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天供山虽不及衡山之秀,也不及华山之险,亦不及武当之幽,更不及武陵群峰之雄。但天供山景观独特,风景秀丽,在澧州人眼中,天供山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壮观。因此,准备‘’天供山‘’一游,领略大自然之美。2019年的一个夏天,骄阳似火,我骑着摩托车从金罗出发,沿304省道向西行驶,来到闸口,再往北骑行,沿着山乡公路向着寂静的山峰深处驱车前行大约4公里,一下车就是一块巨大的牌坊,立在我的面前,牌坊上面悬有‘’天供山森林公园"七个大字,继续沿公路前行,公路两旁一颗颗香樟树整齐的排列着,将整条公路架成了一个半圆顶空,遮天蔽日,阵阵微风扑来,凉风习习,使我疲劳顿消,心旷神怡,不一会儿,便来到停车场,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幢红墙蓝瓦的四层大楼,楼顶上悬挂着"天供山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十三个大字,气势宏伟,巍巍壮观,显得大方,美观,楼房两旁及前面配有巨大花池,花池里栽种了错落有致的花儿,有紫色的,黄色的,绿色的,粉色的,蓝色的,各种颜色交融在一起,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煞是好看,给停车场增添了无穷生机,此停车场可容纳百余辆,广场上冥无人迹,空荡如也,环顾四周,绿树葱茏,群鸟啁啾,古柏苍苍,空气清新。首先前往"天供寺"一游,我沿着通寺公路骑行,公路坡陡弯急,七弯八拐,稍不留意,就会车毁人亡,一路上,古树参天,沟壑纵横,绿色的鸟儿发出吱吱的叫声,那么的悠远,那么的动听,回荡在山谷中,"林中莺声燕语,让人怡然自得"豁然如入似境。不一会儿,来到天供山主峰寺庙停车场,只见寺庙拱门悬有"天供寺"三个大字,寺庙旁边矗立一个香炉,烟雾缭绕,飘入空中,我沿台阶而上,遁门而入,寺院殿堂雄伟,曲径通幽,守寺僧人,见有来者,悲咒声声。回荡在空寂的山谷中,回声飘渺悠远,我敬上一注香烛,拜佛许愿,更显得肃静异常,杳无人迹。天供寺始建于唐代,各代屡加修缮,天供寺鼎盛时期,其规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拜佛人员之众多,其名声之遥远,是有名的佛教圣地。但到了解放之后,日益衰落,加之破“四旧‘,‘’文革"的拆毁,荡然无存,后因改革开放,寺庙兴起,天供寺在原址上予以得建。天供寺共分前殿,中殿,后殿,按上中下顺序排列,经过几年的修复,不失当年宏伟气势。来到天供山主峰的观景台,只见天供山南,西,东,三面峭峻,坡度70度左右,北面稍缓,有崎岖公路可行,山顶植被茂盛,夏天晴日登主峰,可见,高山被厚厚的森林所复盖,是绿的海洋,一阵清风拂面,我顿觉心胸开阔,陶醉不己,人入其中,宛如仙境,极目楚天舒,一览众山小,美丽的田野,繁华的城镇,幽静的农舍,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令人陶醉,真乃游览佳境,此情此景,尘世的喧嚣,工作的烦恼,红尘的恩怨,风俗的势利,全都会随风而去。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观景台,来到天供石臼,相传,女娲练石补天之时一小石花飞落此处,形似臼,中有米,取之不竭,仅供一家一天食用,如有来客,石臼之米就会自然增加,保障吃饱吃好,但无多余,曾救济不少贫苦大众,后来,有人心大,以期发财,请来石匠把石白凿大,盼上天多赐米,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殊不知第二天起石臼再无粒米,留下一个永远的遗憾,但石臼犹存。这个故事也是先辈告诉我们人不要贪得无厌,知足常乐。因时间关系。我折返于天供山脚下,便来到仙女洞,只见洞门紧锁,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现正在维修,不便游览,我未能如愿以偿,打道回府,但我还是目睹诸多景色,不虚此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