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米粉是很有型的,粘连度大,捏在手里,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比如既可以捏成感叹号,句号,也可以捏成一个大大的问号,随你拌(pan)。
现在的常德米粉,在这炎热的夏季里,在这热闹的喧嚣中,因为承受不了这猛烈的热度,正在由原来笔直的感叹号满满变成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问号1:常德米粉能不能产业化? 常德米粉是速食产品,这种性质决定了其不可久放。有关部门解释说,用冷链车运输。冷藏了的常德米粉就像是已经入了洞房的新媳妇,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常德米粉,吃的就是一种记忆,一种回味。变了味的常德米粉,我们不要。 问号2:常德米粉有没有必要产业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常德人民爱吃,其他地区的人们就不一定。就像桂林米粉,要说喜欢吃它的常德食客,也只是极少数。常德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城市,流动(流进来)人口率不足10%,谁来吃你的常德米粉?而且常德早餐品种多种多样,谁会每天只选择米粉这一种? 问号3:你为常德米粉的产业化做足了功课么? 在产业化之前,有关部门做足了功课没?要想产业化,就必须走出去。产品推荐会,新闻发布会,做了没?好像没有看到。获没获得北京层面的支持?仅凭一个“申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说,你做了,那就说出来嘛。不说出来,我们怎么知道? 问号4:常德米粉“产业化”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常德米粉真的实行产业化,生产线集中少数企业手里,那么,全市几百家米粉私人厂家就会纷纷倒闭,近万人直接失业,民营经济受到打击。同时,不甘心被挤兑的私人老板“违规、违法”生产,又会导致社 会 矛 盾 集中出现。而对百万常德人民来说,我们将再也吃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常德米粉。 最后,说到常德米粉的安全生产问题,有网友说,常德米粉已经几百年历史了,好像从来没有发生因为变质而导致的安全事故,除非有人故意投毒,而那是另外一种意义的安全事故,与常德米粉本身无关。为了所谓的产业化,对于米粉的安全,不是从监管上做功课,而是拿安全说事,置近600万常德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不顾,增加人民的生活成本,这种产业化,不要也罢! |
|
1楼#
发布于:2020-08-18 11:29
帖内置顶 – – 2020-08-18 11:46
2018年11月24日,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助力常德米粉进军“百亿产业”》的大会协商发言材料上批示: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名品,是常德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完全可以打造而成的大产业。目前在全市范围实施的米粉行业大整合,就是实行产销分离,统一配送,全程冷链,终端冷藏,平台监管,目的是确保米粉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常德鲜湿米粉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常德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德米粉在2009年前属于家庭性小作坊生产,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提质升级改造,由先前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重新投资建厂,形成了目前全市19家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160万斤(按每小时生产3500斤计算,每天生产10个小时,可生产160万斤),实际需求为50万斤左右。全市早餐米粉店9000余家。2019年全市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打常德米粉(含津市米粉)牌子的米粉店近8000家。 近年来,常德米粉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3年9月,“津市牛肉米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张天一在北京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米粉,经媒体广泛报道,一时路人皆知,常德米粉名声大涨。2017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经济频道的“远方的家”、“行走的餐桌”和“消费主张”等栏目推介常德米粉,提升了常德米粉的知名度。 但作为产业,常德米粉还远未被开发和利用,其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低端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主要原因有四: 1、规划扶持乏力。虽然通过实施“放心米粉工程”“米粉提质工程”,米粉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米粉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但未能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由当地政府主导“用工业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和饮食文化博物馆”,短短几年间实现后发赶超。当前,我市相关政策未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内在需求,特别是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尚未出炉扶持计划、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尚未制定护航规制,行业较为分散。