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0366回复:13

[其它]首届“最美常德聋人”优秀事迹介绍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9-09-01 16:11扫一扫,手机看帖
    市聋协开展“最美常德聋人”评选活动,就是要挖掘常德聋人中感人的人和事,通过视频与文字向社会进行广泛的传播。让聋人朋友们有榜样可以学习、有目标可以追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和迷茫,早日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快乐充实的人生道路。
------------------------
   当然《最美常德聋人》的典范并非十全十美,他也会有自己这样那样的缺点。正因为他们有着小小的缺点,才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信、更加有血有肉,于大家来说才会更觉得可亲可敬可学。欢迎您将身边的优秀的聋人故事爆料给我们,给聋人朋友们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新喜欢:

希望快乐就好qwe希望快乐就好...
回复 扫一扫,手机看帖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楼#
发布于:2019-09-03 10:33
给聋人朋友们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2楼#
发布于:2019-09-05 08:12
让聋人朋友们有榜样可以学习、有目标可以追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和迷茫,早日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快乐充实的人生道路。
3楼#
发布于:2019-09-05 10:26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4楼#
发布于:2019-09-05 16:02
学习强国,专家指出,"仁者爱人""乐善好施"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精神,设立"中华慈善日"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与国际慈善事业接轨。 "行善之事,一年365天都可以做,但设立'中华慈善日',具有神圣感和仪式感,更能唤起民众的精神共鸣。"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文卿教授表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秋光分析说,在法律上把慈善日规定下来,体现了政府对慈善事业的重视,有助于形成"全民慈善"的局面。"慈善日不一定要让大家捐多少钱,而是通过对千百年来慈善文化的回顾,通过对慈善法和慈善事业的宣扬,激励更多人为慈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太阳][爱心]
5楼#
发布于:2019-09-12 19:22
中秋快乐
6楼#
发布于:2019-09-15 01:18
聋人协会!为残疾人服务。
7楼#
发布于:2019-09-16 15:28
聋哑贴膜哥------钟哥


                                                                                                                            *陈红喜
 zhonggge.webp.jp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钟哥比我大一岁,是个聋哑人,读书识字少,几乎是个文盲。

      钟哥因为耳朵的残疾,吃过不少苦。早年在常德打工,拿的是最低的工资,干的却是最辛苦的体力活,而且工作环境还有污染。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他辞工回家养猪。因为没有养猪的科学知识,那些猪没长大的就病死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到了这般境地,我相信一般的人绝望跳楼的心都有了。
      但是钟哥不泄气呀,天天在街上溜达,观察哪些工作适合聋哑人做,结果真的被他找到了,那就是:手机贴膜!!
     开始的几年,生意非常好,有时候一个月可以有上万的收入。在2009年左右,那是一笔不小的钱啊。
      俗话说:“闷声发大财”,但是钟哥这个人很讲义气。看到当初一起玩的聋人朋友,现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钟哥也不藏私,就耐心的教他们如何贴膜、如何进货。以前安乡电信只有钟哥一个人贴膜,现在有了四个人,渐渐的钟哥的生意就没有以前好了。你想啊,一个人的市场四个人分,能好到哪里去呢?
      但是钟哥没有太多的抱怨,每天都笑嘻嘻的。我有时和他说起这个问题,讲他笨。他用手语告诉我说:“大家都是聋哑人,相互帮点忙是必须的”。
      钟哥每天都很忙,为啥呢?因为他的老婆智力上有些问题,一些家务事比如做饭、切菜就做不了,钟哥就要受累了。每天早上做完早餐,就骑电单车到电信摆摊做生意,中午自己买个盒饭吃,下午继续摆摊,晚上买菜回家后,准备晚餐给老婆孩子吃。自己的女儿在一中读书,下晚自习了,晚上还要去接她回家。
      每每说起这些,钟哥都是一脸的无奈。抱怨之后,一声“没办法”,还得重复昨天的操劳。
      钟哥这个人总的来说,还是蛮乐观的。我每次周五放假了,都到他那里坐一坐,聊天、开玩笑啊。一件事情翻来覆去的重复说,钟哥也不嫌啰嗦,每次都是开开心心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我们两个就这样成了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有时候总是想帮钟哥一点忙,想来想去,就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替钟哥打个广告吧。如果您的手机要贴膜了,可以到安乡电信去,在电信门口有四个贴膜的摊位,其中有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就是钟哥。您找他,准没错!!
      想学习手机贴膜技术的聋人朋友,请加
      钟哥微信号15115704154
8楼#
发布于:2019-09-16 15:29
最美聋协主席徐宗恒

