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549回复:1

[草根书写历史]常德方言词语趣探(5)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24-08-15 22:36扫一扫,手机看帖
:《新华字典》中颌字有两个音义,一个读音,与阁字同音;语义是口,即嘴巴。另一个读音,与和字同音;语义是颌骨,即嘴巴的上下骨骼。古代颌字原本的音义不是这样,这是长期演化过程引起的语义变迁。
《广韵》中,颌字是“古沓切”,读音为与阁字同音;释义是“领,颔颐傍。”译成现代文是:“颌就是领,在下巴和面部旁边。”明显不是指嘴巴。是什么?《康熙字典》解释说:“凡物之领皆曰颈。”指出领就是颈。那么可以得出结论:颌的含义是领,就是指颈部,不是指嘴巴。颈部,常德市域的主流称呼是“颈肮”,肮字的古义是喉咙,读音háng,与航字同音,常德方言有讹变,要读kǎng,和亢字音近;市城郊一带地方的称呼叫“颌颌”,读音gě-gě,与“阁阁”相近;澧水一线也叫“颌颌”,只是后面用了儿化音,念gě-ger
常德方言在继承颌字古音义的同时,也兼收并蓄接纳了《新华字典》的音义,只是把读音仍然读成古音hō,与喝字的方言读音相同。于是,张开嘴巴,把上面叫做上颌,下面叫做下颌,腮帮子叫做颌腮,打呵欠也叫扯颌涎。可谓古今并用、上下和同,皆大欢喜。
:是个形容词。“亙”字是它的繁体,其实笔画一样多。《唐韵》的注音为“古邓切”,切出来的读音为gèng,普通话就这样读,常德方言的读音为gěng,两者差不多。《康熙字典》的释义为“极也,通也,徧也。”什么意思呢?极也:始于目前、达于终极;通也:衔接通达,完整周全;徧也:周遭广袤、遍览无遗。语义十分宽泛,有点像“整个、完整、整体”的“整”字,但还要大得多。就因为这个字涵义太大,在现代文里除了组成“亘古”等个别宏大的词汇,几乎没有什么用;即使在古人文章里,也不是一个常用字,更不用说用于日常生活了。
但是,在常德方言里,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居然用得很别致,而且还没有离开古音义。如“年年双抢,全队人要亘亘地累一个多月,才能把两百多亩田的谷割进来、秧插下去。”用了两个亘字,加强语气,粗看好像是“整整”,其实是“从头至尾”的意思。再如“昨天一亘天没有看到你的人,你到哪里搞么得去了?”更像是“整”,其实是“始终”的意思。又如“她从日杂店买了一组碗,走到街上溜了个跟头,一泡个碗只剩两个亘的回来,手还被瓦得血糊淋当。”看似又像“整”,其实是“完整周全”的意思。还有,“这个事问了你好多次了,你亘成没得一个答复。”“亘成”就是“始终”的意思;“买了一包饼干当早餐,包装还是好看呐,撕开一看,都是些破的、缺的,没得几块亘端的。”“亘端”也可根据情况说成“亘个个”“亘块块”“亘条条”,就是“完好”的意思。
以上所有亘字,语义都符合古义,不过,多数都可以用“整”字置换。为什么?按《康熙字典》,整字在古代只有“整齐(整之使正)”“整理(管束治理)”“整饬(整顿)”三个义项,是个动词。而“整体”“整个”“完整”等形容词义项应当是原属“亘”字的,进入现代以后被新的字典“挂靠”在了“整”字的名下。原因大概率是北方语音把“亘”音讹变成了“整”音,然后形诸文字,为普通话“整”字增加了几个义项。虽然北方话是中国现代普通话的基础,但对古汉语音义保存最好的是南方方言,这就是语言学家要到南方寻找古汉语词汇和读音的原因。常德方言的“亘”字,虽然多数可以用“整”字置换,但却是正宗的古“亘(亙)”字。而且,一旦用“整”置换了“亘”,那就成了北方话,不是常德话,味道全变了。
:桃源人常说:“为人处事、合朋友,重要的是真诚相待,只想占别人便宜是合不来的,到最后就是合孽,哦嗬散伙。”这句话里的“合”字全都要读,与阁字的方言读音相同。这个字在方言中有两个音义,一个是合作、相合,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和语义差不多;另一个是相处、交往,读音,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如:交朋友叫合(朋友,相处不好叫合(不来”,争吵闹僵叫“合()孽”,两条河水径流汇合叫“两水合”。
