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 (2020.7.31) "双抢"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字眼,提及"双抢"总有一种望而生畏的畏惧心理。特别是在立秋前,双抢进入高潮,力争赶在立秋前将早稻颗粒归仓、晚稻抢栽大田。因为,立秋前1小时与立秋后1小时插下去的秧,长势、颜色都不一样,产量更是明显。记得我下放的农科站知青组,田成方地成块,园田化建设得非常好。每当下田干活,就有一种下地狱的感觉,五亩一丘田,好像好长好远似的,插秧时总觉望不到头。那时17岁,还不能叫腰疼,不然别人会说:你还是个"芽儿"(小孩子),哪来的腰!真是哭笑不得。 现在好了,"双抢"不再是磨难日,收割、耕田、插秧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不仅收、插速度快,而且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強度。这些天我总在乡村转,发现栽种一季稻的偏多了,大片农田里此时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今天又沿美丽的荊八线一路往北,行驶在三岔河镇六合垸村时,发现有一男劳力挑秧,五个妇女插秧,使我眼前一亮,我赶紧将车停在公路旁,打上双闪,然后操起"家伙"(单反相机)一阵"扫射",留下这难得一见的"插秧"景象! ![]() ![]() ![]() ![]() ![]() ![]() ![]() |
|
最新喜欢:![]() |
1楼#
发布于:2020-08-07 08:35
|
|
2楼#
发布于:2020-08-06 17:32
|
|
3楼#
发布于:2020-08-06 15:09
|
|
4楼#
发布于:2020-08-06 15:08
|
|
5楼#
发布于:2020-08-06 10:23
|
|
6楼#
发布于:2020-08-06 08:49
|
|
8楼#
发布于:2020-08-05 23:12
。。
以前读初中放暑假搞双抢真的磨人,天不亮就出门,天黑哒还要打起灯脱粒,插几兜秧感觉腰都会断 |
|
13楼#
发布于:2020-08-05 16:34
|
|
14楼#
发布于:2020-08-05 16:33
|
|
15楼#
发布于:2020-08-05 16:31
|
|
16楼#
发布于:2020-08-05 16:23
|
|
19楼#
发布于:2020-08-05 15:35
|
|
20楼#
发布于:2020-08-05 15:29
|
|
21楼#
发布于:2020-08-05 15:28
说到双抢,从农村出来的我从最初的抱稻到后来的插秧割稻,甚至耕田耙地,都曾经经历过。至到大学毕业,每年暑假回家,正好赶上双抢,对于双抢自然是既害怕而又无法逃避的,至到今天,说起双抢,都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
|
25楼#
发布于:2020-08-05 15:02
楼主捕捉到的这个场面不容易啊!这种天气,他们很容易中署的。
|
|
28楼#
发布于:2020-08-05 12:58
据说:
历史上黄河流域及以北,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三年两熟(含小麦或油菜等); 长江流域农作物一年二熟(早稻和晚稻)或两年五熟(早稻晚稻和油菜等); 珠江流域及台湾和琼崖(海南岛)等个别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民国前后,以长江流域为例,大部分地区还是只插一季(水稻),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八字宪法”等倡导“合理密植”的情况下,五十年代开始后的五十年左右时间里,全国很多地方都种植“双季稻”,至到近几年才以中稻(或加油菜)占大部分。 另外,历史上常说:成年男人由官府授田一百亩,成年女性为五十亩,小孩老人为二十五亩。又听说民国时,稻田行距为“排四蔸(即双手伸直的长度或等同身高的距离内只种植四蔸稻。 最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中所种植的“双季稻”,都是以解放前后出生的这批农民为主要劳动力,可以说“解放前后出生的这些农民,是历史上种田最辛苦的几代人。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