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受本文作者------城壕湾的老居民周丕元老先生的委托,特为他代发此文.为尊重作者原文,笔者未作丝毫改动.
常德市城区东门靠左有一条不起眼的街巷叫城壕湾,别看它不起眼普通。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化,蕴藏诸多故事。
前世起源
城壕湾建于何年何月,常德府志均无记载,其它史料也无从可考。据世代居住在城壕湾的老人世代口口相传,大约是明代宰相杨嗣昌为防张献忠南下修理加固了常德的城垣,城 壕湾便是 其中一段。城墙有二丈高。当时叫左城湾。有很多来常德务工的手艺人为栖身傍城搭建棚户民居,有泥木工。打纸钱的,棺材木匠,理发的等诸多匠人,自然形成了一条 临护城河的小街。
光绪31年(1905年)常德门户开放。左城湾临近东门,内河沿岸的土特产被载上木船,过沙河,泊城河集散交易方便,自然形成了商业交易街区。文学家沈从文在《常德的船》一文中记有:“河堤另一面多平田泽地,产鱼虾、莲藕,因此鱼栈莲子栈延长了长街数里。多清真教门,因此牛肉也特别肥鲜。”这里的长街就包括了城河街。后来左城湾被更名为城河街。
城河街因商品交易一度繁荣起来。酒肆、茶楼、灯班子、南货铺、棺材铺、纸钱铺应有尽有。入夜,灯火熠熠。岸上茶楼酒肆笙歌不息,河里木船随波浪荡漾,颇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有钱的商铺老板与当地原住民自发筹钱在城河街修了三座土地庙,街头叫三合祠,街中称新龙祠,街尾是永新祠,四季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城河街居民举行庙会,庆祝土地菩萨的生日。这天热闹非凡,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了城河街。民间杂耍艺人来城河街表演,狮舞龙舞踩高桥的车儿灯从街头玩到街尾。常德城的各种小吃摊担齐聚城河街。城河街的居民以这种方式祈求土地保一方平安,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前世变异
1943年常德会战开战前夕,国军第六战区巡视小组来常德视察防务。他们见城河街傍城民居减低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下令悉数拆徐,并要求守军拆下二丈高的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当时守军是国军57师169团的官兵,他们遵照上级指示拆下城墙,在现在金属回收公司宿舍处的城堤上修了一座混凝土的碉堡。枪眼对着二铺街即现在大桥下,在原东门煤店的城堤上也建了一座碉堡,枪眼对着一铺街即现在民族街的出口旁,交叉火力封锁了进东门的道路。
常德会战打响以后,日军突破国军的岩包防线直插东门,他们用重炮猛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城战。国军169团的官兵凭借城墙防御工事和交叉火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使敌人陈尸二铺街上。日军恼羞成怒,丧心病狂,不顾国际公法使用毒气弹。国军169团的官兵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战斗,使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日军久攻不下,他们发现城河街街尾即现在常德市四中对门的城墙有一豁口,这是日军飞机轰炸时留下的,当时的政府考虑到方便方家巷一带的居民疏散出城故未做处理。日军利用这一薄弱地方,迅速组织进入城内,他们沿着城隍庙即现在四中,解决了城河街碉堡的火力,从背后向守军猛攻。守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受毒气呛咳,终因寡不敌众,守东门的169团官兵全部阵亡。
常德会战结束以后。当时政府动员居民收敛国军官兵尸体。据城河街居民回忆,场面十分悲壮,从东门堤上直到碉堡边一路尽是尸体,有骑在日军身上与其同归于尽的,有靠着土坎,身上被打得尽是窟窿,血流了一地的,有很多趴在城墙上死不瞑目的。城河街的居民按当时政府的要求,在碉堡的堤下即现金属回收公司宿舍处挖了个大坑,安葬了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城河街的原居民回来后清理自己的屋基。当时政府规定重建房屋必须离城墙一丈二尺远。于是城河街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家家坐城河门对城墙,形成了一条五六百米的街巷。这样的格局直到常德解放。
