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我刚刚吃罢午饭,就接到市政协委员、常德抗战文化研究会刘树高会长的电话,他约我一同到城区的东片去文化采风。
我们首先来到东门城门口,参观了城壕湾美食街建设工地,查看了抗战时期建造的水泥碉堡,然后驱车来到清真古寺、贺八巷、百胜巷。这个时候刘会长饿了,他买了二个馒头充饥。
我们在广德医德(市一医院)、半边街、岩桥旧址、皇经阁旧址稍稍停留后就前往甘露寺小学。它就是久闻大名的常德甘露寺原址。一位世居在这里的老人向我们指认了埋在地下的那口千年古井——甘露井的具体位置。让我们回忆起这口井的刘备招亲、柳毅在这口井传书的许多传奇故事。还有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这里英勇战斗;刘伯承、邓小平解放大西南时,在这里驻军的情景。
我们又来到昔日的“徐家大屋”, 它是1941年冬,侵华日军在常德实施“细菌战”时,致使常德民众深受其害的地方。当年的徐家大屋四周开挖成深5米,宽4米的隔离水沟,辟为防止鼠疾蔓延的隔离医院。时有400多名鼠疫感染者在这里撒手人寰,被深埋在附近的地下。
我们来到碑吉边路口,找到了昔日指路碑的旧址,还有附近的那座水泥碉堡遗址。我们还去了昔日关押侵华日军的战俘营的遗址——盐关。
除此以外,我们还探索了古代的沅阳书院,桃岗精舍等许多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返回时已经晚上6点多了,我因没有午睡,又困又饿,在参加晚上的读书会前,我赶紧拟了一个发言题纲,以免胡言乱语的瞎说。
这次在城区东片的文化采风活动让我们获益非浅,也很有意义,它为我们今后的文化研究增添了素材。近来有关单位邀请我到老西门开坛论道,讲述系列的常德故事,我回复说:我年纪大了,老西门的故事应由我的同班老同学杨丕智、盛和颜,刘建中、吴邦理、代金本、彭建等人来讲。他们是老西门的原住民,而我父母只在葫芦口住了20多年,我只能算半个原住民,但我可以讲述大西门外、小西门外、东城门外中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