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常德米粉企业步履维艰,支柱企业独木难支,陷入本地市场守不住、外地销路打不开的困局。 2、米粉品质品牌不硬。当前,常德米粉质量参差不齐,原粉质量和口味口感已今非昔比;传统工艺日趋简化甚至基本弃用,缺乏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辐射半径局限周边,冷链配送覆盖省外运输成本高。成本过高导致外地“常德米粉”经营者不得已采用替代粉,大失常德米粉独特风味,没有竞争优势。米粉汤料浇头制作工艺未标准化,一家一配方、一店一味道,大多不正宗,盛名之下欠缺叫得响的知名主导品牌。 3、行业恶性竞争掣肘。我市现有鲜湿米粉生产企业19家,拥有生产线45条(圆粉26条、扁粉19条),如按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8小时,每天可生产126万斤;如果按两个班,每天生产16小时,可生产252万斤。鲜湿米粉销售范围基本限于本市,全市日需求量仅50万斤,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销售市场曾乱象丛生,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导致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保本经营,个别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4、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受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米粉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按照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鲜湿米粉必须实行冷链运输、终端冷藏销售。由于米粉贩子多为弱势群体,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配备冷链车,米粉配送主要是在夜间完成,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到位,致使冷链运输一直没能得到落实;再一方面,米粉销售终端很多是3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店,经营条件简陋,长期没有落实冷藏措施,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
|
2楼#
发布于:2020-08-05 19:43
帖内置顶 – – 2020-08-05 21:26
市民留言回复:
桃源老江2:您好,我是常德市米粉行业协会的会长李新鸿,也是米粉生产企业的一员,对您的发言我觉得你是一位有思考的市民,也感谢您对常德米粉的关注与关爱,现想从以下几方面做一回复,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 一、常德米粉能不能产业化?为什么要产业化? 民以食为天,常德米粉,其实是一个大产业。常德米粉与我们常德人一生相随。常德地处洞庭湖滨,神奇的北纬30度附近,有着6000年的稻作文化,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常德米粉于东汉时期起源,在近2000年沉淀与积累中,制作工艺和烹饪技术不断改良提高,生产装备也由原来的石磨布虑等传统工具提升到现代自动化设备,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了金健米业、源宏食品、顺兴食品、食为天、穗香食品、壹德壹、清真第一春、闻香月、刘聋子、德老家、芙蓉炒码粉、北京伏牛堂张天一、深圳家门巷朱明登等一大批加工名企和餐饮名店、名人,目前全市共有鲜湿米粉标准化生产企业19家,日销鲜湿米粉50多万斤;共有米粉店铺8000多家,从业者5万多人,全市米粉行业年产值25亿元左右。先后有常德米粉制作技术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真第一春的常德米粉被中国旅游协会评为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壹德壹的常德米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金健保鲜湿米粉从2002年开始走出国门,出口到了英国、澳州、美国等地;常德米粉逐步成长为常德人民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美食名片。 然常德米粉生产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长期的价格竞争导致生产企业生存艰难,产品研发创新后继无力;产业链没有打通,各自为政;文化内涵没有系统探讨,五花八门;外围拓展,借着常德米粉的名,用着外地的粉;产业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形成合力,产业止步不前。 对比桂林米粉,广西螺丝粉,常德米粉其实已远远被抛在后面,江湖上有一席之地,都说常德米粉好,但其实没有实力支撑,年产值生产加米粉店终端也不过25亿,与广西螺丝粉比年产值50亿以上已不在一个层级,他们的成功经验已引起行业、政府的高度关注。常德本来就是一个粮仓,一个农业大市,你说米粉(大米的深加工产品)能不能成一个产业? 二、常德米粉怎么做到产业化? 常德米粉现已得到市政府的空前重视,今年5月13日常德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杨成英付市长为组长的常德市米粉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场监管局做为产业的牵头行政部门也全力以赴,提出了“行业大整合,实行智慧监管,打造产业园,升级传统产业”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常德米粉地标申报也即将公示,最迟明年初将申报成功;常德米粉团体标准不久也会颁布;7月28日组织了常德米粉文化座谈会;政府引进了实力雄厚的湖南中蔬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常德米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城区五家生产企业率先于6月22日成立了常德市武鼎米粉营销服务有限公司,开始了生产的整合,各区县也同步展开了生产营销大整合。