、1930年春三更“县立女子初级中学”、1949年秋四更“市女子初级中学”、1954年秋五更“市女子中学”、1962年秋六更“市第七中学”。 百年校史,终于完整呈现。 |
|
3楼#
发布于:2024-11-23 23:31
有实物佐证:1956年12月都还是叫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当时的校长张枏。因此“1949年四更为市女子初级中学,1954年五更为市女子中学”,这一说法站不住脚!不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而是当时的事实不存在有“市”女子学校,只有县立女子初级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