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66回复:1
“政校企园”四方联动育英才——探索机电人才培养新路径“政校企园”四方联动育英才 ——探索机电人才培养新路径 摘要:在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机电类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本研究以产教融合理论为指导,聚焦常德市“4+3”产业体系中装备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了“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等方法,明确了政府、学校、园区、企业四方协同的育人机制,设计了“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阶梯式能力培养路径,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更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对推动常德市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产教融合;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 一、前言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此背景下,机电类产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领域,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校企协同不足、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创新能力培养薄弱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将产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4年12月,常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重点部署培塑“4+3”产业体系,其中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之一,亟需大量技能型、创新型机电人才支撑其升级发展。 在此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探索符合地方产业特色的机电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常德市作为湖南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领域发展迅速,但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据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常德市经开区、高新区内5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中,82%存在机电类技能型人才缺口,其中具备设备运维、工艺优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1200余人。 本文构建的“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理论为基础,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和增值评价理论,系统解析了政、校、园、企四方协同的内在逻辑,阐明了“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设计原理,揭示了阶梯式能力培养的规律,丰富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现有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形成丰富成果。匡瑛、朱正茹(2025)从制度理论视角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正从“模式探索”向“制度构建”转型,需强化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机制。潘海生、林晓雯(2025)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下产教融合的生态重构,提出技术驱动下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配路径。 在机电类人才培养领域,相关研究聚焦于校企协同模式创新。如“双主体”培养模式、“三三制”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等,均强调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王博涛等(2024)分析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集群困境,提出以产业链为纽带整合育人资源的思路,为本文“四协同”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借鉴。 高艳芳等(2024)基于调研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指出当前“岗课赛证”融合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上加以完善。董彦宗(2024)则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以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企业合作模式”为代表。德国“双元制”强调企业主导实践培训,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形成了标准化的协同育人流程;美国社区学院则通过与区域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的精准对接。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Han B等(2024)提出“ASK”(Attitude-Skill-Knowledge)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协同提升,为本文“四递进”能力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此外,Kong F(2024)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展示了技术赋能下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对机电类课程“四融合”设计具有启发意义。Shuwen D等(2025)对农业院校土木与水利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需求的课程重构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设计,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三、“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模式构建 (一)“四协同”育人机制 1.政府: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 政府负责制定产教融合扶持政策,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统筹区域内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推动校企精准对接。例如,常德市经开区政府为课题合作企业提供了实训设备补贴,累计金额达50万元,促进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具体而言,政府层面的协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协同,打通教育、工信、人社等部门的政策壁垒,形成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合力;二是资源协同,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各主体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三是服务协同,为校企合作提供项目对接、信息咨询、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 2.学校:人才培养与理论支撑 学校承担人才培养主体责任,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授课。课题团队所在高校已选派12名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聘请8名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 学校层面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协同,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二是课程教学协同,引入企业标准和技术案例,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师资建设协同,通过校企互聘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科研创新协同,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3.园区:平台搭建与环境保障 园区(如常德市高新区)为校企合作提供物理空间与配套服务,建设产教融合公共实践中心,整合园区内企业的生产资源与技术资源,打造“课堂进园区、实训在企业”的育人环境。目前,高新区已建成1.2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践中心,涵盖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实训模块。 园区在四方协同中发挥着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空间集聚功能,为校企合作提供集中的物理空间;二是产业集聚功能,整合产业链相关企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三是服务集聚功能,为校企合作提供配套服务和支持;四是创新集聚功能,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4.企业:实践教学与岗位供给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实训岗位、技术指导与教学案例,根据生产需求设计实践项目;优先录用合作高校的毕业生,形成“培养—就业”闭环。合作企业湖南天晟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接收200余名学生实习,年均录用毕业生30余人。 企业层面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二是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训岗位、设备设施和技术指导;三是参与教学过程,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四是提供就业岗位,优先录用合作培养的毕业生。 (二)“四融合”课程体系 1.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融合 通过企业调研明确机电类岗位(如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的核心能力要求,将其转化为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例如,针对佳鸿机械的精密加工岗位需求,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增设“数控车床高精度加工”模块。 岗位需求与课程内容的融合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一是建立岗位能力标准调研机制,定期调研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变化;二是建立课程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三是建立课程评价反馈机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和企业反馈优化课程设置。 2.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融合 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的技术标准与竞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开设竞赛实训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近三年,课题组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10余项。 课程内容与技能竞赛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竞赛内容课程化,将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比赛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二是课程教学竞赛化,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竞赛训练常态化,将竞赛训练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3.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融合 以竞赛训练为基础,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工业机器人运维员”中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实现“以赛促证、以证促能”。目前,参与实践的学生职业证书获取率达92%,较传统培养模式提升30%。 技能竞赛与职业证书的融合需要建立三个对接:一是竞赛标准与证书标准对接,确保竞赛训练与证书考核的一致性;二是竞赛内容与证书内容对接,实现竞赛与考证的相互促进;三是竞赛评价与证书评价对接,形成统一的技能评价标准。 4.职业证书与岗位需求融合 根据企业对职业证书的认可程度,动态调整证书培训内容,确保证书含金量与岗位要求一致。例如,针对园区企业对“智能制造工程师”证书的需求,新增相关培训模块。 职业证书与岗位需求的融合需要建立两个机制:一是证书认证机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证书的考核内容和标准;二是证书认可机制,推动企业将证书作为人员招聘、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证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三)“四递进”能力培养路径 1.