下一步我们将以产业公司为龙头,从配送一端开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米粉产业园区,整合所有研发力量,建设常德米粉博物馆,讲好常德米粉故事,培训米粉从业者,用新产品拓展外围市场,提升产品质量(您说的进了冷链系统会失去原味是不正确的),壮大米粉产业。在常德米粉产业化建设之路上,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打造百亿产业的规划,我们也确保所有常德米粉产业链各端得到满意,特别是米粉投资者满意,生产企业满意,米粉经营者满意,米粉消费者满意。 目前虽然终端价格有些上调,但我们认为这是米粉价值的回归,是对米粉从业者的认可, 一碗米粉真正米粉的成本不到15%,消费者是能接受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碗好粉,为从业者谋一份好利 ” 是我们的追求。 越是常德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只要有政府的正确指导,有所有从业者的奋力拼搏,常德米粉必将以常德为根,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为常德人民造福,为常德城市添彩! 不知以上回复您是否满意,能不能将您的问号变成感叹号,欢迎来电共同研讨,电话13707368532. 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
|
3楼#
发布于:2020-08-18 11:29
2018年11月24日,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助力常德米粉进军“百亿产业”》的大会协商发言材料上批示: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名品,是常德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完全可以打造而成的大产业。目前在全市范围实施的米粉行业大整合,就是实行产销分离,统一配送,全程冷链,终端冷藏,平台监管,目的是确保米粉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常德鲜湿米粉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常德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德米粉在2009年前属于家庭性小作坊生产,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提质升级改造,由先前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重新投资建厂,形成了目前全市19家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160万斤(按每小时生产3500斤计算,每天生产10个小时,可生产160万斤),实际需求为50万斤左右。全市早餐米粉店9000余家。2019年全市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打常德米粉(含津市米粉)牌子的米粉店近8000家。 近年来,常德米粉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3年9月,“津市牛肉米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张天一在北京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米粉,经媒体广泛报道,一时路人皆知,常德米粉名声大涨。2017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经济频道的“远方的家”、“行走的餐桌”和“消费主张”等栏目推介常德米粉,提升了常德米粉的知名度。 但作为产业,常德米粉还远未被开发和利用,其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低端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主要原因有四: 1、规划扶持乏力。虽然通过实施“放心米粉工程”“米粉提质工程”,米粉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米粉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但未能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由当地政府主导“用工业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和饮食文化博物馆”,短短几年间实现后发赶超。当前,我市相关政策未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内在需求,特别是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尚未出炉扶持计划、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尚未制定护航规制,行业较为分散。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常德米粉企业步履维艰,支柱企业独木难支,陷入本地市场守不住、外地销路打不开的困局。 2、米粉品质品牌不硬。当前,常德米粉质量参差不齐,原粉质量和口味口感已今非昔比;传统工艺日趋简化甚至基本弃用,缺乏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辐射半径局限周边,冷链配送覆盖省外运输成本高。成本过高导致外地“常德米粉”经营者不得已采用替代粉,大失常德米粉独特风味,没有竞争优势。米粉汤料浇头制作工艺未标准化,一家一配方、一店一味道,大多不正宗,盛名之下欠缺叫得响的知名主导品牌。 3、行业恶性竞争掣肘。我市现有鲜湿米粉生产企业19家,拥有生产线45条(圆粉26条、扁粉19条),如按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8小时,每天可生产126万斤;如果按两个班,每天生产16小时,可生产252万斤。