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593回复:1

[随笔]细思恐极?《桃花源记》是一个鬼故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6-05 13:29扫一扫,手机看帖
 

图片:jh.jpg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细思恐极”这个词开始变成流行语,
它的意思是: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东西,如果经过仔细思考,便会觉得恐怖到了极点。

图片:fgxxdgf.jpg

在网络上,“细思极恐”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
就是著名的《桃花源记》,对于《桃花源记》,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文中所描    绘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不过在网上,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记”,认为它讲的,其实是一个“渔人误入死人国”的鬼故事。

图片:rBLkCVl4P42ATw9AAAGBvh9usaY744.jpg

   原因是《桃花源记》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疑点:
首先,主人公渔夫是已捕鱼为业,为什么熟悉水路的他会不成熟的乱走,以至于忘记远近?而且渔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所以理应对四周的水域很熟悉,为什么他会看见陌生的桃林?

图片:sgfd.jpg

    第二,他到达源头过后,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山洞很小,洞口极为狭窄,到几十步几十米之后才开始宽阔,而且里面很阴暗,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那里有隐约的光?

图片:24537_1451710245CA69_t5.jpg

      还有的人指出,“阡陌”一词,有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并且桃花源“先收窄再宽敞”的结构,与传统的墓室结构极为相似,再者,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为什么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2146.png

     有人便大胆猜想:他们的衣服,也许是现世的人烧给他们的祭祀用品。更诡异的是,渔人出去之后没有信守承诺,报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按理说,他一路紧凑的做了记号,应该万无一失,可他们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这意外的迷路,不禁让人联想到神秘的“鬼打墙”现象。最后,南阳的刘子骥高高兴兴地去寻找桃花源,非但没有找到,而且回来后不久就大病而亡,他是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突然大病?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2113.png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接受““桃花源记”是鬼故事”这一设定,那么事情就很明朗了:一位打鱼的渔夫,偶然间发现一处狭窄的墓道,从而误入了一片古墓中,也许是受到墓中毒气影响,也许是真的有鬼混作祟,渔夫产生了幻觉,他看到的“男男女女”“黄发垂髫”其实都已化作累累白骨,他听到的“鸡犬相闻”其实是荒野里野兽的叫声,他吃到的“酒食”,其实是早已腐烂的祭品,这些鬼魂见他只身一人,并无恶意,便将他送回墓地的出口,并告诫他不要将此地与他人提起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2532.png

       
谁知渔夫不守承诺,引来了大批人马,鬼魂们无奈,只好施展了障眼法“鬼打墙”,使得太守一行人无功而返,最后这件事传到刘子骥耳中,他很可能也找到了墓地,但却惹怒了冤魂,弄得厉鬼缠身,大病而亡。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2549.png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2919.png


       用这种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桃花源记》后,确实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那么《桃花源记》真的是一篇鬼故事吗?很遗憾并不是,这只是一个典型的过度解读的案例。

图片:u=3260206054,648037673&fm=27&gp=0.jpg

       首先,就创作背景来说,《桃花源记》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社会的黑暗面让人压抑得无法呼吸,而作者陶渊明作为一个有着美好社会理想的人,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世界,他忧国忧民,数次投身政治,想要以一己之力踏破不平,拯救黎民苍生,但是,腐败的官僚利益集团岂是他一个书生就能撼动的呢?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229.png

   
 历了数次的失败后,陶渊明对官府,对制度彻底绝望,他向往尧舜时期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然而事与愿违,最终他选择了归隐东篱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151.png

       而《桃花源记》就写于陶渊明最后一次罢官回家的16年后,短短360字,却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如果我们读懂了它的创作背景,就很容易知道,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政治散文,并不是什么荒诞、晦涩的“鬼故事”。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715.png

        其次,“南阳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据《晋书》中记载,刘子骥爱好游山玩水,并且最终是老死在家里,“卒以寿终”,他的死和《桃花源记》并无关系,这也佐证了《桃花源记》只是一篇虚构的散文,那为什么陶渊明要把刘子骥写入《桃花源记》的结尾呢?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756.png

        个人认为,如果说“桃花源”是对作者心中“和谐社会”的影射,那么“南阳刘子骥”就是作者对自身的影射,他们同为“高尚士”,都对“桃花源”“欣而往之”,然而寻找的结果都是“未果”,文中的刘子骥在寻找桃源失败后不久就病逝了,而就在《桃花源记》写成的第六年,陶渊明也因为贫疾交加而亡。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820.png

其实,相比于鬼故事的解读,我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刘子骥实际上找到了桃花源,只是他品德高尚,并不对外人提起

图片:QQ截图20180604153851.png

     最后,他进入了桃花源快乐的生活,同样,陶渊明最后也许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希望在那里,他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生为一次“误入桃花源”

图片:160012e0-3f04-43cc-8070-ccc0a40b083e.jpg


不论桃花源在心中还是在哪?
[桃花源青年于2018-06-05 13:55编辑了帖子]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1楼#
发布于:2018-06-05 15:25
极富想象力,读后回味无穷。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