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州
二级网友
二级网友
阅读:46130回复:2

[时评]四言诗初探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3-10-07 12:55扫一扫,手机看帖
一、四言诗的概念
 什么是四言诗?“四言诗”指四字组成的诗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中一句四字、双音一顿的一种诗体,属于古体诗范畴。换言之,通篇都是以四字句或基本上以四字句写成的诗歌,称作“四言诗”,“四言古诗”。
  四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所,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对此,杨慎(明)誉叹为“古雅玄妙”。四言诗主要盛行于《诗经》时代。刘勰(梁)《文心雕龙·章句》:“至于诗颂,大体以四言为正。”吴讷(明)《文章辨体》:“国风、雅、颂之诗,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则间出而仅有也”。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
二、四言诗的发展
  四言诗是我国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它的诞生与发展,似乎可以这样表达:源于上古,盛于先秦,长于两汉,拓于魏晋,融于南北,于唐宋(含隋元),传于明清(含民初),兴于当下(盛世)。
(一)源于上古。最古老的四言诗存于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谣和《周易》韵语之中。上古时期的民歌(合乐为歌)、民谣(徒歌为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原始时代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四言或近似四言的代表作有《击壤歌》,我们经常引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则出自于此。还有《舜典》、《伊耆氏蜡辞》、《南风歌》等。
(二)盛于先秦。这一时期最早的四言诗歌总集是《诗经》,距今3000年左右。《诗经》共305篇,其中纯四言140篇、亚四言159篇、非四言仅6篇。其内容,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为诗之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如开篇之《关睢》,还有《子衿》、《木瓜》、《蒹葭》、《北风》、《氓》等等。西周的《周易》(《彖传上· 乾》)、《易林》中的四言虽为卦辞或爻辞,但富有诗意,与《诗经》并为四言诗矩。《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末期,在楚国出现了“楚辞”新诗体,创始人是屈原。代表作有楚辞体《橘颂》、《天问》、骚体《九歌》等,中之五言句,七言句,也是在《诗经》、《周易》四言基础上,把偶字句变为奇字句发展起来的。虽有突破,但还是源于四言体。《吕氏春秋》所载《侯人歌》:“侯人兮猗”,在表音“兮猗”二字前加上“侯人”二字,形式极为简单,但已经表达出一种具体的思想内容与较早的四言诗雏形。
(三)长于两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正体首唱是西汉初期的韦孟,高峰推进是东汉末年的曹操。韦孟在汉高帝年代为楚元王傅,代表作有《讽谏诗》(108句、430余字)、《在邹歌》(52句、210余字)。《讽谏诗》以忧国忧民为主题,以寄寓委婉的讽谏之意叙事布局,自成一体。对政治的腐败或执政者的不良作风和行为进行讽刺劝谏,体现着一位謇謇老臣的直率和忠诚。其艺术风格以典雅古奥,言辞质直,感情强烈,真切动人见长;押韵以自由灵活,转换变化错落有致为善,读之不乏义愤填胸与抑扬顿挫之感。梅鼎祚(明)誉《讽谏诗》为“四言长篇之祖”;刘勰(南朝梁)则称“汉初四言,韦孟首唱”,严羽(南宋)《沧浪诗话》说“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似乎均不为过。
 然而在春秋战国《诗经》八百年后,是谁新将四言诗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那就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其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脍炙人口。沈德潜(清)曾评价说:“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四)拓于魏晋。其代表人物当推魏晋时期的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以及陶渊明等。建安以后,四言诗已趋衰微。此时的嵇康对这一诗体进行革新,融入玄学“天人合一”、“寄情自然”的可取,蹊径另辟,赋予四言诗以新的生命力,使之重鸣于世。他们在题材开拓上,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对于生命、宇宙的思考;在用词与句式上,从弱化或删除虚词向双音节词、骈偶句等方面倾斜;在意象上,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向人景相融、超越时空和现实方面突破……,善长于“清”与“浑”,从而成“清远峻切”风格、开“清新高浑”先河。嵇康的代表作是《四言诗十一首》、《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幽愤诗》等。阮籍代表作为《咏怀诗》。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价:“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陈祚明(清初)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民国国学大师)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陶渊明的《停云(并序)》(四章32句)布局严谨、语言质朴、自然精炼,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与“清远峻切”如出一辙又别有洞天。