鲜湿米粉销售范围基本限于本市,全市日需求量仅50万斤,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销售市场曾乱象丛生,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导致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保本经营,个别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4、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受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米粉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按照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鲜湿米粉必须实行冷链运输、终端冷藏销售。由于米粉贩子多为弱势群体,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配备冷链车,米粉配送主要是在夜间完成,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到位,致使冷链运输一直没能得到落实;再一方面,米粉销售终端很多是3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店,经营条件简陋,长期没有落实冷藏措施,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
|
4楼#
发布于:2020-08-18 11:27
2018年11月24日,市委书记周德睿在市政协第七届三次会议《助力常德米粉进军“百亿产业”》的大会协商发言材料上批示:常德米粉是常德的特产名品,是常德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是完全可以打造而成的大产业。目前在全市范围实施的米粉行业大整合,就是实行产销分离,统一配送,全程冷链,终端冷藏,平台监管,目的是确保米粉质量和食品安全,规范常德鲜湿米粉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常德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常德米粉在2009年前属于家庭性小作坊生产,经过2009年和2016年两次米粉提质升级改造,由先前100多家作坊生产企业通过整合联营,重新投资建厂,形成了目前全市19家生产企业格局,日生产能力160万斤(按每小时生产3500斤计算,每天生产10个小时,可生产160万斤),实际需求为50万斤左右。全市早餐米粉店9000余家。2019年全市米粉产业年产值达25亿元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打常德米粉(含津市米粉)牌子的米粉店近8000家。 近年来,常德米粉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2013年9月,“津市牛肉米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张天一在北京创立“伏牛堂”主营常德米粉,经媒体广泛报道,一时路人皆知,常德米粉名声大涨。2017年,常德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先后在国际频道、纪录片频道和经济频道的“远方的家”、“行走的餐桌”和“消费主张”等栏目推介常德米粉,提升了常德米粉的知名度。 但作为产业,常德米粉还远未被开发和利用,其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低端水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主要原因有四: 1、规划扶持乏力。虽然通过实施“放心米粉工程”“米粉提质工程”,米粉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米粉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但未能像柳州螺蛳粉那样,由当地政府主导“用工业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打造“螺蛳粉产业园和饮食文化博物馆”,短短几年间实现后发赶超。当前,我市相关政策未能满足产业升级发展内在需求,特别是尚未出台总体规划、尚未出炉扶持计划、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尚未制定护航规制,行业较为分散。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常德米粉企业步履维艰,支柱企业独木难支,陷入本地市场守不住、外地销路打不开的困局。 2、米粉品质品牌不硬。当前,常德米粉质量参差不齐,原粉质量和口味口感已今非昔比;传统工艺日趋简化甚至基本弃用,缺乏普遍约束力的行业标准予以规范。鲜湿米粉的保鲜技术瓶颈一时难以突破,辐射半径局限周边,冷链配送覆盖省外运输成本高。成本过高导致外地“常德米粉”经营者不得已采用替代粉,大失常德米粉独特风味,没有竞争优势。米粉汤料浇头制作工艺未标准化,一家一配方、一店一味道,大多不正宗,盛名之下欠缺叫得响的知名主导品牌。 3、行业恶性竞争掣肘。我市现有鲜湿米粉生产企业19家,拥有生产线45条(圆粉26条、扁粉19条),如按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8小时,每天可生产126万斤;如果按两个班,每天生产16小时,可生产252万斤。鲜湿米粉销售范围基本限于本市,全市日需求量仅50万斤,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销售市场曾乱象丛生,价格战一度愈演愈烈,导致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保本经营,个别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4、食品安全令人担忧。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受市场恶性竞争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米粉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按照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鲜湿米粉必须实行冷链运输、终端冷藏销售。由于米粉贩子多为弱势群体,不愿意或没有能力配备冷链车,米粉配送主要是在夜间完成,监管部门难以监管到位,致使冷链运输一直没能得到落实;再一方面,米粉销售终端很多是30平方米左右的夫妻店,经营条件简陋,长期没有落实冷藏措施,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
