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常德会战中, 第74军无数英烈倒在了侵华日军的枪口和毒气弹下。历史没有忘记长眠于此的英雄,在高山街附近,就设立了以柴意新将军为代表的纪念碑。
如今硝烟散去,不知何时,却在高山街种植了一排排樱花树。现在樱花正盛,人们三五成群的到这里来赏花。 先烈们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难道是为了让人们在这里欣赏日本国花吗?平放在地面上的柴将军墓碑,周围却满是代表日本武士的樱花。站在抗日英雄的墓碑上,观赏的却是日本国花,我不由得内心充满了负罪感。我们柳城的柳树,桃花源里的桃花,牡丹国色香,寒梅傲雪开……这都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文化自信! |
|
1楼#
发布于:2019-03-17 09:05
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烘托出一个盛世华夏的伟岸身影。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
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以及“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诗中清楚的说明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于庭院观赏。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提到樱花:“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 唐·孟诜所著本草纲目,对樱的定义为:“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对山樱的释名为:“此樱桃俗名李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 [2] 宋代成都郡丞何耕对垂枝早樱的主要特征描述得非常真实,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证据。他的《苦樱赋》中:“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这里他描述本实大小,而果苦不可食者决不是樱桃而必定是观赏樱花无疑。 [2] 南宋时期,王僧达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灼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由诗可知,此樱是一株先花后叶的红色早花品种,幼叶浅黄色而花艳丽。 [2]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说:“本小实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樱桃也。又根据他所说“达条扶疏而下”之句,则可断定这分明是一株垂枝早樱。 [2]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海棠、樱桃诸花皆不相类。春结红实长圆,大小如指,恒酸不可食。”这冬海棠即冬樱花,现在云南南部石屏、建水、元江等地还有很多,当地人至今仍称之为“冬海棠”。从多种文献材料中可知,中国古时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冬海棠、山樱等多种樱花引种栽培。而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比中国要晚一千余年。 【注】一种源自于中国的植物,没有必要和政治挂钩。能美化常德环境就好。 |
|
3楼#
发布于:2019-03-17 09:18
|
|
7楼#
发布于:2019-03-17 11:37
更正
呵呵,有误,误导小朋友了。应把"欣赏日本国花",改为"欣赏日本民族骄傲之花“。 |
|
8楼#
发布于:2019-03-17 11:39
误导小朋友了,应把"欣赏日本国花",改为"欣赏日本民族骄傲之花“。
|
|
9楼#
发布于:2019-03-17 11:46
不需要背负罪感——日本的国花并不是樱花而是白菊花。
我们中国的国花未定。你听谁说的是牡丹?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历来就是庸脂俗粉的招牌级象征!我支持剪雪裁冰、铁骨铮铮的梅花出任国花! 我在青年旅舍与各国背包客聊天时看到荷兰来客骄傲地指着背包上画的郁金香、英美来客摆嘴叼一枝玫瑰的侠客造型、芬兰来客拎着铃兰造型的风铃……有些表情不自然。俄、乌来客友好地用不熟练的中文跟我讲——我们三国的关系很铁,中国可以把我们的国花向日葵也当国花! 将军的纪念牌怎么四分五裂了呢? |
|
10楼#
发布于:2019-03-17 11:53
花开在哪里都是非常美的,.何况樱花源自中国.不应该有什么政治因素。
|
|
11楼#
发布于:2019-03-17 12:50
将军的纪念碑作为道板砖的形式被行人踩踏,还是换个方式会好点吧
|
|
14楼#
发布于:2019-03-17 17:41
|
|
16楼#
发布于:2019-03-17 20:11
|
|
17楼#
发布于:2019-03-17 21:18
楼主文笔流畅,思想混沌。我还以为又要开始砸日本车了。
|
|
18楼#
发布于:2019-03-17 21:57
|
|
20楼#
发布于:2019-03-17 23:34
|
|
21楼#
发布于:2019-03-17 23:38
现在是开放型世界,楼主的说法不利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再说了樱花起源于中国,只不过日本的条件最适合种植罢了。何必将樱花说成是日本的呢?如果照楼主的思维来看,那么武汉大学的樱花林岂不是有叛国之嫌疑?