(五)融于南北。南北朝时期风行骈文即骈四俪六”中的“骈四”,属于四言诗的范畴,它们之间有个互相启迪、共同提高的际遇。骈文,也称“骈体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又称骈俪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它起源于汉代,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四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为骈文的大致格式。正因为如此,四言诗 与骈文,还包括汉代辞赋、宫廷乐府、六朝韵文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独自成文,或相融相通,互相启发,共同成长。这一时期四言诗代表作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六)存于唐宋(含隋与元)。唐诗宋词元曲各具特色地风行在三个朝代,它们似乎优于四言,但又源于四言,所以四言诗在这几个朝代与各自的诗体并存,有的还成了旷世佳作。如隋朝遗作《阴长生》、唐代李白的《雪馋赠友人》、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曾被吴讷(明)所编《文章辨体序说》誉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北宋苏轼的《山行见月》传世至今。南宋胡一桂也善四言诗,代表作如《四弦一德》、《四言诗十六首》以及元朝周密的《题雪溪图》等。
(七)传于明清(含民初)。明清两代对四言诗的鉴赏水平颇高,且注意收藏、编排与创作。鉴赏名家有梅鼎祚、杨慎、吴讷、马一龙、袁中道、罗廷绣、唐伯虎、吴嘉纪、张居正,以及明末清初的沈德潜、扬维桢、陈如松、一休宗纯、为霖道霈、乐彝尊、魏僖、徐士俊以及刘师培等大家,阵容强大,语出惊人。赏析并点评从上古、先秦以来的诸多四言名篇佳作,也涌现了程敏政《芝颂》、何景明《溵之水》、郑板桥《诗四言》等名家名篇,为推进四言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四言诗仍在传承。“五四”运动前后,在白话文迅速崛起、自由体诗歌活跃在新世纪文坛之际,深研传统文化的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人士继续吟咏,毛泽东主席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明耻篇》、《祭黄帝陵》、《祭母文》等四言诗,还有周恩来总理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均为旷世佳作,引领“五四”运动至今,不尽诗流踏浪而来、滔滔诗潮滚滚向前。
(八)兴于当下。当今盛世华夏,四言诗呈澎湃之势。尤其是常德,四言诗的创作已经站在全国的潮头。常德的四言名家,除屈原行吟泽畔,陶渊明佳记桃源,当数本土明清时期的龙膺(武陵人)、清末民初的易顺鼎(汉寿人)、当代四言大家刘明(鼎城人)。龙膺,湖广武陵人,明万历八年中进士,曾任陕西参政,后为南太常寺卿,是明末清初的诗家、散曲大家,他的五言诗尤为卓越(代表作《赠天竺比邱梵名娑羯延主北禅古寺十六韵》),究其根底亦是从四言的发展而来。 易顺鼎,光绪乙亥举人,官至广东钦廉道,是清末民(国)初的诗家、散曲大家。其四言诗代表作是《琴志楼诗集卷九》:“峨峨山高,洋洋水深。杂花照涧,幽柯蔽林。目送万化,手劳孤斟。危亭若笠,中有一琴”。
 刘明先生从常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任上退休后,从戊戌开始至癸卯夏,五年时间创作四言诗3000余首达20万字,乃当今中国诗坛第一人。常德资深媒体人王永刚先生说:“刘明的四言诗歌自成一体,情态多变,拥有与诗经内涵一样的品质”。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助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柯平先生读了《24节气四言诗》,赞叹“在当代诗词百花园中,新发现了一丛古朴、凝练、似曾相识的稻菽、麦穗、高梁”,可谓“智借泉源滋稼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有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红网、凤凰网、常德日报、江苏、广东等60多家媒体报道其原创四言诗。在刘明先生的倡导下,“常德市四言研究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沅郡学校召开大会,率先在全国成立。继常德市于2003年被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市”后,扛起了振兴四言诗的大旗。
三、四言诗的特点
 一是节奏鲜明,有青铜美。四言诗四字一拍的“二二”节奏,形式简单表达灵活,每句的词汇虽然有限,但少有垫话的虚词,没有过度雕琢的余地,显得节奏鲜明,简练朴拙,通顺明快,给人以青铜器之美感。《诗经》中的每一篇都由若干章组成,每一章的字句基本相同,时而略有变化,形成一种重叠复沓的结构,在回环往复中达到抒情效果。《国风》、《小雅》、《大雅》等,《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均有此感。
 二是朗朗上口,有韵律感。四言诗的特点是以平仄为主,形成一定的韵律,以显平衡和谐。同时还要求每句诗的韵脚要相同,进而形成一定的声韵美感。四言古诗的韵律美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诗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过重要作用。《诗经》的语言朗朗上口,大多四字连起。后来我们的成语就是用的这种技巧,往往四个字就将道理阐述清楚,简洁易懂,好记好诵,老少咸宜,广受欢迎,便于传播与传承。
