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成为代表、委员广为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众多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景区的光点聚落社区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海峡两岸携手的乡村社区振兴试验,能否为广大中国乡村提供一种借鉴? 五柳湖畔、横在岸边的老渡船旁,柳枝抽出新芽、灼灼桃花盛开,万物生长的3月里,光点聚落社区迎来了其诞生后的第一个春天。这个传统乡村活化改造项目,从去年9月桃花源景区的闭园改造到重新开园,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5年,刚辞职的冶青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过于商业化、同质化的现状心生质疑,因缘际会中,意外地在台湾的竹山小镇找到了未来。一年后,直线距离870公里外的湖南桃花源,两岸携手的光点聚落乡村振兴试验拉开大幕。 在复活传统乡村的过程中,桃花源光点聚落社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让这片陶渊明笔下的古老乡土有了温度。 寻觅桃源 在陶渊明笔下,武陵人溯溪而上,误入桃花源,让田园牧歌般的桃源生活为人所熟知。在寻觅桃源的过程中,冶青也遇见了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穿过静谧幽深的竹林,一个熠熠生辉、绽放着光芒的“光之塔”成为光点聚落的地标性建筑物。这座废弃的水塔,通过镜面马赛克进行装饰后,成为《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现代诠释。 “引光造梦”正是光点聚落的精神脉络所在,寓意着人生旅程上少不了“光”的引导、“梦”的陪伴。穿过“光之塔”进入这座桃花源,一栋栋老建筑修旧如旧、驻留历史,两岸民居滨水伸展、错落有致,令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屋舍俨然”的怡然之所。 仅一年时间,身为湖南常德光点聚落文化旅游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总经理的冶青带领团队在荒芜的山谷开垦出稻田,田间建起了老磨坊。通往老屋的乡野竹林里,他们用卵石和老木板铺就了具有冥想意境的栈道。一对老夫妇相濡以沫的老砖木“蜗居”变成了博物馆,一旁的红砖猪寮变身花坊。幸福梅园、望山小院、五柳客舍凝固了生活的点点记忆,光点秘境、杉林大道、落霞湾透出乡野的诗意。更重要的是,桃花源光点聚落不仅初步完成了改造,也搭建出这个乡村新生态的框架。 冶青曾长期供职于旅游企业巅峰智业。从小生活在川北小城的她,一抬脚就能到达乡村,从事旅游策划、规划的工作也使得其一直有大量的时间接触中国乡村。但对她来说,虽然长期从事与乡村有关的实践,内心一直潜藏着对于乡村的热爱,但其满腔保护、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却一直无处安放。 困惑中的冶青于2015年7月离职,随后去西藏一个多月,紧接着又来到台湾,通过换宿的方式,到达南投县竹山镇,这恰巧成为她重新出发的起点。2016年1月,冶青与两个伙伴一道,开始全新的创业征途。“投身中国乡村、乡镇的发展,应该用一种陪伴的方式,全情投入自己真正想做的、有价值的事情。”冶青说。 竹山试验 传承一间百年老宅,同时也讲述一块土地的传承故事——竹山镇文创负责人何培钧自己都没想到,当初一个简单的想法,竟然带来了整座小镇的复兴。 竹山镇一座海拔800米的山丘上,一栋三合院的建筑矗立在翠竹掩映的山间,清水砖、竹编墙、碧瓦檐,院子里水池、草地、石桌石凳和院外竹林互相呼应,一切都是最惬意的样子,这就是民宿“天空的院子”。其创办人何培钧,已扎根此地10余年。 当年,还是大学生的何培钧对竹山目之所及的没落样子念念不忘,在民宿扎堆的年代,经他之手,这座改造后的百岁老屋成为音乐家获奖音乐专辑的灵感来源,更收获了无数平凡访客的赞美。他们来到这里,跟老屋一起感受日升月落、云聚雾散。 但何培钧并不只想做一个民宿老板,他想复兴这个日渐衰落的小镇,让当地居民能重新寻回那份美好。志同道合的人很快聚集在一起,并让这里形成了食、宿、学、文的友善商业生态。这座台中的没落小镇通过社会创新而重拾活力,并有了清楚的轮廓。 这一“竹山舰队”涵盖了上述四大业态,老客运站活化而形成的“竹青庭人文餐饮空间”提供地道的当地食材,还有将乡村振兴实务、经验转化成教育学习基地的文创公司。“天空的院子”中就集合了众多的竹山基因——竹山的竹炭变成民宿的肥皂,百年打铁店为民宿制作钥匙,客房的床头灯采用当地的竹编工艺,床单和被单请当地老人开的老店缝制。在这股力量的带动下,当地很多青年返乡就业或创业。 他们还以“换宿集点子”的方式,访客只需要对小镇的发展提出想法建议,就可以免费住宿。这也是冶青得以结缘“天空的院子”的通道。何培钧用生活美学的视角、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审视、盘活竹山镇传统资源和优势产业,让原本萧条没落的小镇重新焕发活力的实践,让冶青深受启发。但谁也没想到一年后,他们会携手在海峡另一边的桃花源里一起“筑梦”。 两岸携手 海峡两岸共同参与的“大景区中保存小社区的变革实践之路”,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过去两年,冶青大部分时间都常驻在桃花源景区,进行着这个两岸携手的社区营造试验。 为什么偏偏是桃花源?原来,2016年1月,冶青创业后就接到湖南常德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集团的邀请,为当时桃花源景区的提质改造工程提供规划、咨询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长期困扰冶青的问题又一次出现。 桃花源核心景区五柳湖两岸有一个60多栋民居的村落,因为景区封闭管理而面临征拆。桃花源景区是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所记载的原型地所在,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搬迁后的村落,靠什么延续和承载这片土地的文脉和乡愁?