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载:
打造特色,红茶拔尖
始于1865年的桃源红茶,当时以沙坪为集散埠头,有江西、广东商人经汉口口岸转售,每年出口2万余箱。清末明初,红茶出口更高达3万箱,每箱60斤,换银40两,利润颇丰。一个多世纪来,桃源茶业几起几落,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总体来说,唯有红茶经久不衰。
(桃源县百尼茶庵金瓜茶)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桃源走发展红茶之路,是必然选择。”桃源县农业局副局长周艮平介绍说,“做黑茶的话,只能跟在安化后面走,没有自己的优势,作为‘湖红工夫’的源产地之一,200多年技术和文化的沉淀决定了我们拓新红茶特色的市场。跟安化黑茶一样,以后世人只要提起红茶,就能想到桃源红茶,这是我们的目标。”自2015年主推红茶市场以来,桃源县由第一年红茶销售700多万元,到2016年3000多万元,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达到1.7亿,可谓是飞速发展。
(桃源县领导参观体验古洞春手工炒茶)
产业升级,量质齐抓
周艮平告诉记者,桃源将把发展茶叶作为山区经济的支撑产业,把桃源红茶作为茶产业的主导产品,茶叶生产或将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茶园每亩年收入可达3000—5000元,对于一个3口之家来说,两亩可以脱贫,5亩可以实现小康。”该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茶叶产业,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大基地、打造大企业、培育大品牌、建设大市场、融合大旅游,推进桃源茶叶转型升级,实现山上造品牌,山下出效益。“没有产量如何支撑起一个产业,如何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周艮平如是说。
(桃源县古洞春野茶王)
产量上来了,如何把控质量?针对这一点,桃源县将茶园绿色防控体系在全县推进。按照“科学防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了由茶叶办牵头,经作站、植保站参与,以集中产茶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为依托,以茶庵铺、杨溪桥、夷望溪等茶叶主产乡镇为核心,着力15个监测村和45个监测点,形成县、乡、村防控网络,力争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全县整体推进,每季采样2400样进行茶叶检测。
(桃源县春峰茶业生态有机茶园基地)
该县计划在富硒功能产业园中划出200亩,根据茶叶产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足建设国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功能配套齐全,集茶业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极具特色优势和吸引力的茶业市场——“中国富硒红茶大市场”,建成六个中心即初制毛茶收购中心、茶产品交易中心、茶文化展示中心、茶乡游接待中心、茶产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
(桃源县百尼茶庵野茶王)
“桃花源里茶飘香”,作为茶叶之乡,桃源茶叶以其厚重的人文地理和独特的良种品牌,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现有生态茶园面积10万亩,种植农户3万户,相关从业人员20万人,年生产、加工茶叶3.5万吨,综合产值达到9.5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桃源南部乡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和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桃源县已形成了鄂、黔、川、浙、湘等五省(市)精制茶加工集散地和大湘西地区最大的茶产品生产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