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常德会战文化墙面世后,市民很关注,观瞻者甚多。然而,却使人有所失望。其要害有两方面:
首先是制作上过于粗糙。文化墙的浮雕线条的刻度极浅,导致图案模糊,文化墙中许多地名文字的刻制,是采用小钻头钻成圆圆的小孔,再将小孔组合成字的,使得许多文字极难辨认,只能猜猜它是个什么字。柴意新牺牲在“楚春申君墓”处的实事,且不说他当时壮烈形象未突显出来,“楚春申君墓”几个字也雕得模糊不清,很是令人遗憾。另有“常德会战阵亡将士名录”立有4块,每块由8个小小石块勒石组成,其雕刻工艺粗制滥造,极不严肃,何以告慰逝者,激励后人?所以,不恭维的说,这件雕刻作品算不得成功之作,难与常德抗战爱国文化相匹配。
其次在内容上也多有失误。常德会战发生在1943年,本应以1940年常德会战前的常德县城街区图为背景进行雕刻。可是,制作者弃档案保存的县城图不用,而用了当今的城区图来表现当年抗战情景,故尔出现了许多地名的标示错误。诸如:未绘出北门、东门的斗门;将“三板桥”巷名移位它处;“法院正街”被写成“正街法院”;“长巷子”写成现今的“现市政府”;“省立四中”被写成“一中”;“中山北路”未标出;“武陵花园”写成后来兴建的“公墓”,以至于这块“常德会战第五十七师战斗经过要图”中错谬频出,与史实不符。
为何会出现如此状况,有何教训?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和吸取,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补救。
请管理员锁定此帖,谢绝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