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7801回复:0

[随笔]对于《桃花源记》你一定还有很多疑问吧?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8-05-14 10:36扫一扫,手机看帖
首观2017年版《桃花源记》简记
(据说2018已经做了一些改动)




1、序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好一番快乐祥和的景象(经过越十来分钟的船夫讲解以及自身感受,此时心中还是很期待等下进入桃花源秘境去做一次“渔人”)




2、回声多重叠音,若有若无,时远时近“桃花源记”的出现在这“忽逢桃花林”的一刻对于观众会有那么一点新鲜感受,由于“桃花源记”文章的原因,部分体验者还是会努力的沿着文学作品的思绪慢慢“入戏”,




3、河边的水车与水声(感觉有些单一,但是很自然,因为啥都没有表现,或许是体验者的我并未赋予它生命吧:水车一般用于农田浇灌,勤劳的古人绝不会单把水车当仅供欣赏的摆设)




4、垂钓老翁(本人觉得用真实的演员表现,大家就不会在这种场景中去争论“真的假的”)
5、放牛牧童(笛声悠扬,与垂钓老翁动静结合,与我想象的画面感还差一点,由于正面灯光太强,不得已逆光留下了一张纪念)




6、水边戏水(男女对歌,斗舞,游人互动:对白很接地气很自然,是武陵人的调调,斗舞环节不够出彩,动作单一,洗衣服节奏感太强,互动环节是不是有些牵强?古人有喜欢扔衣服的嬉闹习惯?而且有一些不安全,同船的几位体验者就不慎被砸)




7、船夫齐诵,孩童嬉闹朗诵夜读(此时的我开始入戏,“桃花源记”再次出现,由孩童与私塾先生的武陵话的形式表现,看到了一种文化的教育,感受亲切,我想教师节那天老师们估计有同感)
8、继续夜读(说实话那样很影响视力来着,桃花妹民国风味的形象再次出现,跟前一个场景显得有些脱节,再有就是整个出场显得突然,故事情节存在很大程度的断片感)虽然蚊子有点活跃,但是充当干冰效果的灭蚊片味太浓,




9、百姓放牛背柴(这是个接地气的小过门),
10、(虫鸣声,童声,开门声,小桃,老桃以及众多桃源人逐个入镜,生活场景对白:来了一个外人即“渔人”也是指游人,重声叠声再一次出现,直到屋顶的小孩引出:来了好多外人,灯光骤息,转到下一场景),




11、接亲娶亲相当热闹,哭嫁让我思绪不禁跑偏了,你们懂得,那哭声...而后迎亲队伍道别,渐行渐远(从喜庆的接亲队伍到母女哭嫁,情绪转变再到喜庆音乐结束,大叔的舞蹈挺接地气,可以说是百姓们的自由发挥,但是这个年代又好像穿越到民国时期)




12、喝擂茶(心意而已,小小的互动,觉得这擂茶乃桃源人的特色,应当给它一个重点,不如可以有百姓家擂擂茶的过程,然后游人经过现场品尝),




13、农田劳作场景(音效和灯光最自然,感受也比较深,因为大多数都是本地百姓的参与,具有一定的生活性,春种到秋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话:听到有人在找桃花源?游人船上少了一些回应,或许是游人太过于“投入”只记得自己是游人而不是寻找桃花源的“渔人”后人,收场后的衔接有些黯然失色可以说是没有让游人有一种怀念),




14、桃花妹子坐船夜读江中游,不知所云,引子?
15、桃花妹子洗澡(相互调侃,强调“神仙生活”),




16、“百姓”夜读桃花源记(这个可以有,多次强调这篇文章,出现若隐若现,重读回声,人物静止,有一种“时空静止的意境”,
17、再现桃花妹(音效和旁白有些煽动:你也在这里吗?回声效果,音乐推上,桃花瓣飞舞,场面有一丝感触,但是故事情节还是没接上)讲的一个什么故事?




18、收场时河岸右边的桃花妹把大家都吓到了(面光太强太突然,和游人招手为慢动作,有点慎人,如果偏要让桃花妹压轴收场那就请自然点)本剧应该改名“桃花妹妹你到底想干啥?”在回起点码头的车上,我问了几位体验者的感受“您对于刚刚的秘境之旅,感受最深刻的是哪个部分?”游人的回答是“结婚那里最热闹!”“好恐怖好吓人”仅此而已,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一万个“渔人”也会有一万种“桃花源记”
观后小小的感受,仅个人见解,希望这样的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能够高于生活,而且故事的衔接还请丰满,再有就是每一位前去体验者我希望都能静静的体验,让自己融入,化做“渔人”,不是单单看场面,而是要用心感受,提前做做功课,好好的读一读陶公的《桃花源记》,因为源于文化的艺术,寄托给这片土地的情谊才最深!谢谢!希望家乡的《桃花源记》越来越好!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