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常德市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建议
一、背景与意义
院前急救也叫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患者进行的现场救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降低死亡率、减轻损伤、减少致残率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我国居民猝死、创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意外情况发生率日益增高。但第一目击者实施救助率低,从发病到急救车到达现场,成了急救空白期,严重影响了院前急救效率。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乡镇卫生院站点分布不均、交通限制等原因,导致急救时效性和急救能力显著低于城区。同时,农村居民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急救技能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院前急救能力的提升。
根据常德市人民政府统计,截止2023年末,常德市常住人口518.7万人,农村人口217.9万人,占总人口的42.01%。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急救能力关系到全市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因此制定针对性的急救培训策略和政策措施,提升农村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缩小城乡急救服务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常德市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
(一)知识基础薄弱
从知识获取渠道看,呈现急救教育资源下沉不足与宣传触达失效的双重困境。从知识掌握水平看,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呈现“基础常识达标、专业能力匮乏”的极化特征。
(二)培训资源匮乏
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与资源配置失衡突出,大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急救知识培训。区域间居民急救素养不均衡性明显。这种差异可能与教育资源分配、文化背景、政策实施力度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可能与地方急救资源分配及政策执行力度相关,如《健康中国2030》强调的“以点带面”策略尚未完全渗透至偏远区域。
(三)认知心理障碍
农村中高龄(61+岁组得分最低)、低教育(初中及以下组显著落后)群体存在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中,存在双重劣势,印证了“健康素养鸿沟”理论。大部分农村居民对急救恐惧心理具有多重性,“害怕承担急救后果”“害怕被讹诈”“害怕传染疾病”的担忧尤为突出,暴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普及不足和法律保障感知薄弱的问题。
三、具体建议
为有效推动常德市农村急救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急救服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分层式急救培训体系
1.内容设计:可以针对老年群体简化操作(如仅教AED使用方法、胸外按压法)、结合方言编写教材。针对溺水、脑卒中、刺伤等高发场景强化技能培训,由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技能指导,采用“顺口溜+情景模拟”的模式降低居民学习门槛。
2.实施路径:由当地市红十字会与乡、镇政府部门紧密协作,由市红十字会选派专业培训师,携带完备的仪器设备深入乡村,联合基层卫生中心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以村医、高年级在校学生为骨干培训“急救带头人”,利用赶集日、周末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并利用乡村大喇叭早晚定时播放急救知识顺口溜提升覆盖率。
(二)落实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将急救培训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设立村级急救物资储备点(如止血带、呼吸膜、AED),方便居民随时应急使用。从基层村委会开始,用宣传小册子、大喇叭等方式,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宣传。
(三)创新多方协同联动机制
政府-医院-高校-社会协同联动体系:政府将急救指导员定向培养纳入基层卫生人才计划,建立急救培训考核评估机制;联合当地高校开发适配农村场景的线上急救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增强学习交互性;推动高校医卫专业教师团队与红十字会组建流动培训组,携带标准化教具深入乡镇开展“理论+情景模拟”混合培训,通过定期复训与碎片化学习巩固技能,形成“资源下沉-能力内化-行为激活”的可持续干预闭环。
建议人:龙林子,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2025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课题基础项目(CSP25JC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