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递]插秧
  • 芳儿
    2020-08-05 11:17
    插秧

    (2020.7.31)

             "双抢"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字眼,提及"双抢"总有一种望而生畏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在立秋前,双抢进入高潮,力争赶在立秋前将早稻颗粒归仓、晚稻抢栽大田。因为,立秋前1小时与立秋后1小时插下去的秧,长势、颜色都不一样,产量更是明显。记得我下放的农科站知青组,田成方地成块,园田化建设得非常好。每当下田干活,就有一种下地狱的感觉,五亩一丘田,好像好长好远似的,插秧时总觉望不到头。那时17岁,还不能叫腰疼,不然别人会说:你还是个"芽儿"(小孩子),哪来的腰!真是哭笑不得。
              现在好了,"双抢"不再是磨难日,收割、耕田、插秧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不仅收、插速度快,而且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強度。这些天我总在乡村转,发现栽种一季稻的偏多了,大片农田里此时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今天又沿美丽的荊八线一路往北,行驶在三岔河镇六合垸村时,发现有一男劳力挑秧,五个妇女插秧,使我眼前一亮,我赶紧将车停在公路旁,打上双闪,然后操起"家伙"(单反相机)一阵"扫射",留下这难得一见的"插秧"景象!







    炎黄子孙
  • 锚雷
    2020-08-05 11:30
    1楼
    这个天气干农活太辛苦啦!
  • xiaoxiaomao
    2020-08-05 12:53
    2楼
      双抢 一
      一抢:抢收(稻谷);
      二抢:抢插(秧苗)。
  • bluecgx
    2020-08-05 12:56
    3楼
    儿时的情景
  • 炎黄子孙
    2020-08-05 12:58
    4楼
    据说:
    历史上黄河流域及以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含小麦或油菜等);
    长江流域农作物一年二熟(早稻和晚稻)或两年五熟(早稻晚稻和油菜等);
    珠江流域及台湾和琼崖(海南岛)等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民国前后,以长江流域为例,大部分地区还是只插一季(水稻),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八字宪法”等倡导“合理密植”的情况下,五十年代开始后的五十年左右时间里,全国很多地方都种植“双季稻”,至到近几年才以中稻(或加油菜)占大部分。

    另外,历史上常说:成年男人由官府授田一百亩,成年女性为五十亩,小孩老人为二十五亩。又听说民国时,稻田行距为“排四蔸(即双手伸直的长度或等同身高的距离内只种植四蔸稻。