基础能力阶段(第一学年) 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基础实训,培养学生的机械制图、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完成车削、铣削等基础工种训练,达标率要求100%。 基础能力阶段着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是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基础实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三是职业认知培养,通过企业参观、专家讲座等形式,了解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2.专业技能阶段(第二学年) 依托校企共建课程,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如PLC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等。引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如简单零部件加工),实现“学做结合”。学生需独立完成3个以上企业小型项目方可进入下一阶段。 专业技能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理论;二是专项技能训练,通过专项实训掌握核心操作技能;三是项目实践训练,通过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阶段(第三学年上学期) 在园区实践中心进行轮岗实训,参与企业生产线的实际运作,如设备维护、工艺优化等,培养综合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提交实训报告并通过企业导师考核。 综合实践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轮岗实训,在不同岗位进行实践,全面了解生产流程;二是综合项目实践,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职业素养培养,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 4.创新应用阶段(第三学年下学期) 结合企业技术难题或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实践,如参与双头螺杆清洗机系统的改良、智能生产线的优化等。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专利申报等形式检验成果,近一年学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 创新应用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参与创新项目培养创新思维;二是创新实践训练,通过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三是创新成果转化,通过专利申报、成果推广等形式,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四、实践验证与成效分析 (一)实践验证过程 1.样本选择 选取课题团队所在高校2023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个班级(实验班,100人)与2022级同专业2个班级(对照班,100人)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班采用“四协同、四融合、四递进”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培养模式。 为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入学成绩、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确保两组学生的基础条件无显著差异。同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资质、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控制,尽量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施过程 (1)实验班:第一学年参与校内基础实训与企业认知实习;第二学年进入园区实践中心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同步参与技能竞赛培训;第三学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创新项目。 (2)对照班:按传统教学计划开展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仅安排4周企业参观实习。 在实施过程中,对实验班的教学安排进行详细规划:第一学年,重点完成基础能力培养,安排企业认知实习,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基本情况;第二学年,重点完成专业技能培养,在园区实践中心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同时参与技能竞赛培训;第三学年,重点完成综合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 3.数据收集 通过课程考核、技能认证、企业评价、就业数据等多维度收集信息,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收集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包括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 过程性数据主要包括:课程考核成绩、实训项目完成情况、技能竞赛参与情况、职业证书获取情况等;结果性数据主要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起薪水平、企业满意度等。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教师、企业对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 (二)成效分析 1.学生能力提升 实验班学生的平均课程成绩(85分)较对照班(72分)显著提高;职业证书获取率(92%)较对照班(60%)提升32%;在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23项,对照班仅获奖5项。 从具体能力维度分析,实验班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运用、创新能力表现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班。特别是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2.企业满意度 企业对实验班学生的实践能力评分(4.8/5分)高于对照班(3.2/5分),尤其在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评价突出,有10名名学生被企业提前录用。 企业反馈表明,实验班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岗位适应能力强,能够快速融入企业环境;二是专业技能扎实,能够胜任岗位技术要求;三是创新意识突出,能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四是职业素养良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3.产业服务效果 通过老师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帮助合作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约50万元,完成技术革新项目3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具体而言,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主要包括:生产流程优化、设备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提升等。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也参与了企业的技术研发,促进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4.社会认可 该模式被我校局列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案例,逐步高职院校推广应用,覆盖学生2000余人。 模式的推广效果表明:一是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能够在不同学校推广应用;二是模式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调整;三是模式具有可持续性,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产生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常德市职业院校中产生广泛影响,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构建的“四协同”机制有效整合了政校企园四方资源,解决了产教融合中资源分散、协同低效的问题,形成了可持续的育人生态。通过明确各方权责,建立协同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四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配,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度。通过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赛证互通、证岗联动,形成了闭环的课程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四递进”能力培养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与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实现了学生从基础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展望 1.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补贴力度。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2.引入大数据技术优化能力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精准画像。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表现、创新成果等多维度数据,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能力评价模型。 3.扩大模式应用范围,向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机电类专业推广,形成规模化效应。通过建立区域推广平台、开展师资培训、共享课程资源等方式,促进模式的广泛应用和持续改进。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模式的国际视野和水平。通过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企业合作,引入国际标准和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电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瑛,朱正茹.从模式走向制度: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转向与实施路径——基于制度理论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01):49-57. [2]潘海生,林晓雯.人工智能赋能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变化、生态重构与未来图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5,(01):58-66+77. [3]Shuwen D,Hui W,Lian S,etal.Research on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ster's Programs a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J].Scientific and Social Research,2025,6(12):207-212. [4]Han B,Ma B,Li S,etal.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K" Spe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Cyberspace Security Major[J].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ies,2024,6(12):21-24. [5]Kong F.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urricula and the Training Model for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BIM Technology[J].Pacific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4,7(6). [6]王博涛,秦静,孔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集群困境与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24):40-47. [7]陈鹏,李欣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产教融合政策的话语生成及优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24,(23):5-13. [8]高艳芳,王文竹,刘路芳.基于调研分析的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34):57-60. [9]董彦宗.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现实困境及实践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4,(18):44-49. [10]王利芬,胡利方,程伟丽,等.新工科视野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和实施路径[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1):151-153. [11]苏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2,(14):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