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820回复:3
游客增长视角下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机制研究 ——基于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双维分析
【摘要】
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3年旅游市场数据,系统分析了游客数量增长与消费转化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常德市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2.3%,但人均消费增长率仅为5.8%,存在明显的“高流量低转化”现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文揭示了文旅融合度、产业链完整性和服务质量是影响消费转化的三大关键因素。研究提出“IP打造+场景营造+业态创新”的三维转化策略,为同类旅游城市提升消费转化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旅游消费转化;文旅融合;游客增长; 引言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旅游消费作为内需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转化效率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常德市作为湖南省重要旅游目的地,2024年常德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025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494.42万人次,呈现出明显的“流量-价值”不匹配现象。本研究基于实地调研数据,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消费新特征,重点探讨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的现状特征与瓶颈制约;第二,影响游客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第三,构建高效消费转化体系的政策路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对500名游客的问卷调查、20家典型企业的深度访谈以及大数据轨迹分析,力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常德市旅游消费现状的多维透视 (一)流量增长与消费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2018-2022年,常德市游客数量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达到5300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53.2%。但同期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仅为31.8%,人均消费从689元增至742元,年均增幅不足2%,远低于同期湖南省6.3%的平均水平。2023年游客量约6100万人次,同期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5.1%。这种量增价滞的现象在桃花源、柳叶湖等核心景区表现尤为突出。 (二)消费结构的非均衡特征 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发现,常德市旅游消费结构仍以传统的交通、餐饮、住宿为主,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消费占比较低。在2024年游客消费构成中,交通、餐饮、住宿三项基本消费占比达65%,而购物仅占15%,娱乐占10%。以五一期间,在桃花源景区实地调研为例,游客在桃花源景区主要消费集中在门票、交通、美食,如常德米粉、擂茶等,购买文创产品、参与民俗体验活动等消费较少。这种消费结构表明常德旅游消费转化存在不足,旅游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 数据分析显示,常德市旅游消费中门票、交通等刚性支出占比高达62%,而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仅占28%,低于张家界(45%)、长沙(52%)等周边城市。夜间消费占比不足15%,过夜游客人均消费仅为一日游游客的1.8倍,均显著低于旅游发达地区3倍以上的标准值。 (三)客源市场的梯度差异 常德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省外游客(主要来自湖北、广东)人均消费达1120元,是本地游客的2.3倍;年轻群体(18-35岁)消费意愿指数为76.5,明显高于中老年群体的58.2。但当前客源结构中,本地及周边游客占比超过65%,由此可见高消费潜力群体开发不足。 其中外省游客139.82万人次,占比28.27%。这得益于常德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特色旅游活动以及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举办的舟钓世锦赛等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体验。赛事全网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5亿人次,复盘直播吸引6000万人次在线观看,5次登上快手热榜、多次登顶抖音热搜 ,极大提升了常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消费转化瓶颈的深层次分析 (一)文旅融合的“浅表化”困境 以常德桃花源为例,五一期间,我们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显示,83%的游客对文化体验项目表示“印象不深”,文创产品收入仅占旅游收入的3.2%。桃花源文化、陶渊明等优质IP,转化效率低下。交流中某长沙游客说:“景区以自然风光游览为主,文化资源开发还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沉浸式体验设计。” (二)产业链的“断链”现象 结合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在调研中发现常德某些景区中存在协同度不足的问题。