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自知乎:“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这样的结果是,清以前,无一横的“德”字是通用的规范字,有一横的“德”字是书家偶一为之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问世后,这种情况就倒了过来。清代在典籍文书中必须使用有一横的“德”字,民间亦通用成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如《篆书字典》中收入了清代邓石如的两个篆书“德”字,一字有一横,一字无一横。《中国书法史图录》收入成亲王永瑆的一幅格言,在:“以道德为广宅”一句中之“德”字即无一横。纪老师文中的乾秀才写无一横之“德”没错,但“同治年间也有一字多写”却有待商榷。我认为“德”字在有清一代,可写无一横的“德”字只限于书法家。须知《康熙字典》中的规范字,在清代是不可随便逾越的。引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