今生原貌
常德解放后,政府部门给街巷正名,城河街名被城壕湾取代。城指青青城墙,壕是澄澈的护城河,湾则是街巷的形状了。它先属南昏居委会管辖,随着年代变迁,现划归方家巷居委会了。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城壕湾没电灯和自来水。家家点煤油灯,吃水或买或自己去沅江挑水。城壕湾的居民过着原始古朴的生活。城壕湾的环境确十分美好。一湾澄澈的城河水,杨柳垂岸,燕子穿梭于檐前,百鸟鸹燥于浓荫,蜜蜂飞舞于花间。正是美好的生活环境,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城壕湾居民,他们在自家房前屋后劈有菜园,有的养猪喂鸡。生活十分甜美。
大清早谁家一声鸡啼,拉开了城壕湾的晨曦。城壕湾的居民忙碌起来。一会儿卖水的挑着河水来了,卖水啵呀,一声粗犷吆喝。隔一会麻阳佬背着蔑篓来了,罗卜嘎儿盐菜啵啊,一声声带韵律吆喝。声声吆喝给城壕湾增添了浓浓的诗情。
夏天的夜晚城壕湾家家在自家门前摆上竹床躺椅,人多的人家把门板卸下来当铺。享受自然风的凉爽。一班老哥儿们则在城堤上,手捧一杯清茶摆开龙门阵,三国水浒个个运味得摇头晃脑。
城壕湾居民们很少有邻里纷争,大家和睦相处,一家有事大家出手相帮。若遇哪家有喜事儿,如嫁女娶媳妇,东家的盘,西家的碗,桌子板凳搭成喜宴,家家自发凑份子送上礼物,上门道恭贺。主人热情地把众高邻迎进堂屋落座,几杯酒下肚,周老伯恭喜啊。儿子的事完成了,您,您老放心了啊,来,来年报,抱个大胖孙子,三代同堂,我,我还来喝几杯啊。喝醉了的城壕湾居民不忘了向主人祝贺,主人也端杯答谢众高邻,浓浓的喜气洋溢着城壕湾。
七十年代城壕湾通了电和水,家家屋里一片光明,喝着清清自来水那滋味不用说,接着有线广播接进了家家户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各种现代化的家电陆续进了各家各户,城壕湾的居民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今世蝶变
九十年代旧城改造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地席卷着常德市城区的老旧街巷,城壕湾卷进了滚滚的旧城改造的大浪潮里。这股浪潮像一柄利斧将城壕湾拦腰斩为两截,靠南的一截成了锦绣朗峰高档小区。靠北的这一截,常德市人民政府提质改造成一条古色香的美食街仍用老街名城壕湾。
城壕湾项目占地面积11亩,其中拟建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可招商面积约71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016平方米,容积率1.0,建筑密度38%,绿地率23%,建1-3层低层房屋24栋,地下停车位110个。将城壕湾打造成具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以本地小吃美食为主,同时引进各地美食、传承常德的餐饮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美食一条街。
在体现常德饮食文化传承的同时,将此地建成文化底蕴深厚、留得住乡愁的城市新景观。该项目完成后,将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古城墙、古树及抗战碉堡,按照原古城墙走向修复一段约55米长的城墙,移植有一定年代的石榴树、柿子树。在抗战碉堡下面修建文化广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世人永远铭记那些为国洒热血的抗日将士。
城壕湾变了。已不是原来的城壕湾了,这是时代的蝶变,如若说老城壕湾是一个虫蛹,在时代的热潮中孵化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以完美的身姿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样的变化令我这位四代居于此地的老城壕湾人感叹不已,为城壕湾的蝶变撰一副对联结束本文吧,对联是;
太白酒,东坡肉,城壕湾里西风鲈鱼堪脍。
古城墙,青瓦房,方家巷旁老街黄梁再兴。
作者周丕元
联系电话,1822960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