 三是感情丰富,有表现力。《诗经》四言诗所表达的情感极其充沛又很接地气,其朴素、自然、婉转、真诚之美贯串始终。之中还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用双声叠韵使声调优美,情感表现力抓人,“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精彩句子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时常加以引用。《诗经》里的作者都是无名的,最早的已经远离我们三千年了,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里有思念,有欢乐,有痛苦,有愤慨,这些情感穿越千年,今天读来依然很是感人。《诗经》中的作品还在重叠中采用口语,使用之、乎、也、兮等语气助词,使诗歌富于旋律,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真切。《王风·采葛》这首诗中就添加了六个语气助词“兮”,增加了作品的韵律美。《秦风·蒹葭》中以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重叠而不重意,意境可谓情景交融、朴素自然,情感表达更加充分、强烈。
 四是古朴庄重,有仪式感。四言诗由偶数组成,偶数句比奇数句更容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此外,尤其是在庆典、祭祀、纪事等活动中,在名胜游记、选集序跋、红念碑刻等文牒里,常常以四言诗表达,如《轩辕黄帝祭文》、《炎帝祭文》,与其他文体相比,更显古朴庄重和仪式感。
五是意境雄浑,有感染力。如曹操的四言诗,雄浑开阔豪迈奔放,语言沉雄质朴,意境和语言均佳。比如《观沧海》,写诗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事,采用质朴的语言,写最开阔、雄浑的意境,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一幅苍茫的海景图表现的淋漓尽致,好像日月星辰全在大海之中,体现了曹操那种俯仰天地的广阔胸襟。
 六是清远峻切,有穿透力。如嵇康的《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之十四:“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猗猗兰蔼,殖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蕊浓繁。馥馥蕙芳,顺风而宣。微风清扇,云气四除。皎皎亮月,丽于高隅。”诗中的意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仿佛是信手拈来,看似平淡,但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中的轻描淡写,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七是以诗鉴史,有厚重感、激励性。四言诗有很多写历史,读后深感厚重。还有《周易》(易经)中许多名句,如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与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人们至今吟诵不绝,启迪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由于四言诗的流传,唐丞相魏征面对唐太宗些许过失常直言不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就有了李世民“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知兴替;以人为镜,以明得失;朕此三镜,以防已过;今徵殂逝,遂一镜矣”的警世之言。
 八是格律宽松,有适应性。四言诗有规矩可循,但相比五言、七言,格律要求相对宽松,写作的束缚要少。这种相对自由之随性,诗歌之古体、古味、古风、古韵会体现得更好。
 九是题材广泛,有包罗感。人们从刘明先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他立足常德、放眼天下,植根本土、紧贴时代,从山川河岳到名楼名阁,从古村古城到乡村振兴,从抗疫历程到寄托乡愁,从风土人情到四头月节,从无题到有题,无所不及,佳作频频。
十是服务事要,有时代感。从四言诗的演变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四言诗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与节奏。由于四言诗的偶数句比奇数句更容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在颂诗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所以在宣读或吟诵时,一般采用四言诗或带韵律的以四言为主的辞赋。后世诗人往往出于复古心理而有拟作,碑铭之文也多用四言。显现出时代感、节奏感、仪式感较强的特点。
 当然,四言诗也有它的不足,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显得有些呆板,对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显得欠缺。有时候要完整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凑好多句才成,所以不得不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上“之乎也兮”文言文语气助词偏多,青少年读起来有些异觉。还有,四言诗要不要格律、押韵是平仄单用还是混用;四言诗中可不可以适度添加五、六、七言;怎样与格律体诗、自由体诗融合促进……都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好在常德如今扛起了研究大旗,这一缺陷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弥补,需要探讨的问题也许在传承发展中将得到很好解决。
四、四言诗的规则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古体诗。《诗经》中的《国风》、《小雅》、大雅》等都是以四言为基本体裁,古体为主而稀有格律。而自有律以来,诗人多青睐于五、六、七言,而于四言律则少有人问津。律诗的构成, 无非押韵,平仄及对粘(对仗属修辞手法)。主要体现在平仄格律、结构章法、用韵押韵和对仗修饰等几个主要方面,四言诗入格律亦大致如此。在下主要论述古体,也不妨探讨一下格入四言。
