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家讨论的这么热闹,正好这时候没什么事,就多几句嘴,本人自从业以来,一直从事和汽车相关的行业,前年有一段时间空窗期,还专职从事滴滴三、四个月,所以对政策研究的多一点。滴滴们要合法上路要具体哪几个条件呢?首先滴滴公司要做线上服务能力认证,获得全国层面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这个滴滴目前已经拿到了,接下来就是地级市层面的许可证,这个就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申请(要申请几百张,天量的工作),然后在滴滴具备这两个证以后,做为在滴滴平台运营的司机们,才能去向主管部门申请网约车驾驶员证和车辆的许可证以及办理车辆使用性质的变更。
这个行业,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讲,监管是绝对必须的。但是如何监管确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大约在两年前,最高层面的政策出台以后,所有人都兴奋了一下,以为滴滴模式(注意是滴滴模式,不是网约车)就此合法了,实际上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现实的政策根本没有给滴滴们做为一个互联网企业,或者说类似滴滴这个模式的企业真正的出路。
政府层面的监管思路任然和传统出租车企业的监管一样,只不过相比以前的路边随手一招,多一个互联网叫车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照现行的监管要求,是一城一策,一城一证。抛开车辆层面的问题不说,滴滴要想在一个城市合法经营,最起码的,得有一个运营实体去向这个城市的管理者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这样滴滴就得注册几百个实体,申请几百张牌照。
当然滴滴愿意去申请牌照的话,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申请牌照,必须要接入相应的监管平台,滴滴必然要清理不合规的车辆(以常德市为例要求祼车价12万,轴距2米7)那么符合监管政策的车辆还能剩多少?十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运营车辆数减少订单数就会减少,现金流就会减少,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滴滴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这才是要命的问题,对于这类独角兽企业上千亿的估值上说,这样的打折影响不是一点点,因此我个人觉得在滴滴公司成功上市套现之前,恐怕是不会去主动大规模申请牌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