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合口也。”这是“合”的原初语义,其后演变出了两个音义,与常德方言的两个音义能够很好地对应:一个,《唐韵》的注音为“候閤切”,读音,与盒字同音;语义有诸如合作、相合、好合、天作之合、会合、合力等。另一个,《唐韵》的注音为“古沓切”,读音,与阁字同音;《广韵》注释的语义为“合,集也”,正是相处、交往的意思。常德方言完整地承袭了合字的古音义。
:坏字在《新华字典》里只有唯一的读音huài,其实这个字在古韵书里的音义有两个。一个读音是“胡怪切”,切出来为huài,与耲字同音;另一个读音是“古坏切”,切出来为guài,与怪字同音。关键问题是这两个音在古代是并用的,其语义范围一分为二,划分原则是:事物自然损坏,坏字的读音同耲(huài);事物被人弄坏,坏字的读音同怪(guài)。
常德方言把这两个读音都沿用下来了,语义范围也是两个,但划分原则略有不同:凡具象性的损坏用第一个读音坏(huài)。例如:食物馊臭、果菜腐烂、材料糟朽都说是坏了,即使是人用大锤砸向家具,也还是说“桌子被人砸坏了。”第二个读音guài,常德方言的声调为上声,读guǎi,与拐字同音,凡抽象性的损坏都在此内。例如,事情办砸了,就说“这事搞戳坏(拐)了”;出了不可抗的情况,就说“坏(拐)场了,织布厂破产了”;有人做坏事,就说“他在搞坏(拐)事”;有人心里狡诈,就说“这人坏(拐)得很”。
需要说明的是,另有“拐子”一词,虽然同音,但不属于这个范畴。“拐子”确实坏,却不能写成“坏子”。因为“拐”和“坏”是两个不同的字,各有各的读音和语义。旧说的拐子,按《康熙字典》对“拐”字的释义,是指专干坑蒙拐骗勾当的人,现在已分门别类改叫诈骗犯、人贩子、网诈分子等等了。
:农业生产最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就是“天干水淊”,“天干”是指干旱,即旱灾;“水淊”是指水淹,即水灾。淊字在常德是个方言词,也是个古词,古韵书的释义有“水淖(积水)”“水满(过多)也”“没(水涝)也”“沉(淹没)也”等多层意思,常德人沿用了这些古语义。例如,说雨水过多:“这天气淊热得很,只怕就要落雨了。”“天天落,天天落,这天色淊了一个多月了,人都会淊死。”说积水内涝:“这一大坪的水排不出去,田里淊了尺把深的水,稻都快揾(淹)死哒。”说水淹:“那年垮堤涨水,房子都揾了。等一个多月水退了,回去一看,屋里柱头淊得长了菌子,桌椅板凳也淊得喷臭的,米柜里的米也淊烂哒。”
古淊字是个多音字,《广韵》的注音一个是“以冉切”,和琰字同音,另一个是“于陷切”,和韽字同音;《集韵》还有一个注音是“胡南切”,和含字同音。常德方言只取一瓢饮,用了“胡南切”,声调为阴平,读hān
:古词。《唐韵》的注音为“户恩切”,读音为hén,和痕字同音;释义为“急引也”,意思是“使劲拉”。《博雅》的释义是“拫攎,引也。”攎字的语义是拿、持,拫攎连用就是“抓牢了使劲拉”。常德方言原样继承了古音义。
常德有的地方,如桃源,在表示“使劲拉住”这个意思的时候还在用拫字。如:“落水的人昏头昏脑黄抓,你去救人只能从后面托。要是你从前面去拉,被他一把拫住就脱不了身了,两个人纠缠在一起,连你这个救人的也要一起揾死。”“胡老三几多讨嫌!那天赶场,我被他一把拫到屋里,东扯西拉扯闲话,耽误我一个多钟头。不是我扯谎说要买药去,他还不得放手。”
:哮喘病发作的时候,呼吸不畅,喉咙里齁齁作响,状况非常痛苦,常德方言称为“发呴”,顺便就把哮喘病叫做了“呴病”,哮喘病人称为了“呴”或“呴包坨”呴,方言读音hōu,和齁字同音;《集韵》的注音是“呼侯切”,切出来的读音就是hōu语义是“喉中声”,正是哮喘病发作的状态。方言的音义与古音义一模一样。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楼#
发布于:2024-08-18 14:58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