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湖南省将大健康产业明确纳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对壮大养老服务业作出重要部署。常德市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老年人口占比已达25%,曾于2018年和2022年两度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结构不优、职业吸引力不强、与新业态融合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当前养老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严重短缺
常德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老年人口比例约为1:15,远低于国家1:5的指导标准,专业照护力量与实际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缺口。
2.专业化照护能力不足
当前养老服务供给仍局限于基础性生活照料,在专业性更强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康复护理、精神关爱、认知症照护等领域有效供给不足,导致服务层次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落差。
3.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现有护理人员多以40—50岁的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为主体,年轻从业人员比例偏低,队伍整体年龄偏大,且人员流动性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4.职业社会认同度低
受薪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社会认可不足等因素影响,养老服务行业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5.专业能力与新业态脱节
面对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模式,现有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数字素养不足、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难以适健康养老发展的新业态,制约行业转型升级。
三、关于常德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瓶颈,打造一支扎根常德、服务本土的专业化、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育源头,构建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
1.强化院校培养主阵地:
(1)打造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品牌
支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湘西北地区唯一医学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紧密对接常德市老龄化程度高、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现实,推动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向养老服务方向转型。适时增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康复治疗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依托附属医院资源,探索“1+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银发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2)稳步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
提升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双轮驱动”策略:一是支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护理学等优势专业升本工作,夯实专业基础;二是推动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文理学院合作,共建职教本科层次的“医养照护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等专业,打造养老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示范区。
(3)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充分发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教育及附属医院资源优势,推动成立大健康产业学院(或康养护理学院),联合民政、卫健等部门共同制定区域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院校与常德市社会福利院、区域中心敬老院及爱颐家医养中心、福寿颐康园等品牌养老机构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遴选认定3–5个“常德市养老护理员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并给予运营补贴支持。
(4)实施农村养老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推进“乡育老”专项计划,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定向培养,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按协议返回乡镇养老机构服务,缓解农村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2.实施“青春养老人”集聚计划:
(1)落实入职奖补:对中职、高职及以上院校毕业生,毕业5年内进入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护理、专业技术工作的,给予一次性3000-5000元入职奖补。
(2)提供就业与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的,给予每年6000元的岗位补贴,最长3年。对初次创办养老服务企业的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3)搭建招聘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常德市养老服务人才专场招聘会”,并建立线上常态化招聘平台,促进人才对接。
(二)畅渠道,鼓励多领域人才跨界流动
1.推行“物业+家政+养老”模式
鼓励康都、世佳、芙蓉等本地物业公司和家政服务企业拓展养老服务,对开展“菜单式”上门养老服务的员工给予技能补贴。引导其从业人员通过培训转型为养老护理员。
2.深化“医养结合”人才共享
支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湘雅常德医院及各区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兼职或多点执业。简化流程,保障其在职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大力引进退休医生、护士到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3.开发“银龄互助”潜力。
在社区层面建立“时间银行”制度,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尤其是退休教师、干部等)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参与为老服务,并给予积分兑换、荣誉表彰等激励。
(三)提技能,实施全覆盖精准化培训
1.构建四级培训网络
建立以市级机构为龙头、区县级机构为骨干、街镇站点为依托、养老机构为主体的四级培训体系。确保全市养老院院长、养老护理员每年至少接受1次轮训。
2.丰富培训内容与模式
在常规护理技能基础上,增加失智症照护、老年心理沟通、康复辅助器具使用、应急救护及智能设备应用等实用内容。大力推广“线上学理论、线下练实操”的混合式培训。
3.扩大培训对象范围:
将养老机构所有从业人员、社区助老员、家庭照护者均纳入免费或补贴性培训范围。将养老护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职业(工种)纳入《常德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
(四)强激励,提升职业吸引力与社会地位
1.提高经济待遇。
(1)督促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基于技能等级的薪酬制度,确保一线护理员薪酬水平不低于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2)全面建立并落实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根据工作年限、技能等级、照护难度分档发放。
(3)依法规范用工,强制缴纳社会保险,鼓励购买意外伤害险。
2.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1)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常德工匠”、“沅澧工匠”等技能人才评选范围。
(2)定期举办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对获奖选手给予奖金并直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3)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申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个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
3.强化社会认同与褒扬:
(1)建议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所在周设立为“常德市养老护理员宣传周”,隆重表彰“最美养老护理员”、“优秀院长”等。
(2)加大在常德日报、常德广电等本地媒体的宣传力度,讲好养老故事,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尊崇感。
(五)优管理,营造留人拴心的良好环境
1推动智慧化管理
依托“常德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服务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从培训、就业到信用管理的全流程线上服务。
2.严格规范服务标准
推动养老机构按完全失能1:3、部分失能1:6、自理1:15的标准配足护理人员。将人员配置情况与机构等级评定、政府购买服务、运营补贴直接挂钩。
3.加强行业信用建设
建立养老服务人才“红黑榜”制度,对虐老欺老等行为“零容忍”,纳入信用记录;对表现优异的,在评优、深造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