柳叶湖周边3公里内缺乏特色餐饮集群,导致游客停留时间比预期缩短1.5小时。购物环节尤为薄弱,而以当地特色的商品产业化程度低,物品种类同质化严重,60%的游客在景区游玩时未产生购买动机。 (三)服务体系的“数字化”短板 智慧旅游和云旅游,已经成为现在旅游的重要手段。但在常德,智慧旅游平台覆盖率仅为42%,低于全省58%的平均水平。问卷调查中,62%的游客反映“找不到个性化消费信息”,38%的游客因支付不便放弃消费。某OTA平台数据显示,常德市旅游产品线上预订率比同类城市低20个百分点。 三、消费转化机制的模型构建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揭示游客增长如何通过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路径,转化为旅游消费提升,并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及群体差异。结合理论模型基础, “推-拉”理论:游客增长(推力)与常德文旅资源吸引力(拉力)共同驱动消费。设立以下变量: (一)关键变量识别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文化体验度(方差贡献率28.7%)、消费便利性(22.3%)、产品创新性(19.1%)、服务品质(15.4%),累计解释85.5%的变异量。这表明文化要素的深度开发是提升转化的首要突破口。 (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构建“需求感知-情境触发-消费决策”的转化路径模型。拟合指标显示:CMIN/DF=1.823,CFI=0.932,RMSEA=0.047,模型适配良好。关键路径系数表明:文化体验对消费意愿的影响最大(β=0.53),其次是支付便利性(β=0.41)。 (三)群体差异分析 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游客分为3类:文化深度体验型(占28%)、休闲度假型(占39%)、观光打卡型(占33%)。ANOVA检验显示三类群体在消费金额上存在显著差异(F=27.35,p<0.001),提示需要差异化供给策略。 四、提升消费转化的创新路径 (一)实施“文化IP活化工程” 首先,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品。充分挖掘常德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依托桃花源景区,打造以陶渊明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世外桃源的生活;以常德丝弦、常德高腔等非遗文化为核心,开发文化演艺产品,让游客在欣赏艺术表演的同时,加深对常德文化的了解。可以借鉴沿海城市打造3个文化体验综合体,开发“沉浸式桃花源”夜游项目。参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模式,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业态。规划建设常德米粉非遗工坊,预计可提升周边商业租金30%以上。 其次,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多元化产品。常德津市以“工业元素”为情感纽带,打造工业旅游项目,带火了传统冷饮、特色钵子馆、牛肉米粉店等,拓展了文旅消费新场景。常德可以借鉴这一模式,结合本地工业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过程,购买工业特色产品。 (二)构建“产业生态圈” 围绕核心景区布局“1+N”产业配套:在桃花源景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建设民宿集群、研学基地、文创集市三大载体。数据显示,产业配套完善可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0.8天,带动综合消费增长40%。 打造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夜间旅游产品供给,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如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打造夜间游船项目,让游客欣赏湖光夜景;举办夜间音乐节、美食节等活动,满足游客夜间休闲娱乐需求。同时,加强夜间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夜间旅游安全。 推进“旅游 + 商业”融合。建设特色旅游购物街区,汇聚常德特色文创产品、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例如,在常德河街、桃花源景区,引入更多创意十足的文创店铺,举办文创集市,让游客在购物过程中感受常德文化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智慧购物场景,如设置智能导览购物系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购物体验。 (三)推进“数字赋能计划”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精准营销。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群体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图文等宣传内容,展示常德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潜在游客关注。例如,通过抖音投放柳叶湖美景、桃花源文化活动等短视频,吸引年轻游客群体;在小红书上发布常德美食攻略、旅游打卡地推荐等内容,吸引女性游客群体。开发“常德一码游”平台,整合全市旅游资源。试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30个重点商户部署智能支付终端。预测显示,数字化改造可使交易效率提升50%,消费投诉率降低35%。 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送。例如,与张家界、长沙等旅游热点城市合作,推出“山水文化之旅”等跨区域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省外游客。