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书写历史]常德方言词语趣探(15)
  • 郭宜中
    2024-12-12 20:43
    :见于《广韵》,语义是“甑空也”。甑空是什么?语焉不详。古人于是为之作《注》说,“甑窐”就是“土孔”。土孔?仍然没弄明白。看了考古出土的古代陶甑和陶鬲,恍然大悟。古人用来蒸食物的器物是甗,甗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用来煮食物或烧开水的三足器,叫鬲;上部是用来蒸食物的有盖双耳器物,叫甑。使用的时候,甑座在鬲上面,鬲里面的水烧开产生的蒸汽,透过甑底的空洞进入甑里,就可以把甑里的食物蒸熟了。甑的这个空洞应该就是“甑空”,这个空字应读去声,就是“空隙”“孔洞”的意思。最早的甑和鬲是用陶土烧制的,烧制前的土坯上挖出的空洞,不就是“土孔”吗!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陶甑底部的空洞就叫做“窐”。
    这个字,《广韵》的注音是“古携切”,切出来的音是guī,读音同圭字;常德方言略有一点讹变,念kuī或者kuí,和亏字音近。语义有所转移,因为空洞在常德已经另外有了名称,叫做“眼”或“洞眼”,所以“窐”字的语义就转为指“低洼”、“低洼处”。如:雨打在沙土上形成小凹点,常德人称为“小窐窐”;因病而瘦,眼窝凹陷,叫做“眼睛窐下去了”;而如果是生来眼窝比较深,那就叫做“窐眼睛”;地面上的凹陷,不管是挖的还是其他原因形成的,都叫做“土窐”;有水的小型凹地,一律叫做“水窐窐”;堰塘的面积只要不很大,往往也可以叫做“水窐”。
    常德方言读音为,和旯字同音。乡居周围竹编的篱笆,市郊叫“围栏”或“篱笆”,是标准叫法;桃源叫“园堤”或“缆堤”;安乡叫“”、还有地方叫“竹壁旮”。木槿树的土名叫“插落”,意思是“可以扦插成活充当篱落的树”,农家常用其枝条插在场院边上,成活后就成为了一道漂亮的开花绿篱。这些落字,读音都是
    篱落()这个词古已有之,从《康熙字典》“蕃篱曰虎落,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的释文可以知道,用竹篾编织的篱笆又叫“虎落”。《唐韵古音》收录了落字的一种读音:读如“路”,篱落的读音应是从“路”音讹变而来的。且北方方言说的“落在后面”的落,也是念音,与常德方言语义不同但读音一样,说明落字是有音的。
    :普通话没有这个字,常德方言还在用这个字。这个字,《集韵》的注音是“胡降切”,读音为hàng,和巷字同音,是挂衣架的古名。因为常德市城区方言把巷字读为láng,读浪字的阳平声,所以笐字的读音也跟着讹变成了láng。例如:把湿衣服挂在挂衣架上叫做“笐衣”,把衣物挂着让风吹干叫“笐干”,挂衣服的长竹篙叫做“衣篙子”或“笐衣篙子”。这一般是对阴天或阴处而言,如果是在阳光下,那就叫“晒衣”“晒干”了。
    因为“笐衣”是需要在通风的地方才能“笐干”的,所以笐字的组词“笐风”就有了通风透气的含义。例如:“这蔸树的内膛太郁闭了,要把里面的枝叶疏剪一部分,让里面笐风,才能多结果。”“哎,今天天气好热,这地方背阴,也还笐风,坐在这里休息下吧!”
