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修土木,到处都弄仿古城,古镇,而里面的老百姓都被迁移到别处,古村古镇成了商业中心毫无文化内涵,看了一次不想去第二次,味同嚼蜡。短期GDP上来了,业绩也上来了,但是过一阵风后这些古城古镇就成了摆设,游客不想去了,生意没得做了,很多慢慢的衰败,这种做法要不得。
建议寻找常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古村落,活化古村落,让原住民,老百姓留在里面,生产生活方式留在里面,发展高品质农业,让年轻人留的下来,也留得住常德人的乡愁。
举几个例子印证我的想法:
1.要理性发展旅游。黄山游客5700万,为什么没有留下GDP消费等,因为大家就是我去黄山,游览车拉一天,第二天游览车拉走,所以他们对当地没有更多环境让他留下来。
2.日本的熊本县,他是在新干线的末端,一般来讲是旅游过渡区,他们通过创造很萌的小熊,当时他们在做的时候,很多的智慧产业是开放的,就是你们随便用,他的省里,从员工制服、县里交通车都把熊本熊的标志贴上去,虽然这是新创的文化,我在想咱们常德公交是否能够换个壳壳,少打些广告,画点柳树什么的在上面不是更应景吗?对于拉动地方旅游产业有益处,现在旅游消费最重要是80后,90后,之前我们讲养老产业,但是从消费角度来讲他们是趋于保守的。
3.无论做古镇还是农业要有差异化。台湾嘉义两位小夫妻,他们种香瓜、甜瓜,一般一棵树可以长10多颗,但是他们选择在一颗树上只留2颗,而且他是选择性地留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到收成的时候需要工人、包装,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但是他只保留2颗,这样品质做起来后,一颗价格是其他10颗价格的评价,所以做2颗就能够卖出10多颗价格,因此他的成本也在降低,他们家甜瓜能够达到20度以上,他的卖相和瓜果量比较大,因此他能够和传统农业相竞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差异化。
SO,我觉得还是要回归原点,不要只盯着GDP,也不要看人家做的好我们也跟风,有时候别地做得好不一定在常德做得好,希望政府引进项目时候更多一份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