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
一级网友
一级网友
  • UID551865
  • 最后登录2025-10-30
阅读:126回复:2

常德市非遗活化与地方发展协同路径研究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5-10-27 15:38扫一扫,手机看帖
摘要 本文聚焦于常德市非遗活化与地方发展的协同路径。基于对常德市非遗资源禀赋、活化实践及协同发展状况的系统分析,指出非遗活化体系内生动力不足、多方协调机制不畅、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失衡等核心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从机制、模式和保障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框架。
关键:非遗活化;地方发展;协同路径
第一章概念
1.1核心概念界定
1.1.1非遗活化内涵、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持续的实践、传承和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其内涵在于突破传统的静态保护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成为一种动态发展的文化力量。从特征来看,活态传承具有动态性,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如常德汉剧在保留传统唱腔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互动性体现在传承人与社区的交流互动,像澧州大鼓传承人通过社区表演与观众互动,收集反馈改进表演;情境性表明其与特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常德丝弦在当地民俗活动中表演,才能展现完整魅力;多元性涵盖多种传承元素与方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
1.1.2协同发展
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论,解释了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如何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从无序走向有序,它为理解非遗活化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框架。在本研究中,政府、市场、社区、传承人等被视为非遗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目前,由于目标不同、资源分散以及缺乏协作,该系统耦合效率低下且缺乏活力。因此,协同路径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垒。通过机制设计、模式创新和制度保障,激发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促进有序、耦合且可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社区的形成。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与地方发展共生。文化资源是地方发展的独特标识和软实力载体,能够赋能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地方发展反过来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物质、政策和社会支持。以常德汉剧、澧水弦乐和桃源木雕为例,它们不仅是当地文化的核心,还通过产业化和空间嵌入吸引游客,促进就业和增收。同时,地方经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改善传承环境,推动技艺创新,形成了文化赋能发展、发展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常德市非遗活化现状分析
2.1非遗资源禀赋特征
2.1.1类别分布
常德市非遗资源总量丰富且类别多样,为与不同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民间文学领域,孟姜女传说、刘海砍樵等家喻户晓,承载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众情感;传统音乐方面,澧水船工号子源于澧水流域船工劳动,是船工文化重要载体;传统舞蹈中,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地方特色浓郁;传统戏剧以常德汉剧、花鼓戏为代表,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曲艺中常德丝弦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闻名,澧州大鼓则以其激昂的节奏和丰富的曲目深受群众喜爱;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尧天坪龙灯等项目;传统美术中,桃源木雕工艺精湛;传统技艺包含常德米粉制作技艺等,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民俗方面,擂茶习俗、夹山禅茶习俗等活动丰富。
2.1.2空间格局
常德市非遗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中心城区集聚展示、区县乡镇特色传承的格局,体现出文化资源布局的层级性与地域多样性。中心城区内,以河街、老西门等文化街区成为非遗活化核心展示空间;区县层面具有鲜明地域、乡土性特征,多个乡镇依托本土文化传统打造出特色非遗品牌。如桃源县九溪镇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鼎城区草坪镇凭借丰富民间艺术资源获评“中华诗词之乡”。这些区域性的文化标识不仅强化了地方认同,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辨识度与社区凝聚力。
2.2非遗活化实践进展
保护传承上,常德市积极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技术记录非遗项目表演、制作工艺等,建立数字档案库,如常德麻质画传承人张双会尝试用AI辅助构图与色彩设计。传承人培养方面,通过在本地高校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提供创作与教学空间,定期组织培训并邀请专家授课,有效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与传承能力。创新转化层面,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桃花源景区推出以常德汉剧为核心的实景演艺,实现非遗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文创开发成果丰硕,桃源刺绣图案应用于丝巾、钱包等日常用品,常德米粉技艺转化为方便食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拓展了非遗现代应用路径。总体而言,常德市已在数字化保护、传承人培育与创新转化等方面开展多维度探索,初步形成活化实践格局,但现有举措呈点状分布,缺乏系统整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需进一步深化。
2.3协同发展现状评估
2.3.1文旅融合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4年湖南省非遗工坊、非遗街区及非遗村镇的示范点名单,其中大小河街在名单目录内,是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街区内设置了多个非遗体验点,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常德米粉制作、擂茶制作等活动,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据统计,非遗体验项目开展后,景区游客量显著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延长,带动了景区内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分享,提升了常德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3.2社区参与
