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傅启芳老先生“常德掌故”中的八十三岁老人记忆中的河街一文,也引发我这个78岁老人,我也要说说河街!
我与河街的渊源 解放前,我曾经在山陕小学读书。山陕位于下南门附近的步步高商业大夏西旁第一个巷子里面,我们的操坪就抵在大河街的城墙;因为家里离校远,中午一般不回家,就经常翻过城墙到河街玩耍。1950年我又在豫章完小(后改为大河街完小)读五年级。 我的岳父就在河街三官殿西侧开瓷器店,还有一个作坊,请了两个工人在瓷器上画画并烧炉子上釉。很巧,我的连襟家也在河街下南门东几十米的地方,开一家铁麻店(就是卖铁锅,铁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起,我在供销系统工作三十余年,河街是我们供销系统经营的阵地,几个仓库几个批发部都在河街。就连日杂公司本部都曾经设在河街。 我所知道的河街 河街的繁荣,商贾营集,一些中小商店是一个支撑!那些大盐号,油行,花行(经营棉花)的大老板,他们都是主营批发业务,都居住在关门闭户的窨子屋里!河街的五颜六色,琳琅满目,人声嘈杂,还是靠那些经营市民日常需要的锅盘碗盏的大小商店!陶器,瓷器,铁器由于方便起卸大部分都是在河街。 瓷器店除了我讲的我岳父的不大的店子外,我还记得有一家很大的鼎城瓷器店。这家店的经理龙沛禄就曾经和我在一个单位工作。WG时期,清理阶级队伍就要弄清他的这段历史。他就交代过这个大瓷器店开张和经营情况,他们有十来个股东,其中,他为了找后台就给了当时常德军统站站长陈拔萃的干股。为了弄清这个情况,特别是看龙是不是参加过军统,我还到公安局查过陈拔萃的档案!(陈拔萃在镇反中被枪毙) 河街的码头,从下南门往东第一家就是客运码头。我所知道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是湘航的客运码头。那时,因为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我每年都要在那里坐轮船去长沙!再往东,就是几个货运码头。 姜码头不是生姜的起卸码头!可想而知,常德不是主产生姜(主产在湘西)也没有加工生姜的工厂作坊,就是本地市民消费,一个人就算消费十斤(那也不可能)十万人的常德一年也就消费100吨,当时也就只装两条船!生姜当时也就是自产自销,就是几个经销生姜的批发商,几吨货也就车子解决! 据说,姜码头是一个姓姜的陶器批发商修建在青年路码头西侧,他们经销铜官陶器全靠水运必须要有专用码头!(因为陶器易破坏)后来,我们日杂公司也就在那里设立一个仓库! |
|
3楼#
发布于:2018-10-29 09:10
常德市爱老敬老文化节上,龚副市长扶傅老!
|
|
6楼#
发布于:2018-10-29 09:29
|
|
7楼#
发布于:2018-10-29 09:35
。
不说聊斋说河街西老回述有实感 常德历史要求真 反对拼凑与杜撰 [独钓寒江于2018-10-29 10:19编辑了帖子]
|
|
8楼#
发布于:2018-10-29 09:40
这才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常德河街。黄永玉先生笔下的河街. 大美常德
|
|
9楼#
发布于:2018-10-29 09:48
|
|
11楼#
发布于:2018-10-29 09:54
我记忆中的河街,笔架城那有针织厂,上南门有航运通外地客运,小河街卖干鱼干虾,下南门是轮渡码头。青年路有渡口,夏天游泳的人多。大河有竹器社,帆布厂,常德酿酒一厂。再往东走,就是一些货运码头。涨水时关木闸,一快一块的木板拼成的,我们小伙伴相邀去河堤边掏螃蟹。城堤用青砖砌,堤上有同学(汤玲)住那。水星楼那块有商业职工医院,是个青砖窨子屋,外砖内木,院子内天井中有小井、用木楼围成四方,青石板铺地,木窗为可推开的双扇格型,纸糊着。侧屋里的窗是一整块木板,推开时要用小棍支撑。向阳的房间有竹帘遮挡太阳。进大门都有门坎要跨。每个构造木柱下皆用石台雕成莲花状。
河街的小学已叫“团结完小”,“红卫完小”在汽车渡口西边临街。洪水来了,河街人基本上把物什搬上吊楼,再在河堤上摆开竹床,下雨时就在竹床上支个三角棚。大河街的木房子下多用木柱撑起。也有窨子屋,而且这窨子屋里有户人家的故事在常德久传不经。这个窨子屋门高足有5米,门坎少说一尺有余,很深。窗户有雕刻,木楼梯扶手也雕有花饰,构建的柱子粗大。用木可能很讲究,是我见过的常德窨子屋中非常高档格局的建筑。整个河街全用青石板铺设,沿河坡多有猪圈。麻阳街比较混乱,大家也很少去那儿。 |
|
13楼#
发布于:2018-10-29 10:03
拜读西老河街文章,写得很实在,为你点赞。文中"傅其芳"如果是指我,请书写拙名"傅启芳"。问好,远握。
|
|
14楼#
发布于:2018-10-29 10:14
|
|
16楼#
发布于:2018-10-29 10:16
|
|
17楼#
发布于:2018-10-29 10:18
|
|
18楼#
发布于:2018-10-29 10:18
您成了诗人了。我的确从《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这首歌中想出本帖的题目。
|
|
19楼#
发布于:2018-10-29 10:19
|
|
20楼#
发布于:2018-10-29 10:20
|
|
21楼#
发布于:2018-10-29 10:23
|
|
23楼#
发布于:2018-10-29 11:08
问号110:我记忆中的河街,笔架城那有针织厂,上南门有航运通外地客运,小河街卖干鱼干虾,下南门是轮渡码头。青年路有渡口,夏天游泳的人多。大河有竹器社,帆布厂,常德酿酒一厂。再往东走,就是一些货运码头。涨水时关木闸,一快一块的木板拼成的,我们小伙伴相邀去...回到原帖我亲戚那时候就到针织厂上班,小学时一到周末就悄悄地蹿到人民西路他们厂临街车间大楼外,潜在窗户下了再探头去看亲戚工作……中午亲戚总会到食堂给我端好吃的……如今……亲戚自打那厂倒闭后出来自立门户闯商海还蛮成功,隔三差五唤上我去高级宾馆搓饭……不知咋的总觉得吃起来没那时食堂的香了。 水星楼(自鸣钟的消失是我们永难忘的痛)的那家医院有很多老专家,给我诊病时只需眯眼一盯就能说得八九不离十……我每次去抓药就会在那 门槛 上小坐片刻,细细观赏莲花造型的柱基。 对了,我光屁股抹兜兜跑来跑去时经常拉着祖父到一桥还没有时的河边看船来回驮汽车过河,那时我们应该曾经擦肩而过吧?真想搭时光机回去……跟那时的我介绍一下你。 一条沅安路把太亲切的、哭过的、笑过的……都给抹了。我只有在去博雅书屋看书时静静回忆…… |
|
24楼#
发布于:2018-10-29 11:08
|
|
25楼#
发布于:2018-10-29 11:12
河街住了我许多同学,如果用笔画图,应该不是@武陵通晓记忆中的那般。
|
|
26楼#
发布于:2018-10-29 11:31
|
|
29楼#
发布于:2018-10-29 12:00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