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位于石门县壶瓶山镇湘鄂边境,2017年以来为响应国家号召,维护绿水青山,我村委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得到管理局大力支持,我村环境保护成果显著,全村村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但就在我们沾沾自喜之际,河域出现死鱼,归其原因发现所有死鱼都是自然死亡,非人为破坏,发现这一现状后针对我们全村河域鱼类进一步探讨发现,较之15年前对比,鱼的种类少了3到4种,还有一种我们土名叫(吹火筒或者叫趴趴鱼)的鱼种,在两河交界的大河有(大河发源地离我村5公里,碟水发源地龙门出水),但我村的一条名为豇豆河的小河却已经绝迹,15年前这种鱼豇豆河很多,现在为何没有了呢?外面河里有鱼种,为何这条河没有呢?深思熟虑后得出一条结论:这条豇豆河的水质已经不适合这种鱼生存,以前的鱼种也是被毒死的,抵抗能力较低的鱼种还在逐步被毒死,毒自然不是人为放的,那是哪里来的呢?
豇豆河发源于东山峰农场,经过古罗坪村、水田村,大约15公里后到达我村地界,上述三个村主要经济来源为茶叶、烟叶。这种青叶作物虫病十分厉害,每年用来杀虫的农药是个天文数字,由于没有规范用药,各种杀虫药物,除草剂大量喷洒到叶面、土地上。一到雨天各种药物冲到河里汇聚,这样虽然药物被稀释了无数倍,但药物始终在水里,抵抗能力较差的鱼种也就会逐步死亡。 还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是碟水的发源地,下游还有多少人在喝这条河里的水?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农药的管理,严禁生产毒性较大的农药,从生产厂家,从源头进行管理。毕竟老百姓的认识有限,人口基数较大也难以管控。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推动茶叶向低农残转型,这样既能为百姓增收延续主导产业不被淘汰,也能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岂不两全其美!我们大山深处是环保的最后一道防线,等到环境破坏了再去修复岂不晚已! |
|
7楼#
发布于:2018-11-08 18:01
没有经过科学实验的想象,
都是想当然, 都是想当然。 办法很简单,把外河里里的这种鱼捉几条来,放在这条河的网箱里看得不得死。 或者的或者,把河里的水拿去化验。 |
|
15楼#
发布于:2018-11-09 09:04
一条“正面”信息在网上公开引发“负面”的后果思考
还是不要在网上公开发表这类“正面”信息的好!这类所谓“正面”信息,貌似是坚持正义,提醒民众,监督政府,从出发点来说当然是绝对“正面”,实则大都是缺乏科学依据,想当然或道听途说,一旦在网上公开发出,被不明真像或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的柑橘不能吃了、**的猪肉不能吃了、**的蔬菜不能吃了。。。导致所有的东西都卖不出去,最后受害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橘农、猪农、菜农叫苦不迭。当然,若果有问题,大家都希望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会全力严控。 |
|
16楼#
发布于:2018-11-09 09:25
|
|
19楼#
发布于:2018-11-09 14:18
这个不好说啊?
农药残留存在是有可能性你说的那处鱼,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也是实事! 可以取水样检测(当然,这对普通农民来说还真是有些难!) |
|
22楼#
发布于:2018-11-10 11:53
|
|
23楼#
发布于:2018-11-10 11:55
|
|
26楼#
发布于:2018-11-13 09:56
其实毒鱼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到冬天的常德山区农村到处都是毒鱼毒黄鳝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