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muke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阅读:19412回复:1

[其它]解读为什么《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在常德桃花源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06-24 15:59扫一扫,手机看帖
 
[p]
解读为什么《桃花源记》的原型地在常德桃花源
[/p]
[/p][/p][p]
[/p][p]1995年江泽民主席视察桃花源并题字“桃花源”[/p]
”桃花源“真的有这个地方吗?很多人在欣赏《桃花源记》的时候会有这个疑问,今天小编要明确告诉大家,桃花源确有实地!地址就在中国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镇。如果你来到湖南常德就会发现关于桃花源的元素随处可见。
[p][p][p][/p][/p][/p]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西南,总面积142.48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马上就要变AAAAA)、国家森林公园,是《辞海》《词源》唯一添加注释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奇文《桃花源记》原型地,也是唐道教宗师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中所述的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全国仅有的五个福地洞天共存地之一。桃花源风景名胜地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凝聚千古魅力。其中核心景区12平方公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沅江风光带水域44.48平方公里。既有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的旅游环境美,也有以神话寓言为主题的“人间仙境”美,更有以“桃花源文化”为依托的超凡脱俗之美。
[p][p][p][p][p]常德.桃花源[/p][/p][p][p][p]

    以上是桃花源官方简介,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桃花源人,下面我来向大家分享我对家乡桃花源的了解。[/p][/p][/p][p][/p][/p][p][/p][p][/p][p][/p][/p][/p]
“桃花源”源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儿?有说在重庆酉阳、有说在江苏连云港、有说在江西九江、有说在湖北十堰、有说在安徽黄山,还有说在宝岛台湾省。但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山海经》记载:三苗国(即三毛国)的东边,有臷民国,其国人原是帝舜的后裔,传说臷民国生活安乐,衣食无忧,他们不用纺织,却有衣服穿;生产以畲种法为主(畲种法在桃花源目前还在沿用,即当地的烧火土灰种植法),不用耕种,却有粮食吃;穿着只是葛麻粗编或兽皮。这里还有鸾鸟歌唱,凤凰翔舞,百兽群聚,和平相处,一派和谐景象,这臷民国就是古代先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写过《读山海经十三首》说明他经常读《山海经》,自然也对这臷民国篇章有所了解,或许正因为他看到了这篇文章才去验证并寻找桃花源的。    
[p][p][p][p][p][/p][p][/p][/p][p][p]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它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p][/p][/p][/p][/p]

为什么说常德桃花源就是《桃花源记》原型或参照地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是《桃花源记》中开头就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所处的桃源县在晋代就属武陵郡。其历代沿革是: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周朝时,楚子封于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一说黄楚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秦代在此置临沅县;东汉建武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隶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的隶属均未改变。所以《桃花源记》中这位晋太元中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是有可能到过沅南桃花源,并产生某种传说的。
[p][p][p][p][p][/p][p][/p]      上图为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东晋地图可以看到当时的武陵郡即常德[/p][/p][/p][/p]

➤二是历代地理志书和文人咏歌中多认定此处是《桃花源记》原型或参照地。就在陶渊明作《桃花源记》的晋代,这里的桃花山上就建有“桃川宫” 据明朝嘉靖《常德府志》记载:“桃川宫,县西南二十八里,晋建”。到了唐代,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将“武陵”直接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又在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玄宗天宝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这里已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p][p][p][p][p][/p][p][/p][/p][p]
undefined[/p][/p][/p][/p]

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人,特别是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任司马,曾常到桃花源游览,写有多篇关于桃花源的诗作,并刻有桃源佳致碑立于桃花源。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贤重镌唐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于桃花源。后至清光绪年间桃源知县余良栋再刻“桃源佳致”。抗日战争年代,地下共产党员为保存该碑将它字面朝下掩埋解放后重立才保存至今。
(唐.刘禹锡书桃源佳致碑)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设桃源县,其后不久,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元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从这个建置,从宋元一直维系到明清。从宋初开始,开始在桃花源广建道观。太宗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在桃源山建望仙阁,以附和《桃花源记》中的仙境传说,此时的桃花源已成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徽宗政和元年(1111)又加以扩建,依山建上、中、下三座道观共1330楹。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此时历代文人咏歌的诗文已积累很多。
宋徽宗御笔“桃川万寿宫”