这使得冶青的创业团队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桃花源的核心竞争力? “桃花源景区定位是世界华人的心灵故乡,不能只停留在5A级景区的规划建设上。如果过度聚焦硬件建设、忽略软件价值,桃花源会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冶青因此认为,她们要回到社区里面来,寻找当代桃花源的灵魂所在,不能为了景区而做景区。 虽然在旅游业打拼多年,但在社区营造方面,冶青自认是一个新人,因此很庆幸有何培钧。何培钧的团队已在这一领域探索了10余年,其核心正是如何更好地凝聚本地价值、激活本地参与,让景区、社区、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生、共好”的社区发展模式,从而让“本地”变成发展的核心力量。 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持续一周的两岸工作坊在桃花源展开。由于桃花源景区整修开园已进入倒计时,时间紧迫,因此,两岸团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基于这60多栋民居,完成光点聚落整个价值生态的顶层设计,诠释一个具有当代桃花源精神内涵的理想聚落。 乡土温度 冶青还记得,2018年的第一场雪在1月初落在依山傍水的光点聚落社区,五柳湖畔一派粉妆玉砌、水墨氤氲的梦幻长卷。如今冬去春来,整个社区的乡土温度也在升温。 陪伴社区改造的日子里,冶青一直在思考,如何留住乡土的温度:“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场景都有它的故事,乡土社会里有非常多的隐形线索值得我们去发现、发掘。因此,我们开展项目的第一步,就是把项目和当地居民、原生聚落、当地历史文化之间的情感脉络梳理清楚。” 虽是从台湾竹山成长起来的社区营造品牌与发展模式,光点聚落却似乎更符合桃花源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将原住民对故土的依依不舍转化为未来聚落里驻存的温暖,成为整个项目的重要出发点。 循着这些情感脉络,他们梳理出5条空间发展线索:有历史的祖屋聚落、有温度的故事场景、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有记忆的公共空间、有灵魂的空间符号。就这样,光点聚落完成了从复制到本地化的重要一步,按照这5条充分体现本地基因的主线,展开了建筑与景观环境改造。 对老宅、亭台、农田进行梳理、改造,形成了新村落的娱乐中心、精神中心、生产中心,成为这个聚落空间发展的基本故事逻辑。屹立在农田两侧、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老屋建筑群形成了乐耕公社,竹林间的桃花坞通过门前庭院瓦片与卵石相错的肌理,让老屋呈现出乡土社会的多元性;答应房主不会拆旧建新的承诺得到了遵守,小小的花房、幸福梅园让乡土环境的塑造跳出了单一的建筑和景观。 曾经喧闹的商街通过高低错落的院墙和绿地分割出一座座望山小院,在雅致的传统院落空间中慢下来,与对岸的桃花山来一场古今的对话,恰似陶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桃花源的林场历史以老建筑的形式被保留下来,通过改扩建成为老年度假公寓五柳客舍,正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场景。 青年回乡 升级后的“桃花源经验”也开始走出常德,在更多的中国乡村发挥“光与热”。 改造完成后,光点聚落的乡村社区活化工作才刚刚开始。冶青的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引居民回流,吸引本地文创品牌入驻,用观光客的消费支持当地的生活和产品。居民虽不再成为主人,但是可以参与就业,同时讲述家乡轶事。第二,移植“竹山经验”,在光点青年公寓开展青年专长换宿活动,吸引创意、设计、营销力量和公益服务。第三,对社区商业业态实行价值管理,用公益结合商业的方式,通过文创企业和光点学院,提供培训、活动、文创品牌孵化为主的服务,陪伴社区核心价值孵化与成长。 回顾近两年的乡村振兴实践,冶青总结表示,首先,景区不能只有A级景区这一指标,还应该搭建出一个游客和居民都能够参与的场景。其次,从社区角度来讲,地方所呈现的有山的本地生活体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再次,乡村振兴也离不开构建本地的美好生活产业。 “这3点既是光点聚落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我们的团队一直努力的目标。这其中,青年人应该成为光点聚落的重要力量。”冶青表示,光点聚落欢迎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人到桃花源体验生活,提出有利景区、社区发展的方案,甚至通过孵化将创意变成产品。 “光点聚落是一个创新型的社区体验中心、一个特色社区产业孵化器,以及乡村振兴的思想和资源的平台。”冶青表示,最初秉持的信念是希望光点聚落的价值、生态能够在桃花源落地。在复制的过程中,桃花源光点聚落找到了自己的基因,还孕育出光点学院的开发运营计划,从封闭景区走向开放社会、从内向发展走向平台协作、从产品孵化走向品牌输出。 新起点已经到来——作为光点聚落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1月8日,光点学院板块走出桃花源,来到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胡陈乡,首个项目就将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中心进行升级,形成本地的乡村振兴体验中心。 |
|
1楼#
发布于:2018-04-11 10:55
虽然距离桃花源不远,也经常关注景区的发展
但是光点聚落还是第一次听闻 去景区体验过一次游船 也听过入口处的村落被保留和指导性开发 不知道是否就是光点聚落的所在 显然古镇和景区的建设更受关注 我希望作为台湾地区已经很成熟的乡村文化样本 能够在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也许 这也成为了我二刷的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