|
|
22楼#
发布于:2019-03-18 08:16
高山街的樱花已经成为常德一景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在城市里可不可以有桃花一条街、银杏一条街,等等
|
|
26楼#
发布于:2019-03-18 11:40
我们六百多万万人口大市,去过日本的不会超过廿十万,绝大部分的人是受到日影视剧的影响吧,
|
|
28楼#
发布于:2019-03-19 01:09
樱花与日本
樱花在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樱花对于日本的意义,大家也都知之甚详,下面只是简要说明一下樱花深受日本国民喜爱的原因。 樱花生命十分短暂,素有“樱花7日”之说,边开边落便成了樱花树的特点,樱树的壮烈还在于怒放那一瞬间的灿烂,开的时候,千千万万朵开屏招展,落的时候,随风伴雨归根入叶。樱花花期短正像人的生命很短暂,要在生命中很短暂的时间之内达到像樱花一样的灿烂,这样的精神为大多数日本人所认同的,这应该也是导致日本人高自杀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中的樱花 在上代,樱花是农业收获的象征,樱花盛开之时正是农时令节,气温适中,因此人们把樱花的开放当做稻谷种植的开始,而且樱花在很大程度上指示丰收与歉收,逐渐被日本人民视为“神木”。其文化起源与日本人的原始崇拜有天然联系。 随农耕文化发展,有关樱花的审美文化也逐渐发展。奈良时代,日本上流文人阶级重视梅花,有“梅花奈良时代”一说。而日本的百姓却迷恋樱花,其审美价值也开始为人们关注。平安时代,日本逐渐向“国风文化”转变,樱花也开始走向文化中心。每至赏樱时节,宫廷会设“花宴”,贵族也会举行“樱狩”等,在当时与樱花相关的活动是权威与财富的象征。 战国中叶,樱花得到武士追捧,武士留下的辞世句意象多涉及樱花,如岛津义弘的“春樱秋枫留不住,人去关卡亦成空”,少贰政资的 “花散非风之罪,乃因春将尽。 终善非人之过,只因时已至。” 武士把樱花当作自身写照,樱花的盛开短暂却绚烂,与武士一生暗暗相合。 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樱花深入庶民百姓。该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精神享受,赏樱成为一种传统民俗,樱花真正成为“国民之花”。 明治维新后,樱花于日本人民的意义不断延伸,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民族图腾。樱花曾被军国主义利用,他们对国民军鼓吹战士应像樱花为国奉献,倡导极端民族主义,把樱花作为对士兵洗脑的工具。当时,樱花在军国主义者眼中代表大和民族的灵魂,成为日本战旗上一抹蛊惑人心的点缀。在这样的背景下,樱花被赋予法西斯意味,成为“大日本帝国”的象征和日本士兵慷慨赴死的精神归宿。 随日本士兵的生命如“若樱”般飘逝,“大日本帝国”滑向覆灭深渊,战争阴谋最终破产。战后,以井基次郎、坂口安吾为代表的作家开始赋予樱花新的内涵,樱花的“帝国主义”隐喻意义消失殆尽。 樱花作为日本的文化符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大和民族追求的民族精神达到高度吻合。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因素决定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是个人对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集团成员,个体必须忠诚于集团、与集团荣辱与共。很多学者认为,日本人更具集团意识,是因为他们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联系,他们关注“和”,使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连带关系。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与象征,其思维模式早已内化为日本民族的性格,在日本人精神世界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忠诚等美德,形成以“死的觉悟”为根本的生死观。在日本武士看来,武士道精神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分别是樱花、武士刀和切腹,日本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花属樱花,人惟武士”。在他们意识里,樱花与武士道精神相通,他们认为樱花最美在凋零,认为只要人生已竭尽全力发挥最大价值,就应不抱任何留恋戛然而止。武士自杀并非洗刷耻辱,而源于对生命的觉悟,这种追求美感的死亡意识被称为“落花之美”。作为一个独立的伦理准则,武士道或许会消失殆尽,而它的影响如同象征它的樱花,即使飘散,依然会成为日本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
|
29楼#
发布于:2019-03-19 01:10
樱花,已成为日本民族的象征
其实,日本没有国花,所以樱花也不是日本的国花。如果从哪种花的“地位”比较高来说的话,菊花比樱花似乎更适合做日本国花。 日本本没有国徽,但是它却使用了日本皇室的家徽作为国徽,这个国徽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纹”,由此可见日本菊花“地位”之高。 在日本,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允许使用菊花图案的,只有皇室才能使用,民间除非是遇到大事,比如结婚等场合可以使用菊花,否则不允许使用菊花图案。 而樱花与菊花相比,虽然并没有受到皇室青睐,但是它却是日本推崇的一种花。 樱花的花期比较短,一夜盛放,一朝凋零,像极了日本的武士,瞬间灿烂,不惜身死,所以樱花被称为“武士之花”和“死亡之花”。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