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以桃花源里的城市自诩,作为其居民不可不读《桃花源记》原作。《桃花源记》出自于《搜神后记》,我把中华书局出版的《搜神后记》原文发给大家看看,很有些味道。
里面《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语闻:“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乃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图片:1.jpg ![]() 图片:2.jpg ![]() 图片:3.jpg ![]() 中华书局出版的《搜神后记》里面的《桃花源记》原文 既然渔人叫黄道真,有名有姓就应该有户口。据比陶渊明稍晚的黄闵《武陵记》中记载是高吾山人,高吾山在哪里?康熙《常德府志》里面有张图标明了位置。别说《武陵记》不权威,据《麓山精舍丛书》统计的黄闵《武陵记》,有《后汉书》注3条、《北堂书钞》3条、《初学记》2条、《太平御览》16条,共计24条内容,还有《水经注疏》、《汉唐地理书抄》等也引用过。《太平预览》则成书于公元983年,因为“太平兴国”是宋太祖的年号之一,加上预览就很权威了。 图片:高吾山1.jpg ![]() |
|
1楼#
发布于:2018-01-02 08:32
|
|
2楼#
发布于:2018-01-02 08:42
桃花源是道教的洞天福地 作者:永志 在常德有记载的道教的传播比佛教早。东汉时,相传浮邱子在临澧太浮山修道炼丹。这时,武陵也出了一位著名道士黄敬,他少年时苦读经书,曾经出仕,做州部从事。后来弃世,到南岳学道,从此行踪诡秘,八十年后还到嵩山修炼,行服气之法,活到200多岁,尚返老还少,道士王紫阳向他请教长生秘诀。桃源县境最早的道观有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建的“真元观”和东晋建武元年(317)建的“黄龙观”。 正是在道教已经在常德普遍传播的情况下,在魏晋即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之前,桃花源这个地方就已经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陶弘景说“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其中第三十五洞天就是桃源洞,名“白马玄光天”。“福地”一词也出现在东晋上清派道书,福地七十二,桃源的绿萝山被列为第四十六福地。当然,虽然有“桃源洞”和“绿萝山”列为道教的洞天福地,但并无桃花源名称。“桃花源”地名的出现要归功道士黄道真,是他经历或编造的捕鱼故事,塑造了世外桃源。他钓鱼的地方,“山下有潭,因闻道真所说,遂名其潭”,这就是今天的黄闻山、黄闻潭;黄道真系船的地方叫“缆船洲”;因为黄道真误入桃花源耽误了一些时日,返回时发现船已经烂了,“缆船洲”又称“烂船洲”。 最早在桃花源修炼得道的是沈羲,葛洪《神仙传》有记,但说他不知道沈羲是在哪里得道的。中唐诗僧皎然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沈羲得道的地方在桃花源。他游览了桃花源,写有《晚春寻桃源观》和《兵后西日溪行并序》两首诗。第二首诗诗前有序:“沈羲《仙记》:‘铜岘地肺,可以逃水。’又《圣桃源记》:‘天地改,花源在。’即此地也。”诗中写到沈羲在桃花源修炼的遗迹“石梁丹灶意更奇”,加注列举了“石梁、丹灶、铜岘、仙人渚”。这几处仙迹今天仍在:“石梁”,即遇仙桥;“丹灶”,即炼丹台;“仙人渚”,即瀹鼎池。另,诗中的”仙人穴“,即桃源洞。 在桃源观修炼的道士中,在道教界地位最高的是中唐时期的黄洞源,他是道教茅山宗的第十五代宗师,上承韦景昭,下传孙智清。隋唐五代是茅山道教兴盛时期,宋元仍很兴盛,高道辈出。黄洞源大概是唐肃宗上元年间率徒来桃花源修炼。大历年间,还发生了他的高徒瞿童在桃花源白天飞升的事情。瞿童是辰溪人,14岁那年到桃花源师事黄洞源。一天,黄洞源应朗州刺史赴郡,瞿童独自在距桃源观约一里多路的地方发现一个仙洞,内有石室、石床、石几。又过了十多天,瞿童又在艺圃中发现一枚秦人用过的棋子,状若小龟,光润如玉,献给师傅。所有这些,黄洞源都没在意。大历八年(773)五月三十日,瞿童告别师傅,在众目睽睽之下飞升仙去。黄洞源于德宗建中元年(781)去庐山,贞元五年(789)迁居茅山,贞元八年(792)羽化。 