第一、关于平仄四言诗的平仄韵律有没有要求?学者们的基本说法是:一般没情况下是没有要求的。原因在于,四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胶柱中盛行最早的一款,其分类是古体诗,可追溯至春秋前。及至汉魏,我国的诗和歌还是不可分的,而随着时间演进,诗曲慢慢出现了剥离。隋唐以前,诗并不是一个规范化需要作为科考试帖诗性质的文体,所以并不需要特别胶柱调瑟的格律,也没有专门的韵书和规矩去约束它,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即出现了几次大型文化断层后,字音嬗变,人们已无法确切掌握四言诗的音韵要求。到了唐代,古人再拟古进行四言创作的时候,便特地要脱离当时盛行的韵书,而用诗经的语感去猜仿风雅,同时也兼现平仄韵律的作品。
 在我国四言诗的不断发展中,其平仄韵律逐渐有了要求,基本特点是以平仄为主。平仄是指诗句中的音节有高低之分,平声和仄声相间,形成一定的韵律。平声是指音调平稳的音节,仄声是指音调有起伏的音节。四言诗的韵律要求每句诗的平仄要相对平衡,不可偏重平声或仄声。中国古代文化注重平衡和谐、节制和克制, 体现在四言古诗的韵律使用上,反映出我国古文化的内涵。
 四言诗虽然有平仄韵律上的要求,但并非严格意义上格律诗。如果非要将平仄规则加到四言诗上,则只能称之为律入四言诗,把四言诗拉入律诗范畴似乎不可能。意欲创作味道比较正的四言诗,无需被用后期形成的准则来强行捆绑,也不必套用近体养成的平仄粘对习惯去创作四言诗,最好能避则避,不要强人所难。有人说,太过精严的音韵反而会破坏四言应有的古直,是很有道理卵;当然也不要太彪,否则“音韵全不谐和,徒见其佶倔。" 也就是说,四言诗的平仄格律不需一味追求、也不要过于强求,但为了彰显其声调韵律之美,能用则用之,不用则容之。那么,在长期的演变中,律入四言有何规律可循呢?
(一)根据诗的声律理论,四言正格平仄大体为两种:“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
(二)受近体诗的影响,为尽量平仄对应,按五言诗的平仄要求,每一句取前后各两个字或每句前面四个字。每句各取前合后两字如: 1.平起首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2.平起首不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3.仄起首韵: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不韵: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取每句前面四个字。1.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3.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4.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其对粘也有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等八种格式。
(三)此外,还有中华古典《云翔诗谱》格律体第四部分之四字标准格式谱可鉴。华诗全律构对四言诗歌标准格式平韵正格、平韵偏格以及仄韵正格、仄韵偏格均亦有定式可依。著名诗词家潭州雨梦《也谈四言格律诗》也有谱可考。
 如上,四言诗是亚格律、若骈韵、正古体的诗体,其古韵古味古风令人归念。创作中如果按律走,变化太少;按律和古风并存,人们就可以多样化选择。人们期待相对宽松又遵循一定格入规则的作品,也追求依律依规的佳作涌流,不赞成杂乱无章的自由自在(比如非特殊情况下的三尾平或三尾仄、一句四言呈现出的四平或四仄)。不论怎样,写作时总得要有个官方谱式或自创形式的基本规则予以遵循。
第二、关于用韵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不妨先探讨一下四言诗的押韵《青溪小姑曲》其一: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其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宋·汪元量《月夜听琴》:“如此良夜,秋空月圆。君弹山鬼,我拊水仙”。曹操《短歌行》节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嵇康《赠兄秀才从军》:“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武则天《皇帝行》: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从上列四言诗来看,其押韵特征与自由体诗不同,和格律体诗相类。其押韵要求:一是偶句押韵;二是首句可押可不押;三是提倡一韵到底,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用韵比较自由,凡中间换韵的应讲求一定的规律性;四是提倡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五是平仄通押一般不用,但首句韵脚字可使用相邻韵部的字(孤雁入群);六是用韵要看作者本人的爱好,可用《中华通韵》,可用《平水韵》,也可以用《诗韵新韵》等新韵,但三者不宜混用,通篇使用通韵或新韵的一般应予标明
第三、关于对仗
 四言诗每句字数虽然不多,也应讲求对仗或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通过对偶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与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仗是诗词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讲究工整,宽偏包容”,其中半对半不对也应允许。一首标准的即格入体四言诗也有首、颔、颈、尾四联。使用对仗主要限于颔、颈二联。写作中要避免上下句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结构上相似的词语组合,也不宜合掌。这样做能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第四、关于章法
