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德│]古索县城址村的那些事儿(原创)。作者:孟天胜。
  • 红叶情人
    2021-10-11 18:29
    第三章,孟家窑的故事。

           孟家窑在离古索县遗址不到二公里的一个叫黄腊溪的地方,该村口有一渡口,摆着几只古老的木船,沅水支流从常德南碈经柳叶湖到黄腊溪再到镇德桥直往下游。六十年代这地方十分热闹,这条河还有好几艘大游轮,上上下下的游客也不少,是这一带进城的唯一的水上交通要道,如今,这沅水支流河道上的客轮停开了。村内还有一条溪沟穿村而过,因此而得名。我58年就出生在这里,黄腊溪和城址原本是一个村,几次乡村机构合并,分分合合,黄腊溪和城址成了两个村,2018年黄腊溪又和城址合为城址村,
          
           在黄腊溪沈家山上有一个沈家屋场,住着一户孟氏人家。主人叫孟庆山,小名叫“日把手”,是我的伯爷爷。他家有三兄弟,属他财运最旺,靠养鸭子起家,建起了一座孟府大院。农田有好几百亩,家里有不少长工,富甲一方,在断港头方圆百里,谁都知道“日把手”这个名字,名声很大。他家的鸭子长年放养在黄腊溪孟家窑的那湾湖水上。我的“日把手”爷爷有一件毛皮袍子的背心,常常挂在孟家窑湖的堤边树上,谁见到这件毛皮袍子的背心,身子不由自主的有些发抖,他一声咳嗽,更是让人胆颤心惊,谁也不敢动他的那件袍子背心。说起孟家窑湖养的鸭子,那是只只膘肥体壮,肉鲜嫩得很,吃起来特别香,现著名地常德酱板鸭系列产品大多就是选自孟家窑湖的上等鸭食材制作。

           这孟庆山的祖上,与这窑洞源缘流长。相传,很久以前,江西、山东有四户人家,为躲避战乱和仇家的追杀,逃到了古索县的黄腊溪。这天,乌云密布,狂雨大作,伸手不见五指,雨下得没完没了,这群二十多人为避雨躲进了这个窑洞,这一躲也不知道躲了多少年,和当地人也就慢慢熟了起来,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说来也巧,这避雨进洞的四户人家,一户颜姓,一户曾姓,一户孔姓,还有一户是孟姓。这洞神奇得很,湖堤上有一个避风港,在堤湾不起眼的地方,杂草复盖着小洞口,很难被人发现。
    这逃乱的四户人家,避雨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洞口,洞口虽小,越往里走,洞越来越大,可容纳上千人。他们在生火做饭时,隐约看到炉火的灰烬下,似乎藏着个什么东西,孟姓人家小心翼翼用铁杆拨了几下,一个小铁盒子被拔了出来,打开铁盒子,是一本发黄的小册子,翻开一看,是一本“孟氏家谱”。据说,这洞里逃命的四户人家后来就成为传说的“颜、曾、孔、孟”的祖宗。全世界只有一个家谱,亦为:“通天谱”,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孔丘、颜回、曾参、孟轲四大圣人,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有的字,也是完全一样的,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一家人。

          这逃难的四户人家,其中一户人家就是孟子的后代,孟庆山的祖上也自然成了孟子的后人,黄腊溪不少人都说孟家是窑洞里躲出来的“大圣人”。后来就在沈家山定居了下来,现在断港头孟姓人家也找不到几户了,我的伯爷爷孟庆山己经过世几十年了。前二年,我专门去古索县城址看了看,一堤的古老,堤上满是杂草,有几户破烂的房子,住着一些老人,当我走进一户人家时,老妇人在扯谈中说:她家还认识我的“日把手”爷爷,她说还给我们家打个长工。那时,到我家要从城址乘船上沈家山,我的老屋前面是一片湖水,船到沈家山,一靠岸,就到了我的祖屋,我的伯爷爷、二爷爷和我爷爷都住在这个祖屋里,我的祖屋几经搬迁,现在只留下一片荒地了。

    我离开老家有几十年了,现在沈家山上没居住人家了,小时候的一泓湖水也不复存在,到处是一片稻田。孟家窑早些年也被湖水淹没,传说的窑洞也看不到实景了,只知道一个大概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遗忘了,留下多少古索县的梦和故事……。

    (第四章,屈原是古汉寿人,待续)。

    作者简介:

    孟天胜、男、1958年生,湖南常德市人,笔名:红叶情人,中国诗歌网注册认证诗人。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部队军官和公务员。退休后,进行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创作,系中国诗歌学会、湖南诗词学会、岳麓诗社、常德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杂志和报社,网站发表诗词、散文、小说作品2000多件,代表作有《天边的姑娘》、《河街的春天》、《城址,久远的乡愁》等。
  • xcd001
    2021-10-13 10:35
    1楼
  • xcd001
    2021-10-15 10:09
    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