    最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中所种植的“双季稻”,都是以解放前后出生的这批农民为主要劳动力,可以说“解放前后出生的这些农民,是历史上种田最辛苦的几代人。
  • xcd001
    2020-08-05 13:31
    5楼
    远去的记忆
  • Ch我要便宜些
    2020-08-05 14:42
    6楼
    农民伯伯辛苦啊,中国人不缺勤劳的人
  • cdnihaoa
    2020-08-05 15:02
    7楼
    楼主捕捉到的这个场面不容易啊!这种天气,他们很容易中署的。
  • 德伯
    2020-08-05 15:07
    8楼
    暑假双抢,还要放牛割猪草,现在的孩子还有这么多记忆么?
  • 大城小民
    2020-08-05 15:15
    9楼
    确实,现在这天气太热了。
  • 柳叶晚风
    2020-08-05 15:16
    10楼
    文笔很抒情,不过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浪漫
  • 常德德山山有德
    2020-08-05 15:28
    11楼
    说到双抢,从农村出来的我从最初的抱稻到后来的插秧割稻,甚至耕田耙地,都曾经经历过。至到大学毕业,每年暑假回家,正好赶上双抢,对于双抢自然是既害怕而又无法逃避的,至到今天,说起双抢,都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 芳儿
    2020-08-05 15:29
    12楼
    炎黄子孙:据说:
    历史上黄河流域及以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含小麦或油菜等);
    长江流域农作物一年二熟(早稻和晚稻)或两年五熟(早稻晚稻和油菜等);
    珠江流域及台湾和琼崖(海南岛)等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民国前后,以长江流域为例,...
    回到原帖
    很正确
  • 芳儿
    2020-08-05 15:35
    13楼
    德伯:暑假双抢,还要放牛割猪草,现在的孩子还有这么多记忆么?回到原帖
    那时的孩子们很苦,放学回家,放牛,放暑假后下田搞劳动,
  • 柳城麦兜
    2020-08-05 15:49
    14楼
    后援怎么办?
  • 常德小蜜
    2020-08-05 15:55
    15楼
  • 时评
    2020-08-05 16:23
    16楼
    柳叶晚风:文笔很抒情,不过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浪漫回到原帖
    心中有景处处是景,别人是用心拍的,你却用眼睛看,所以层次分明。
  • 武德将军
    2020-08-05 16:31
    17楼
    德伯:暑假双抢,还要放牛割猪草,现在的孩子还有这么多记忆么?回到原帖
    我四岁开始在山上放牛,不知道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牛发起牛脾气来了,朝着我和我姐姐就来了,我就着山坡往下滚,我姐姐吓得就往树上爬,幸好牛索被一个树桩挂着了,牛后来跑不动了
  • 武德将军
    2020-08-05 16:33
    18楼
    炎黄子孙:据说:
    历史上黄河流域及以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含小麦或油菜等);
    长江流域农作物一年二熟(早稻和晚稻)或两年五熟(早稻晚稻和油菜等);
    珠江流域及台湾和琼崖(海南岛)等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民国前后,以长江流域为例,...
    回到原帖
    我也听老人说,以前只栽一季。
  • 武德将军
    2020-08-05 16:34
    19楼
    炎黄子孙:据说:
    历史上黄河流域及以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含小麦或油菜等);
    长江流域农作物一年二熟(早稻和晚稻)或两年五熟(早稻晚稻和油菜等);
    珠江流域及台湾和琼崖(海南岛)等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民国前后,以长江流域为例,...
    回到原帖
    以前的亩,和现在的亩也不同,以前亩以收成论,四担一亩,现在以面积论,666平方为一亩,要说公平,以前这种认定方面可能还公平些。
  • 心路
    2020-08-05 17:08
    20楼
    貌似与小时候干过的扯秧与插秧不太一样了。
  • 老练大叔
    2020-08-05 17:42
    21楼
  • 菩提本无树
    2020-08-05 17:43
    22楼
    逐渐远去的记忆,现在时不时听那代人说起当时的艰辛……
  • 天涯海陆空
    2020-08-05 18:51
    23楼
  • 独此一名
    2020-08-05 23:12
    24楼
    。。
    以前读初中放暑假搞双抢真的磨人,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哒还要打起灯脱粒,插几兜秧感觉腰都会断
  • 炎黄子孙
    2020-08-06 07:04
    25楼
    感谢各位的互动,向大家多学习!
  • 柳叶晚风
    2020-08-06 08:49
    26楼
    时评:心中有景处处是景,别人是用心拍的,你却用眼睛看,所以层次分明。回到原帖
    有个词叫道德婊,你很合适
  • 德伯
    2020-08-06 10:23
    27楼
    武德将军:我四岁开始在山上放牛,不知道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牛发起牛脾气来了,朝着我和我姐姐就来了,我就着山坡往下滚,我姐姐吓得就往树上爬,幸好牛索被一个树桩挂着了,牛后来跑不动了回到原帖
    我一起放牛的小伙伴因为穿了红色衣服,被水牛用头摁在地上,吓得我当时都成二愣子。
  • 武德将军
    2020-08-06 15:08
    28楼
    独此一名:以前读初中放暑假搞双抢真的磨人,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哒还要打起灯脱粒,插几兜秧感觉腰都会断回到原帖
    搞双抢时一般是凌晨五点钟开始下田,到晚上黑一会了还在收谷,中午最热的时候就在挑肥
  • 武德将军
    2020-08-06 15:09
    29楼
    心路:貌似与小时候干过的扯秧与插秧不太一样了。回到原帖
    确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