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记上的古索县。
离常德城三十公里外,有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韩公渡城址村,在进村口时,有一座古牌仿竖立在公路上,牌仿上的一行字:“汉代索县遗址”格外醒目,村庄里,一块石头上刻着:“汉代索县遗址,国务院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座失落的古城,各种传说扑朔迷离,你若打开百度搜索,古索县的的记载和古索县城址村的那些事儿铺天盖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在我记事起,城址村落临洞庭傍沅江,世代与水为伴,一直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行走在纵横的阡陌上,望着层层稻浪卷起的田野和古索县护城河满眼摇曳的荷花,很难想像,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兴起了一座城市,在汉朝被作为武陵郡治和荊州刺史治所,热闹繁华,盛极一时。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历经两千多年岁月风霜,这座城市的轮廓渐渐消失,或被掩埋,或被损毁,华表、石麟、古墓、碑文依俙可见。这个当地老人叫“城址”的地方,曾是汉代索县遗址。 武陵郡治,中国西汉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境。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西汉武陵郡治,历来有二说。一曰治索县,二曰治义陵,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关于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 据《常德地区志·文物志》记载,“古索县城分大小二城,坐北朝南向,东为大城,西为小城,中间有城垣相隔,大城南北宽600米,东西长600米;小城南北宽600米,东西长300米,两城总面积为54万平方米,现残存城垣约有粘士夯筑,城垣残高3至4米,宽12米至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四角有瞭望台,残高7·8米。四周有护城河,宽30米左右,城东是崆咙观,观宇虽毁,但遗址尚在,汉砖汉瓦,遍地皆是”。 今天的城址,早已荒废,变成了一大片稻田和菜地。但是,当年用土夯筑而成的城墙,还隐约可见,残垣断壁,荒草凄迷。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任朗州司马期间,曾登上此城,无限感概地写下了《汉寿城春望》:“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荊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古索县城址,虽历经沧桑,但街市往日的繁华,早在京城赫赫有名,辖两湖、两广及河南、贵州边缘地区,是当年中南地区最早、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二章,一只金鸡的传说待续)。 作者简介: 孟天胜、男、1958年生,湖南常德市人,笔名:红叶情人,中国诗歌网注册认证诗人。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部队军官和公务员。退休后,进行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研究与创作,系中国诗歌学会、湖南诗词学会、岳麓诗社、常德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国家、省市杂志和报社,网站发表诗词、散文、小说作品2000多件,代表作有《天边的姑娘》、《河街的春天》、《城址,久远的乡愁》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