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提升常德旅游的国际知名度。 (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旅游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导游、服务等专业人才。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如开展服务礼仪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等。 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制定完善的旅游服务标准,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对游客投诉及时处理反馈,维护游客合法权益。通过评选优质旅游企业、优秀旅游从业人员等方式,激励旅游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五、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的内在机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成立文旅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二是制定《旅游产业链招商图谱》,针对性补强薄弱环节;三是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未来,常德市应持续关注旅游市场变化,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游客数量与旅游消费的良性互动增长。 参考文献 [1] 常德市统计局. 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2022)[Z]. 2023. [2]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湖南省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R]. 2022. [3]王柯力,李芳.文体旅融合背景下常德特色体育休闲城市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20):64-66. [4]杨庠赫.常德市桃花源景区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23.DOI:10.26944/d.cnki.gbfju.2023.003083. [5] 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常德市财政局关于常德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J].常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06):9-14. |
|
|
2楼#
发布于:2025-10-14 15:34
以下为AI改写作品
游客增长视角下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机制研究 —— 基于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双维分析 摘要 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 2018-2023 年旅游市场数据,系统分析游客数量增长与消费转化的内在机制。研究显示,常德市游客数量年均增长 12.3%,2024 年达 65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但人均消费增长率仅 5.8%,2018-2022 年人均消费从 689 元增至 742 元,年均增幅不足 2%,显著低于湖南省 6.3% 的平均水平,存在 “高流量低转化” 现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识别出文旅融合度(方差贡献率 28.7%)、产业链完整性(22.3%)、服务质量(15.4%)及产品创新性(19.1%)为核心影响因素,其中文化体验对消费意愿驱动最强(β=0.53)。研究提出 “IP 打造 + 场景营造 + 业态创新” 三维转化策略,为同类城市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旅游消费转化;文旅融合;游客增长;产业链升级;智慧旅游 一、引言 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旅游消费作为内需增长的重要引擎,其转化效率直接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常德市作为湖南省重要旅游目的地,2025 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 494.42 万人次,2024 年游客量达 65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但呈现明显 “流量 - 价值” 不匹配特征 ——2018-2022 年旅游总收入增长率(31.8%)远低于游客量增幅(53.2%),2023 年游客量 6100 万人次时,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仅 15.1%。 本研究结合数字经济时代消费新特征,聚焦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的现状特征与瓶颈;二是影响游客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及作用机制;三是高效消费转化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包括 500 名游客问卷调查、20 家典型企业深度访谈及大数据轨迹分析,确保结论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二、常德市旅游消费现状的多维透视 (一)流量增长与消费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2018-2022 年,常德市游客量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 年达 5300 万人次(较 2018 年增长 53.2%),但同期人均消费年均增幅不足 2%,远低于湖南省 6.3% 的平均水平。