瞿童飞升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古人言之凿凿,唐著名诗人符载写了《黄仙师瞿童记》;朗州刺史温造到任后亲自到桃花源向曾经亲眼看到“飞升”的还健在的桃源观住持陈通微,写了《瞿柏庭碑记》(瞿童,字柏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任唐武宗宰相的李德裕,他慕道,师从黄洞源的传法弟子。后来写诗回忆师傅谈到的黄洞源先生的灵迹,其中就提到瞿童: 后学方成市,吾师又上宾。 洞天应不夜,桃树只如春。 棋客留童子,山精避直神。 无因握石髓,分与养生人。 宋代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刘海蟾及其后嗣者金丹派的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在常德有很深影响。刘海蟾,俗称刘海,称海蟾翁,常德城丝瓜井旁就曾建有”蟾泉寺“,塑有刘海像,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刘海自称“家住武陵丝瓜井”,就指此。也有说是一个叫刘易的道士,他号海蟾翁,寓居常德城天庆观。白玉蟾是南宋道士,他不仅到常德,还游览桃花源,《全宋词》收入他写的《沁园春·题桃源万寿宫》: 黄鹤楼前,吹笛之时,先生朗吟。想剑光飞过,朝游南岳,墨篮放下,夜醉东邻,铛煮山川,粟藏世界,有明月清风知此音。呵呵笑,笑酿成白酒,散尽黄金。 知音。自有相寻,休踏破葫芦折断琴。唱白苹红蓼,庐山日暮,西风黄叶,渭水秋深。三入岳阳,再游湓浦,自一去优游直至今。桃源路,尽不妨来往,时共登临。 仙化桃花源,除上面道教炼师们亲自所为外,也有世人借借道教高士们的名声二位的,一直为地方旧志收入流传的吕洞宾八首《咏桃源景》诗就属此类。吕洞宾,五代宋初著名道士,世称八仙之一。北宋之后,历代有人假托他的名字,行种种异事,常德也不少。虽然不能较真,但其故事和以他名义写的诗有趣,有影响力。如《桃花溪》: 东风昨夜落奇葩,散作春江万顷霞。 从此渔郎得消息,溯流直是到仙家。 |
|
3楼#
发布于:2018-01-02 08:58
来源:http://bbs.changde.gov.cn/read-803725-1
图片:常德桃花源广告.jpg ![]() |
|
4楼#
发布于:2018-01-02 09:05
怎么与我们读书时的课文有一些差别?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草)鲜美,落英缤纷。2、见渔人,(乃)大惊。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4、南阳刘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这一段没有。 看来课本也撒谎啊。
|
|
5楼#
发布于:2018-01-02 09:06
|
|
8楼#
发布于:2018-01-02 09:35
|
|
10楼#
发布于:2018-01-02 10:20
|
|
12楼#
发布于:2018-01-02 13:29
楼主在桃花源及本土文史方面的学养深厚,可敬可佩!
从楼主上传的《搜神后记•卷一•5》原文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载“桃花源故事”的最后一句为“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而关于“南阳刘……”的记述则是位列《搜神后记•卷一•6》的另一个故事。据此,传世的《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疑为陶渊明或后人加上去的。 |
|
14楼#
发布于:2018-01-02 15:36
醉别江楼:另附朱长顺先生关于“临沅县”的考证文章:版主也是个关注本土文史的有心人,谢谢推介关于临沅县考证文章的链接! |
|
15楼#
发布于:2018-01-02 18:14
醉别江楼:另附朱长顺先生关于“临沅县”的考证文章: ![]() |
|
17楼#
发布于:2018-01-02 23:15
|
|
18楼#
发布于:2018-01-03 00:16
|
|
19楼#
发布于:2018-01-03 0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