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之一,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指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首联);承指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颔联);转指转折、变换诗意(颈联);合指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尾联)。至于起承转合是采用4句式、8句式还是16句式乃至更多,应视题材与需要而定。总之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的作用是:起到行文严谨、事理清晰、浑然一体的作用。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首尾呼应。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承转合可以把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四言古体也应融入。因为起承转合的作用在于引领主题,统领全篇,转折话题,整合总结,深化意境,突出主题。这种结构方式不仅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还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综上所述,四言诗的写作规则,提倡守正创新、收放有度,力求宽松与严谨两相结合、古体与格入双轨并行。
五、四言诗的研究
四言诗的研究大旗已在常德高高举起,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向往、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拓、一种无怨无悔的梦寐。它如同一棵大树植根并生长在沅澧大地,散发着浓郁的湘楚气韵与芷兰芬芳。多出佳作、频结硕果、早成特色,是常德诗词界的期冀与追求。(一)破解三论,提振信心当下,对于学习创作研究自由体诗与格律体诗,尤其是四言古体诗,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年代久远——学期过时;二是人工智能——学问无用;三是诗体复杂——学习畏难。须知,四言诗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经典涌流、而且与时俱进为民众喜闻乐见。它是华夏文学的组要组成、是中华诗词的不可或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它融驱动力、创新力、审美力和共情力于一炉,体现着党和政府关于文化的希翼。以如此共识提振四言诗,就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志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倔强。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要满怀豪情、勇立潮头、坚定不移地嗨起来。(二)繁荣创作,提升品位要从主题开发、情感立意、形式表达、语言运用、节奏把握和韵律美感等六大要素上着力,把写景与咏物、叙事、说理、抒情、炼句、成诗七个方面有机融为一体,打造精品力作。那种“万马追风,怒卷钱塘腾雪浪;群龙争渡,倾翻银汉泻天涯”的胜境并非遥遥无期。(三)加强研究,提高水平。常德是全国第一个中华诗词之市,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也应走在前列。四言诗的研究内容:广而言之有文献学、比较方法、语言学角度、社会文化广角方面的研究引领潮流;大而言之,包括起源、发展、特点、规则与写作指点迷津;再而言之弄清楚历朝历代包括常德本土的兴盛发展以启迪传承;小而言之如规则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写作方法授人技巧。研究的方式方法:如开建基地、开设论坛、开办诗刊、开辟网群、开展交流,等等。我们要植根常德,面向全国,求真务是,服务时代,深入浅出,出新出彩。(四)遵循规则,提引特色。四言诗的创作要求应相对宽松,但也一定要有所遵循,正所谓“亦宽亦严、宽严结合”。那么中之题材、谋篇、平仄、四声、对仗、押韵、章法等要素的运用,理应探索出一些带地方性、规律性、适应性、通用性与指导性的东西来。常德四言将有如屈原九歌、朗州竹枝、湘北大鼓、鼎城花鼓、武陵散曲、常德丝弦那样,既具有浓厚馥郁的地方色彩,又可以破圈化蝶走出常德飞向远方。(五)增进交流,提举人才人才的涌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最好体现,振兴四言更要尊重知识、爱惜人才。要面向各界,荐举人才;要轮训辅导,培养人才;要加强交流,发现人才;要开展活动,凝聚人才;要合理担当,使用人才;要召开峰会,推出人才。进而形成人才链,振兴四言诗。(六)领导给力,提供保障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主要应在组织建设、活动开展与经费保障上给力。协会应积极争取同级党政领导、主管部门、兄弟协会、社会各界和上级诗词主管对口单位的重视与支持,以保证四言诗创作与研究卓有成效地顺利进行。
   让我们团结起来,高举四言诗大旗,踔厉前行,走进四言高地,迈步四言高原,奔向四言高峰!

   (作者 周则强,网名山之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善于创作诗词曲赋,文章散见于国内报刊和网站,著有大型纪实文学《阳山新韵》)


最新喜欢:

山之梅山之梅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1楼#
发布于:2023-10-08 08:28
非常感谢刘主任与王会长的抬爱。为常德四言研究尽微薄身为常德佬义不容辞。劣稿中的毛病敬请二位和方家、言友拍砖指正
2楼#
发布于:2023-10-08 08:34
劣作第四部分“四言诗的规则”“第一关于平仄”中有句“”是很有道理卵”之“卵”,系笔误,应为“的”。敬请更正。谢!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