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大女儿14岁了,母亲跟随我们到深圳照顾小家庭也有14年,父亲也随我们在深圳度过了12年的打工生活。
父亲今年68岁了,2023年春节,大家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度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春节后,父亲正式结束了打工生涯,留在老家翻修老屋。
翻修老屋想必是父母内心深处一直的期盼,也是他们落叶归根的朴素想法,父亲决定回老家养老,翻修老屋的想法也就要付诸实施。
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间二层小砖楼,留下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因长期无人居住和打理,变得破旧不堪,从安全和适用的角度来考虑,改造也没有太多价值,为了给父母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给大家族一个团聚之所,父亲准备翻修家中的老屋。
参考一些自媒体人建房的经历,结合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平时人不多,面积不用太大,大家庭聚会时有二三十人,房间小一点,公共区域大一点,场坪也要宽一点,确定了一层带阁楼的布局,新中式简约风格。
老家澧阳平原是国家重点粮油生产基地,且离城头山遗址公园不远,自建房管理严格,虽是原宅基地翻新建设,该走的流程一个也不能少,赶在春节前办好了手续。大伯与工地打了半辈子交道,对建筑施工懂行,他画了几个平面布局图,并不断修改完善,找建筑设计师计算了钢筋载荷量,再结合网上找来的效果图,算是确定了建房的布局和外观。
春节后,大伯找了相熟的施工队老板,与他们一起讨论房子设计思路和施工方案,当天与施工队签了合同,老家宅基地翻建得到的批复是180平方米,但我们家房子的地基面积只用了150平方米,主体建筑和内外粉刷包工包料,装修自理。
2023年2月8日,伴随着鞭炮声和机器的轰鸣,30年历史的老屋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
清拆完毕,接下来是平整场地,择吉日正式开工,如今建房还是很结实,有了机械加持,效率也非常高,基础采用了桩基钻孔,一天就完成了,108根3米多深的桩基,钢筋混凝土浇筑,在起构造柱的位置放大承台,整体红砖砌体放大脚以及圈梁,做好基础后放一层预制楼板架空隔潮,也省了回填土方,耕地保护严格,取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算一举两得。
待地基混凝土稳固,施工机械、砖石水泥等建材入场,开始砌墙和主体施工,不到一周功夫,墙已砌好,大概一个半月时间,主体工程建起来了。
等待墙体干透,就开始外墙和内墙粉刷,这是包含在主体工程承包合同之内的,为了耐用和方便,我们选择了前外墙贴砖,其余三面墙用白色防水涂料滚刷三遍,既防水又美观。
阁楼受限于房子整体高度,只能与隔壁叔叔家一致,没有办法安装窗户,我又在网上购买了天窗,解决了通风和采光问题。房子主体完成时已过夏天,秋燥天气开始,墙体干透,装修也提上日程,因不在老家常住,装修也以简单、实用为原则,省去了不必要的开支和装饰。
内墙用白色腻子刮平即可,一楼客厅、餐厅和过道楼面跨度大,因此有比较大的梁,用桑拿板做吊顶来处理,其他位置没有吊顶,走一圈石膏线做装饰,客厅和餐厅采用了水磨石地面,防滑易打理,对老人很好。
灯具选择了吸顶灯,网购既便宜又实用,考虑到冬天很冷,因此安装了全屋暖气片,农村没有管道燃气,就用电锅炉供散热片取暖,人多时开暖气,人少时就用电烤火桌对付。
购买实木板材请匠人制作柜子,每个房间都做好收纳柜,简洁清爽,家具、洁具和电器则全部在网上购买,又省了一大笔开支。
父亲坚持要喂鸡鸭,在房子后面修了两间小屋,每一间都打了柴火灶,大概是不舍得烧煤气吧!勤劳的父亲积攒了大量柴火,既然他坚持建,我只能如他所愿,尽量让环境好一些,小屋厨房也用桑拿板吊了顶,装了烟机、橱柜、水槽,地面贴了防滑瓷砖,也算是卫生、整洁。
另一间用作猪栏,阁楼用来堆码柴火杂物,尽管我担心养猪会很费功夫,有点不愿意,但父亲还是做好了猪栏和鸡舍,希望他能够听从我的意见,放弃养猪。
如今,房子装修完工了,父亲和家里监督、施工的亲戚们也终于可以休息了,这期间他们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与远在深圳的我沟通,房子基本是按照我的构想来实现的,没有一个团结的家族,没有能够为家族操心和付出的主心人,不可能完成。
如今,回乡建房的人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布局合理,建筑质量越来越好,这也是美丽乡村的一种体现,我在翻建房子时也遵循了这样的时代潮流,待春暖花开,再将院子砌好,种上果树和花,那一定很美。
有人问我,以后会不会回老家常住,花费几十万在老家建房值吗?我心里有肯定的答案,那就是给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因为农村老家的房子是归宿,是心安,是承载着我们儿时回忆的地方,也是家族亲情传承的载体。
作者: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