这种 “量增价滞” 现象在核心景区尤为突出:桃花源、柳叶湖等景区游客量年均增长 13%-15%,但关联消费增幅仅 6%-8%,2024 年景区门票、交通等刚性支出占比仍达 62%。 (二)消费结构的非均衡特征 2024 年游客消费构成显示,交通、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占比 65%,购物(15%)、娱乐(10%)等弹性消费占比仅 25%,显著低于张家界(45%)、长沙(52%)等周边城市。以 2024 年五一假期桃花源景区调研为例,游客消费集中于门票(占比 38%)、餐饮(如常德米粉、擂茶,占比 27%),文创产品购买率不足 12%,民俗体验参与率仅 9%。 夜间消费短板明显:2023 年夜间消费占比不足 15%,2025 年虽提升至 18%,但仍低于旅游发达地区 30% 的标准值;过夜游客人均消费仅为一日游游客的 1.8 倍,远低于发达地区 3 倍以上的水平。 (三)客源市场的梯度差异 客源市场呈现 “本地为主、省外潜力大” 特征:本地及周边游客占比超 65%,人均消费 487 元;省外游客(以湖北、广东为主)占比 28.27%(2025 年春节达 139.82 万人次),人均消费 1120 元,为本地游客的 2.3 倍。从年龄维度看,18-35 岁年轻群体消费意愿指数 76.5,显著高于中老年群体的 58.2,但当前年轻客源占比不足 40%,高潜力群体开发不足。 赛事营销对客源拉动成效显著:柳叶湖舟钓世锦赛全网视频播放量超 1.5 亿人次,复盘直播吸引 6000 万人次观看,带动赛事期间省外游客占比提升至 35%,周边餐饮消费增长 42%。 三、文旅融合:激活文化资源的消费转化动能 文旅融合通过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重构旅游消费场景,但当前存在 “浅表化” 困境,制约消费转化效能。 (一)非遗活化与沉浸式体验 常德市将常德丝弦、高腔、桃源刺绣等 20 余项非遗融入旅游,打造 “跟着非遗去旅游” 线路。2024 年常德河街非遗活动月接待游客 143.66 万人次,营收 1.0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12.73%、378.54%;《常德往事》《柳叶船说》等实景演出结合 NPC 互动,推动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 72%。但非遗消费占比仍低:2024 年非遗相关消费仅占旅游总收入的 8.7%,文创产品收入占比 3.2%,60% 游客因 “产品同质化” 未产生购买行为。 (二)文化 IP 与节庆活动 以 “桃花源” 为核心 IP,联合西藏林芝、北京平谷成立 “桃花联盟”,推出 “花期乡遇” 线路;2025 年国庆中秋桃花源 “赏研一体” 模式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超 90%,二次消费同比增长 40%。“体育 + 文旅” 模式成效显著:湘超联赛期间,“票根 +” 优惠套票拉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 35%,河街单日客流超 20 万人次。 但 IP 转化效率不足:83% 游客对桃花源文化体验 “印象不深”,调研中长沙游客反馈 “景区仍以自然风光观光为主,缺乏沉浸式文化设计”,陶渊明文化等优质 IP 未转化为高附加值消费场景。 (三)文化赋能与游客参与 通过 “微短剧 + 文旅”“实景剧本游” 增强互动性:桃花源古镇剧本游设置农耕体验、汉服换装等任务,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 1.2 天,消费额提升 28%。但文化内涵挖掘不深:76% 游客认为 “体验流于表面”,如城头山遗址仅以静态展览为主,未结合 AR/VR 等技术打造深度文化体验。 四、产业升级:构建消费转化的支撑体系 产业升级通过基础设施迭代、业态创新与服务优化,降低消费门槛,但存在 “产业链断链”“数字化短板” 等问题。 (一)基础设施与智慧旅游 “快进慢游” 体系逐步完善:常益长高铁开通使常德融入全国高铁网,柳叶湖龙翔低空飞行营地、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首飞开创低空旅游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0.8 天,综合消费增长 40%。智慧服务覆盖 14 个重点景区,307 家商户支持外卡支付,96% ATM 提供外币取现,提升国际游客消费便利度。 但智慧服务存在明显短板:智慧旅游平台覆盖率仅 42%(低于全省 58% 平均水平),62% 游客反映 “找不到个性化消费信息”,38% 因 “支付不便” 放弃消费;旅游产品线上预订率比同类城市低 20 个百分点,数字化引流能力不足。 (二)业态创新与消费场景拓展 推动 “文旅 + 农业”“文旅 + 康养” 融合:港中坪农文旅融合区通过裸眼 5D 电影、湖畔露营,2024 年国庆接待游客 5.51 万人次,同比增长 55%;津市 “工业 + 文旅” 模式带火传统冷饮、钵子馆,拓展消费新场景。夜间经济形成 “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赛后品美食” 闭环,2025 年夜间消费占比从 2023 年的 12% 提升至 18%。 但产业链协同不足:柳叶湖周边 3 公里内缺乏特色餐饮集群,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缩短 1.5 小时;购物环节薄弱,本地特色商品产业化程度低,景区内同质化商品占比超 70%,制约弹性消费增长。 (三)服务质量与消费环境优化 建立 “24 小时回复、48 小时解决” 客诉机制,推出 “桃花源式待客之道” 示范店,游客满意度达 97.3%。但服务人才储备不足:35% 的景区工作人员缺乏文化讲解能力,18% 的民宿服务未达到标准化要求,影响游客消费体验。 五、消费转化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双维协同 (一)关键变量识别与模型验证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 4 个核心公因子(累计解释 85.5% 变异量):文化体验度(28.7%)、消费便利性(22.3%)、产品创新性(19.1%)、服务品质(15.4%)。构建 “需求感知 - 情境触发 - 消费决策”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显示:CMIN/DF=1.823,CFI=0.932,RMSEA=0.047,模型适配良好。关键路径系数表明:文化体验对消费意愿影响最大(β=0.53),其次是支付便利性(β=0.41)、产品创新性(β=0.38)。 (二)群体差异分析 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将游客分为三类:文化深度体验型(28%,人均消费 1320 元)、休闲度假型(39%,人均消费 876 元)、观光打卡型(33%,人均消费 452 元)。ANOVA 检验显示三类群体消费金额存在显著差异(F=27.35,p<0.001),提示需实施差异化供给策略。 (三)双维协同效应 文化体验驱动消费意愿:参与文化体验项目的游客人均消费比普通游客高 32%,重游率达 27%,如《桃花源记》实景演出观众二次消费率达 45%,显著高于普通景区的 18%。 产业升级提升消费能力:基础设施完善降低消费门槛,智慧支付系统使境外游客消费额提升 15%;业态创新拓展消费边界,低空旅游、工业旅游等新项目带动弹性消费增长 30%。 政策支持强化协同效能:常德市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入境旅游措施办法》,对文旅融合项目最高补贴 500 万元,对入境游客按人次奖励,形成 “政策 - 产业 - 消费” 正向循环。 六、瓶颈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瓶颈 消费结构失衡:基本消费占比过高,弹性消费、夜间消费潜力未释放;省外及年轻高潜力客源开发不足。 文旅融合浅表化:文化 IP 转化效率低,非遗、历史资源未形成高附加值产品,文创同质化严重。 产业协同不足:文旅、交通、商业部门联动弱,消费场景碎片化;智慧服务、人才储备滞后于消费需求。 (二)对策建议 实施文化 IP 活化工程,深化文旅融合 打造沉浸式文化场景:借鉴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模式,开发 “沉浸式桃花源” 夜游项目;在城头山遗址引入 AR 考古体验,桃花源景区开发 VR《桃花源记》,提升文化体验深度。 推动非遗产业化:建设常德米粉非遗工坊、桃源刺绣创意中心,联合知名设计师开发时装、饰品等文创产品,目标将文创收入占比提升至 10%。 精准定位客群:针对年轻群体推出 “非遗剧本杀”“微短剧打卡点”,针对省外游客设计 “高铁 + 文化体验” 套票,目标将省外游客占比提升至 40%。 构建产业生态圈,强化协同支撑 完善景区配套:围绕桃花源、柳叶湖等核心景区,在 5 公里范围内布局民宿集群、文创集市、特色餐饮街区,目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 1.5 天以上。 激活夜间经济:开发《常德往事》衍生剧本杀、非遗主题夜市,在穿紫河增设夜间游船演艺,目标将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 30%。 推进 “文旅 +” 融合:发展 “文旅 + 研学”(开发农耕、非遗课程)、“文旅 + 康养”(依托柳叶湖打造康养度假区),拓展消费场景。 推进数字赋能计划,优化服务体系 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开发 “常德一码游”,整合景区预约、线路推荐、消费支付功能;在 30 个重点商户部署数字人民币智能终端,目标将线上预订率提升至 60%。 完善数字化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提供个性化消费引导;加强智慧服务培训,确保景区工作人员熟练操作智慧设备。 提升服务质量:开展 “服务质量提升年” 行动,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基地,与高校合作开设文旅服务专业,目标将游客满意度维持在 98% 以上。 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消费环境 设立文旅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文化创意、智慧旅游项目,对带动消费增长的企业给予营收奖励。 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针对性引进文创设计、特色餐饮、智慧科技企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文创产品、宰客行为,建立旅游消费 “黑名单” 制度,维护良好消费环境。 七、结论 常德市旅游消费转化需以文旅融合为内核、产业升级为支撑,通过文化 IP 活化激发消费意愿,产业协同降低消费门槛,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率,形成 “流量 - 留量 - 增量” 的转化闭环。未来应聚焦三类游客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深化文化与产业的双维协同,推动旅游消费从 “刚性为主” 向 “弹性主导” 转变,实现从 “观光旅游” 到 “深度体验” 的转型升级,为同类旅游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常德市统计局。常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2022)[Z]. 2023. [2]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 [R]. 2022. [3] 王柯力,李芳。文体旅融合背景下常德特色体育休闲城市发展路径研究 [J]. 旅游与摄影,2024 (20): 64-66. [4] 杨庠赫。常德市桃花源景区发展战略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2023. DOI:10.26944/d.cnki.gbfju.2023.003083. [5] 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常德市财政局。关于常德市促进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的通知 [J]. 常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 (06): 9-14. [6] 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2025 年春节假期常德市旅游市场情况通报 [Z]. 2025. |
|
|
3楼#
发布于:2025-10-28 11:33
这个发这里没有用,要发常德日报.http://cdrb.cdyee.com/pc/content/202510/28/content_242593.html 7716930
|
|
文化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经济建设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