|
5楼#
发布于:2020-08-14 23:15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好一个民以食为天,为什么产业化第一件事就是涨价了!现在餐馆粉全部提价一元。涨价就是米粉价值的提现,是对米粉事业的认可!这话怎么这么别扭!! |
|
6楼#
发布于:2020-08-07 15:10
|
|
8楼#
发布于:2020-08-07 09:52
|
|
9楼#
发布于:2020-08-07 08:26
楼主的话,我不完全赞同。涨价我是完全不赞同的,现在大规模自动机械化生产,成本应该是比以前低的,增加的成本是冷链费用。综合起来,我不相信成本会涨多少,更可恨的是可能出厂一斤涨3毛,早餐店就敢涨1块。一碗粉有没有1斤?肯定是没有的。一碗粉成本才多少?但是卖价已经看齐北上广了,想起桂林等地对早餐店米粉串联涨价的查处,我想本地监管部门也应该要作为一下。但是说开了几家大的粉厂,几百家小粉厂关了可惜了,然后这么多年没吃出过事就是安全的,这个话我不赞同,我之前就在论坛说过了。为何?我见过,不隐晦的说,多年前跟着监管人员联合去过,几个人的家族式小米粉厂和豆腐作坊。你看了后,会有一辈子不想吃的念头,卫生条件极差。跟你放点防腐剂是常事,不然夏天不冷链还想不变质?要投入整改,需要的钱是不少的,更不能光着膀子搞事了,还要养成每天收工后收拾打扫卫生的习惯。他们的理论也一样,祖祖辈辈或者师傅就是这么教的,一直这么搞不代表就是好的,总要进步的。
|
|
10楼#
发布于:2020-08-07 01:25
虽然很少吃米粉,但支持你的观点,产品的质量必须从质量标准、生产过程、市场监管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管控抓起抓好才是硬道理
|
|
11楼#
发布于:2020-08-07 01:19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产业化不是走向垄断,而是要对米粉产业做到: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流通有标识、市场有监管。不规范无监管的垄断只会使产品质量越不可控 |
|
12楼#
发布于:2020-08-06 19:26
|
|
13楼#
发布于:2020-08-06 16:56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政府参与做大做强常德传统美食,确实是一件好事,毕竟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为什么一经你插手,一碗常德人民的主食就在原材料,工资不涨价的情况下,硬是要徒增老百姓购买一斤米粉40%的生活成本呢?政府网网友为什么总是粘着某人,从早4年的斗争的士,到望雾霾兴叹,又到今天齐刷刷的吐槽市市场监督局所作所为,我觉得常德网友非常直率,不会跟风,就事论事,而不是找茬。全国网友都追着城管“打”,唯常德没有这个现象。因为常德市区四个城管分局的城管少有可喷之处。人民心中有杆秤,是很公平的。米粉从厂家运送至销售点最多不超一小时,近的就十几分钟,有必要进冷链车吗?请不要把厂家米粉装车到米粉销售完毕这段时间计算进物流过程中,任何车都是敞开车门装货,任何车也不会等着经销商把米粉卖完才开走。 |
|
14楼#
发布于:2020-08-06 15:46
|
|
15楼#
发布于:2020-08-06 15:45
|
|
16楼#
发布于:2020-08-06 15:17
常德这帮人所谓的米粉整合就是杀内窝子,要常德本地人自己买单。就像当年的什么桃花源重新开门后,门票贵得要死。不玩熄火不罢休!!!
|
|
17楼#
发布于:2020-08-06 14:56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想要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消费者的舌头问题,一个越做口感越差的食品,怎么来解决消费者的舌头问题? |
|
18楼#
发布于:2020-08-06 14:54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洋洋洒洒一大篇,我只想说一句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谓产业化的结果就是米粉的成本升高了,价格暴涨了,但是口感却更加差了。 |
|
21楼#
发布于:2020-08-06 09:00
|
|
23楼#
发布于:2020-08-05 23:08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如果确实是真心而且有能力把常德米粉做好做强且在不远的未来变成现实,那么我想,这是符合常德人民整体利益的。只希望会长所说所写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到实处。真的到了常德米粉发扬光大的那一天,我想,理性的常德人民也不会一直纠结一碗米粉涨了多少钱。也希望常德米粉光辉的未来不会仅仅为19家米粉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独享,而是泽被广大人民群众。 |
|
24楼#
发布于:2020-08-05 23:08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首长 你产业化的常德米粉骗骗外地人的味蕾可能行,常德人不接受离开常德都常德米粉 味道真不行 去年再网上买了几斤所谓的常德产业化的干米粉 搞了两次 吃不得 丢了 ,前些日子听人介绍有原汁原味的产业化湿常德米粉 试了一下 也只是它 没得屋里的味道 , 描述:触屏版 图片:1596640067 ![]() |
|
26楼#
发布于:2020-08-05 22:57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讲的很冠冕堂皇,我就听出了“涨价”两个字……兄台好文采 正好教练让我减肥不准我吃粉了,你们随意涨,我没意见,我不代表别人。 还有一个,所有人都满意,你见过一张桌子4个人都赢钱的没有? 这辈子凡是投资者满意的企业,我是没看到过消费者满意过的…… 要垄断也罢,但千万不要像两桶奶学习,越搞越退步。 |
|
29楼#
发布于:2020-08-05 22:38
13707368532:市民留言回复:李总啊?你好!希望高科技公司真正用科技解决米粉的口感、运输、储存等问题!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