桃源木雕非遗研究体验馆在社区参与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该工坊依托当地非遗项目开展生产加工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先后与湖南文理学院、常德开放大学合作开设木雕培训班,在贫困村举办多期木雕培训班现场教学,通过科技扶贫帮助100多人脱贫致富。目前,基地已培训人员800余人,培育优秀人才80余人,就业人员200余人,弘扬桃源木雕文化,促进家庭增收。居民参与非遗的生产,不仅增加了收入、传承了非遗技艺,还增强了社区的文化凝聚力。同时,非遗工坊开展的培训活动提高了居民的技能水平,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问题诊断与协同路径构建
3.1非遗活化系统困境
3.1.1内生动力不足
非遗活化内生动力源于其作为活态文化系统的传承能力与创新活力。当前,常德市非遗在这两方面均动能衰减,制约系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传承链条脆弱,传承人普遍老龄化,年轻一代因传承“机会成本”高转向其他更具经济效益的职业,且非遗隐性知识依赖口传心授,断代易致文化流失;另一方面,创新转化能力存在结构性缺失,传承人缺市场与设计能力,外部设计力量对非遗文化内涵理解浅,二者“翻译鸿沟”使创新多为符号拼贴,难融现代产业链,阻碍文化价值转化。
3.1.2协同机制待深化
常德市虽然已将文化、旅游与文物保护职能整合至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但是保护与开发两种工作逻辑在内部仍存在内生张力。文保侧重的是原真性保护、旅游开发侧重市场效益,若内部考核指标与工作流程未能有效统筹,易导致在具体项目中各自为战;跨部门协作中,非遗活化需要教育、财政等多部门支持。现有合作,“非遗进校园”和产业孵化项目,多呈项目化、临时性特点,缺乏将其系统融入地方教育体系与产业规划的常态化协调平台,致使资源整合困难。
3.1.3价值转化失衡
非遗价值转化应实现文化本真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统一,达成符号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但在商业逻辑主导下,部分项目出现价值异化,突出表现为文化本真性弱化。如常德汉剧,其艺术价值含完整表演程式与地方情感,却在文旅场景中为迎合游客“短平快”需求被压缩简化,观众仅接触碎片化内容,长期易致公众认知浅表化,最终使非遗从活态、有根的文化沦为可复制、无根的商品,动摇其可持续发展根基。
3.2协同发展路径设计
3.2.1机制协同
实现非遗活化与地方发展协同的关键在于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区参与相辅相成的治理框架。政府需从传统主导者转变为推动者和监管者,通过制定前瞻性的产业规划、提供精准的财政支持、搭建公共信息和资源对接平台,营造有利于非遗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要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势,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依据市场需求,对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和产业化,增强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强化社区作为文化根源守护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社区非遗理事会、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鼓励居民从被动观察转向主动参与,让非遗活化不脱离文化土壤。在此基础上,设立常态化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文旅、工信、教育、财政等多方力量,吸纳传承人、企业、社区代表及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形成决策协同、信息共享与利益协调的中心机制,可有效打破部门壁垒,为非遗活化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支撑。
3.2.2模式协同
一是深化非遗加研学模式,构建深度文化体验的价值闭环。这不仅是旅游产品的升级,更是教育功能的重塑,应推动文化体验从浅层观看转向深度的参与。以常德汉剧为主题,可设计一套涵盖历史渊源、脸谱服饰、唱腔身段、剧本创编的系列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学、做、演、创的过程中,完成从文化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度转化。这种模式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未来的文化消费者与传承者,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价值闭环。二是拓展非遗加产业模式。需将非遗资源视为一个IP核心,而非单一产品,围绕其进行多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以常德丝弦为例,可联动音乐产业创作新国风作品与数字专辑,结合数字传媒开发短视频内容或虚拟偶像形象,融入时尚设计领域推出文创产品。通过这种多向度的产业融合,构建一个以非遗IP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不仅能极大提升其经济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更能通过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使其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2.3保障协同
保障协同需以“守住文化本真、规范主体行为、夯实实施支撑”为核心,构建多维度、可落地的保障体系。在文化本真守护层面,一方面需建立非遗核心技艺备案制度,针对常德汉剧、桃源木雕等代表性项目,系统梳理汉剧高腔、木雕技法等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艺并形成备案清单,创新转化需以核心技艺不缺失为前提,未纳入备案的技艺调整,须经传承人、文化学者联合论证;另一方面要明确传承人参与决策机制,赋予传承人文化监督权,要求涉及非遗元素的文旅开发、文创设计等项目,至少1名传承人参与前期方案评审与中期效果评估。在主体行为规范层面,可细化信用积分管理,将积分划分为A、B、C三级,A级主体优先获得非遗专项补贴与项目申报绿色通道,C级主体需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政府合作项目资格;同时增设市场主体准入审核门槛,要求参与非遗活化的企业、机构提交非遗文化理解报告,重点审核其对非遗历史渊源的尊重程度与文化转化能力,避免“符号化开发”。在实施支撑层面,需完善资源配套与动态监测,既要设立非遗活化专项基金,也要搭建非遗活化效果监测平台,定期收集游客、社区居民、传承人三方反馈。任何涉及常德非遗的重大创新转化项目,在推向市场前,都应通过该体系的评估,为常德非遗创新划定安全边界,确保其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不逾越文化本真性的底线。
第四章总结
常德市非遗活化与地方发展协同有资源与实践基础,但面临内生动力、协同机制、价值转化困境。本文构建的机制、模式和保障三维路径,以三方联动破壁垒、“非遗+”拓场景、多举措强兜底,可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未来需将其融入区域发展,优化策略,实现非遗传承与地方发展长效共生。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铁骨铮铮的手抓饼
二级网友
二级网友
  • UID551554
  • 最后登录2025-10-28
1楼#
发布于:2025-10-28 11:32
这个发这里没有用,要发常德日报.http://cdrb.cdyee.com/pc/content/202510/28/content_242593.html  7716930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 UID446585
  • 最后登录2025-10-30
2楼#
发布于:2025-10-29 13:07
常德花鼓戏重阳节社会福利院慰问演出

描述:触屏版

图片:1761714347

触屏版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