元代也有不少著名文人如张斛、元好问、许衡、吴澄、刘因、揭傒斯、萨都剌、傅若金等来此游览题咏,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元末因兵燹桃花源毁为一片废墟。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明景泰六年(1455),湖南巡抚李某赞助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此后成化十八年(1482、)弘治十四年(1501)、正德十三年(1518)、嘉靖四十年(1561)、万历三年(1575)、万历三十二年(1604)、天启年间(1620—1927)以及清代的乾隆八年(1743),道光二十五年(1845)咸丰元年(1851),同治元年(1862)、光绪十四年(1888),常德和桃源县地方官或道观主持对桃花源内桃源观、渊明祠、问津亭、桃源洞口等建筑名胜皆有修葺或增扩。至清代为全盛。整个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纷纷亲往桃花源寄咏或遥寄相思,仅有史料记载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罗人琮、李渔、查慎行、俞益谟、王文治、张百龄、陶澍、石达开等。其中乾隆所写的两首诗(《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拟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本进行咏叹抒怀。清代间,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绰,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为研究《桃花源记》提供了系统的学术资料。桃花源牌坊左右各刻“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民国元年桃花源大士阁毁于火,民国三年(1914),桃源知事杨瑞鳣赞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规模比原大士阁有所扩大,题为桃花观,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士人杨瑞鳣又精选《洞天唱和集》中古人名作勒石20余方嵌壁;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县人国民党中委覃振及省参议长唐伯球的倡议下,于桃花山头门建桃花源牌坊。并由当地秀才甘渏皆(甘澍)题对联“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刻于牌坊两侧石柱上。
                                                 (如今的桃花源风景区示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起至今政府相关部门已陆续投入巨资建设成为以桃花源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暨五柳小镇、桃花源古镇、世界桃林博览园、桃川万寿宫及一台大型山水实景剧等重大项目为主的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
大型山水实景剧《桃花源记》

三是地理环境和风景符合《桃花源记》的描述。根据《桃花源记》的描述,符合“桃花源”的地理和景色特征至少要有五点:有一条河溪,两岸皆是桃花,河溪的尽头是座高山,高山有洞口(“小口”),洞口外别有洞天(世外桃源)。常德桃花源与此特征非常符合:桃花源东为武陵群峰,北临沅江,一条小溪名为水溪,经桃花源流入沅江,沿溪两岸盛开桃花,古时交通不便只能行船逆流至李家坪仙人潭处遇瀑布停船上岸,岸上是桃林,林后是武陵群峰,林壑幽深,群峰之间有条狭窄山道,深入密林,林高谷深形成山洞,穿过山洞便是豁然开朗的山庄坪,坪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驰马道大安桥)

刘禹锡时代朗州仍是官员放逐的蛮荒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人迹罕至更是可想而知,符合“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刘禹锡贬至朗州后为了方便游人,特在桃花源修建一条驰马道,这驰马道现存清晰,从水溪沿桃川至古桃源山洞(即现在的印家铺村三庄坪马廊口),现存四座石桥遗址以证明:吕会桥、唐诗桥、大安桥、八旺桥,其中唐诗桥、大安桥至今保存完好。据我爷爷辈的老人讲,解放前这条驰马道是唯一进出山村的交通要道,两侧林立非常多的诗碑,后因历史等特殊原因全部被毁。明朝大画家仇英所画的《桃源仙境图》再现了这驰马道。明朝湖北“公安三袁”袁宏道在自己的日记《游桃源记》里清晰的记录驰马道、绿箩山、桃花观、桃花洞、水溪等桃花源的景观及地名,所有记载与常德桃花源一致。
(明.仇英画《桃源仙境图》)

如今的常德桃花源再也不会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并不是后遂无问津者。重建后的桃花源景色更加迷人,游人络绎不绝。现在去桃花源仍然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古籍上的桃花源已换新颜,但传承了上千年的桃花源文化早已根植于民生生不息,任凭其它地方如何争抢也不能替代。[p]
[/p]


[p][p][p][p][p][p][p][p]


                                                     欢迎大家留言!
                     更多关于桃花源的奇文趣事,请关于下面微信公众号!

 
[/p][/p][p]
     
          长按三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楼#
发布于:2019-06-25 10:05
如今的常德桃花源再也不会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并不是后遂无问津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