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文坛楷模的彭其芳先生 徐 建 明
2017年5月,已是84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彭其芳先生,花费3年时间、近500万字的10卷本《彭其芳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同年7月9日,该文集在彭老先生的家乡—洞庭湖畔的常德市举行了首发式。作为与他相识甚久的我,理应前去首发现场给予祝贺,但因我当日有事在外,未能前往,遗憾之至。过了些时日,他托朋友告我去他家,非常热情地将他用心血凝成的这套文集送到我的手中(见图一)。我接过这套用很大的力才能托起的、沉甸甸的文集,看着彭老先生满头的银发,顿生敬佩,胸中涌起一股激流,让我忆起与彭老先生交往的日子。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从部队回到地方,分配到常德纺织机械厂工作的。因我平时爱写点什么,于是,爱与那些做作家梦的人交往。先是在本厂,我组织了约30多人的文学爱好者,成立了一个业余“文学协会”,还创办了一本起名为《麻雀》的油印文学刊物。后文学朋友圈扩大,认识了现已成为有名作家的白旭初、欧湘林等人。我家住在离常德市城区约15公里的德山茅湾,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工作繁忙,去一趟市区不容易,所以与他们的交往,时密时疏。 欧湘林、白旭初等文友,认识彭其芳先生比我早,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认识彭先生的。当时,彭先生已在常德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桃花源》杂志社当编辑,是欧湘林引荐我认识的。先以为,彭先生很傲气,但接触后,觉得他非常的平易近人。不久,我邀《麻雀》编委,拿着《麻雀》,去杂志社请教彭先生,彭先生当场看中了我写的一首小诗,题目是《行车工》,诗是这样写的: 驾着闪电,响着雷霆; 来来往往,快如流云; 哪里繁忙把你往哪引, 你到哪里,哪里就更加翻腾。 你把工件送到机床, 你从机床带走工人心血的结晶。 虽然你只是在车间内来来往往, 但谁不说你是在为“四化”进行长征。 不要说高空中只有你一人, 车间里人人和你心心相印。 只有两个平方的驾驶台啊, 怎装得下工人大干快上的豪情! 不久,彭老师把这首小诗编登在《桃花源》杂志上了。因彭其芳先生当过学校的老师,所以,此后我们见到他都叫他彭老师。彭老师对我们编辑的《麻雀》刊物很重视,凡送到他手中、请他审阅的《麻雀》,其中的文章,他篇篇都点评,作者没有一个人不受益的。我们《麻雀》的骨干,像陈庆山、邓绍平、王建康等都在彭老师的热心帮助下,在《桃花源》杂志上刊登过作品。彭老师是我们常德纺织机械厂一群小“麻雀”的良师益友。 彭其芳老师退休后,我与他仍有来往。他退而不休,把时间看得比金子还贵重,简直分秒必争地搞写作(见图二),他的作品频频问世,频频获奖。发表的作品和出版的书,堆满他的书房,每次我去他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新出的书,送我一本。吃饭的时候到了,他还管饭。他对其他文友也一样。 彭其芳老师与他的妻子文幼莲,感情相当相当好。不幸的是,他妻子于1989年11月中风了,瘫痪在床。彭老师为治好他妻子的病,可谓费尽了心机。待妻子能坐起时,他又每天给她按摩,与她交谈(见图三),直到2007年妻子去世,精心服侍了她18年。更让人感动的是,彭老师在其妻生病期间,还专为她妻写下了近60万字的日记,记录着他妻子的病情与精神状况。彭老师一边写作,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病瘫之妻的事迹,传遍了彭老师所在的社区,传遍了整个常德市。2002年,彭老师一家,被湖南省评为全省的“五好文明家庭”。 其实,彭老师本人身体也不好,有多种疾病缠身。他是拼着命来写作,拼着命来照料瘫妻,拼着命来关爱文学青年和亲朋好友。据统计,他曾为近百名文友出书写过序,其中很多篇都是他在病榻上写成的。有位熟悉彭老师的教授曾这样评价他:“彭其芳是用文学表现人生的作家,又是用人生证实文学的哲人”。 如今,彭其芳先生仍未放下他那支生花之笔,仍有一些人请他写序作跋,以他为首创办的“青少年文学研究会”仍在运作……看来,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了。 图片:图一.jpg 图一、彭其芳老师(左)给作者送《彭其芳文集》 图片:图二.JPG 图二、彭其芳老师在他的书房写作 图片:图三.JPG 图三、彭其芳老师与他的妻子文幼莲 作者通讯地址: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邮编:415004 |
|
4楼#
发布于:2017-11-18 11:37
文坛老朽彭其芳,德艺双馨绘栋梁。
妙笔生花数十载,辛耘翰墨守夕阳。 晚生向文坛楷模彭老先生退而不休持之以恒致敬学习! |
|
5楼#
发布于:2017-11-18 16:48
|
|
6楼#
发布于:2019-04-18 23:32
|
|
7楼#
发布于:2019-04-22 18: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