    :强对流天气,常常是大风挟着大雨突然而来,要是预防不及,大风就会把大雨从门、窗吹进屋子;如果房子不够严实,还会从排扇口、瓦缝、门窗缝、板壁缝吹进来。雪是风的精灵,随风往屋里钻的情况更多,只是多了一层浪漫,少了一点威胁。
    这种因风把雨雪吹进房子的现象,常德方言叫做“瀌”,读音piáo,和瓢字同音。如:“今天出去窗户没插好,突然落大雨,风把窗户吹开了,雨瀌进来把屋里打浇湿哒。”“昨天雨好大,我放在阶沿上的东西都瀌湿了。”“小时候我们住的是板壁屋,排扇眼没有封、也没有女儿墙,房子天通地通的。要是晚上落大雪,早晨爬起来,屋里地下、桌上、椅子上都瀌了一层雪。”
    瀌字的意思,《康熙字典》的诠释是“雨雪盛貌。”《诗经·小雅》的描述是“雨雪瀌瀌。”常德方言把语义从“雨雪盛貌”引申到了“雨雪大得飘洒进屋”。《集韵》为瀌字的注音是“卑妙切”,切出来的读音为biào,常德方言的读音稍有讹变。
    :是用竹片横竖交错编制,网格稀疏通透的一种簾状器物,读音,和避字同音。《说文解字》的释文是“箅:蔽也,所以蔽甑底;从竹,畀()声。”《广韵》的释义“甑箅也”更为直接,说明古人的甑箅是竹片编制的。甑,最初是用陶土烧制,所以字形是瓦旁;考古曾发现青铜甑,那是贵族用器。使用时间最长的是后起的圆桶形木甑,一直用到当代。还有一种分层套叠的竹制蒸具,那是甑的变种,名叫蒸笼。
    自古以来,陶甑、木甑都配备了一片可以取下洗刷的竹制甑箅,既可以让蒸汽上透,又可以隔着食物不落入蒸锅。到了近现代,别的地方没有亲见,我们常德的圆桶形木甑的甑箅已经不是竹制的,而是木制的了。圆形的木甑箅由木片拼成,木片之间留有一指宽的缝隙可以透过蒸汽,用的时候还要垫一层稀布防止米粒漏落。所以,在常德,木制的才叫甑箅,竹制的只能叫竹箅子,而且凡是竹片编制的簾状器物都叫竹箅子。时间一长,叫来叫去读音讹变了,除了甑箅的箅字,竹箅子都念成了竹箅(piē)子,和撇字同音了。
    所以,箅字在常德有两个读音,甑箅的“箅”读,和避字同音;竹箅子的piē,和撇字同音
    :常德人叫母牛为㸺牛,母水牛叫水㸺,母黄牛叫黄㸺。㸺,《集韵》的注音是“师加切”,反切出来的读音为shā,与沙字同音;常德方言去掉翘舌音后读音为sā,和飒字同音。《集韵》的释义是“牛名”,意思是某种类型的牛的总称,并不特指雌雄。常德方言沿用了古音,却让某种类型的牛集体成了雌性。
    :出风头、拉风显摆,常德方言叫“飒”,读音sā,和靸字同音;还可以读xiā,和虾字同音。如:“看他那个飒样子,小人得志!”“买了件名牌衣服穿起,就飒得好一向了!”飒,《康熙字典》的注音有两个,一个“苏合切”,切出来就是sā音,一个“悉合切”,切出来就是xiā音,与常德方言的两个读音都一致。《说文解字》的释义是“翔风也。”意思是“回旋飞扬的风”。常德方言对语义有所引申,意思从“回旋飞扬的风”演变成了“神采飞扬”“风头正健”“拉风显摆”。
    :塞字在古代只有一个读音,《广韵》的注音是“苏则切”,《集韵》等的注音是“悉则切”,切出来读音都是,与色字同音。其语义是“填也,隔也;又充也,满也”,基本上包涵了现今塞字的各个义项。
    塞字使用到现代已演变出了多个读音,《新华字典》收录了三个:sāi,塞进去;sài,边塞;,闭塞。在常德方言中,塞字的读音和义项也不少,如:家具等较大的物件放不稳,找一块木片或其他合适的东西垫在下面,叫做“塞(sāi)稳当”;把东西放进袋子或其他容器里,叫做“塞(séi)进去”;空间装满了,还要硬行加装,叫做“塞(zéi)进去”;强行往别人袋子或手里放东西也叫“硬塞(zéi)”;用拳头搞偷袭,暗自往别人身上捣,被叫做“塞(zéi)坨子”或者“塞(zéi)暗坨子”。有的读音和义项,连《新华字典》也没有收录。近些年,“塞(zéi)坨子”又演变成了行贿的隐语,意为拿着成捆的钱暗自塞过去。
    :小孩子喜欢玩沙。当他们蹲在沙堆边玩沙的时候,如果手的姿势是手心向下五指张开去弄,那叫扒;如果是手心向下五指并拢掏洞,那叫挖;如果是一只手手心向下拿一把沙子起来,那叫抓;如果是两只手手心向上合作拿一把沙子起来,那叫捧。假如用一只手弄沙子,手掌侧向插进去后,再翻手向上把沙子拿起来呢?在常德方言中那叫搲,读音wā,声调阴平,和蛙字同音。注意,不是“挖”,常德人“挖”字读,声调阳平。凡是细小东西,沙、土、米、豆、芝麻之类,不管什么年龄的人用这样的手势去拿,都叫做搲。
    这是一个古词,《集韵》的注音为“乌瓜切”,切出来的读音就是wā,和常德方言一样;语义是“手捉物也”,意思是“用手抓东西”,表述虽然不够精当,应当就是常德方言所指的动作。
    搲字还有另一个音义在《类篇》中,注音为“乌瓦切”,切出来的读音是,和瓦字同音,语义为“手扒物”。在常德方言中,搲字也有这个读音,如舀水叫搲水、在米桶里舀米也叫搲米,只是并非“手扒物”。
    搲(wā)和搲()的动作要领一样,直接用手就读wā,使用容器就要读
  • xcd001
    2024-12-13 11:23
    1楼
    文化自信!地方文化特色!
  • 郭宜中
    2024-12-13 20:47
    2楼
    谢谢元老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