        

这一天,风和日丽,《寻找最美常德聋人》摄制组一行三人,前往石门县城,拍摄该县聋协主席徐宗恒的短片。



      在石门县商业步行街的西头,有家小小的手机贴膜店铺--《哑仔通讯》,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本篇故事的主人公——徐宗恒。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接过递来的可乐,我和他相对而坐,用手语畅“谈”起来。
      问:简单说说你创业前的经历吧。
      徐:我1980年5月出生在石门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小时候因为打针致聋,父母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到了读书年龄,我和同为聋人的姐姐一起在津市特教学校就读。
      1998年初中毕业后,校领导介绍我们去长沙找工作,结果一见面,老板就片面地认为雇佣聋哑人不安全,换了其他类别的残疾人,我就失业了。为了养活自己,兜兜转转碰了很多壁,吃了不少苦头,其间还被坏人欺骗过……
      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我进入常德一家企业做事,差不多一共做了十年,工作累,收入也不高,到头来也没积攒什么钱。幸运的是,在这里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婆----黄玲,我们彼此相爱 、情投意合。结婚后,有了孩子,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感觉到了经济不宽裕的危机和苦恼,慢慢的我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问:创业具体做什么?成果如何?
     徐:2013年,我从常德辞职回到石门,拜师傅学习了手机贴膜技术。用自己的存款以及父母支助的钱在石门步行街租了一个10平米的小门面,取名叫《哑仔通讯》,主营手机贴膜,兼营手机壳、槟榔、香烟、 饮料等等。开始的时候生意不怎么样,但是由于我贴膜技术好,经营以诚信为本,深受客户欢迎 ,后来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我每个月的收入已经远超以前打工的工资。虽谈不上发财,但足以养活一家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强自立。
      这里说个实例:曾经有个客人在其他健全人商家那里要求贴膜,但是由于找不到配套的手机膜,这个客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拿着手机到我这里来,我找了一张大膜片,裁剪成和他的手机一样大小,放上去,两三分钟就帮他贴好了。这个客人很惊讶、很感动,人家健全人贴不好的,我这个听障人贴好了,非常震撼!回去后,他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发布在网络上,表扬我呢。
      问:您还兼职县聋人协会的工作,都具体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徐:我是2012年被选为石门县聋协主席的,在任职期间,我积极联系石门县残联,争取到一间聋人协会办公室,让广大聋人朋友有了个聚会的地方。针对聋人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 我积极向大家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发放资料、开展讲座等方式来普及法律常识。每到重要的节假日, 我和聋协其他成员下乡走访慰问聋人贫困户,送去米、油、面等生活物资,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国际聋人节、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我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甚至去远足,比方说今年我就和部分优秀石门聋人代表一起畅游了张家界。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聋人间的凝聚力,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

      采访的过程中,我常常被络绎不绝前来找他贴膜的客人所打断,采访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看得出来,徐主席的生意确实不错。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徐主席在忙碌之余,竟然还热爱且精通书法,一手漂亮的行书让人叹为观止。社会发展到现在,大都数聋人都已谋得温饱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我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格调有品位,充满诗情画意。无疑,徐主席就是这样的典范。
      当初,大约在年前,我就曾单独向徐宗恒主席提出过采访计划,但当时他不大愿意,说自己只想低调的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办法,我就托付其姐夫侧面做他的思想工作,讲明拍摄他的故事不是为了让他出名,而是可以借助自强自立这样的典型事例的传播,让更多的聋人朋友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从而少走弯路,这也是一个帮助聋人朋友的好事情。徐主席这才被打动了,欣然配合我们的采访。
      徐主席为人低调的事情还有很多,比方说他曾经获得过“市自强模范”、“石门县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连我这个多年的老朋友从来没听他透露过,还是其姐夫悄悄告诉我的。像徐主席这样扎实做事、默默奉献、看淡虚名的人确实太少了,值得大家为他点赞。
(撰稿:陈红喜  王长征)
9楼#
发布于:2019-09-16 15:29
无声创业典范-----最美常德聋人郑建国的故事


 



      和郑建国交流,必须要凑近他的耳朵大声的说话,他才能听到一点点。当他表达的时候,声音远大于常人,而且还手舞足蹈地配合着手语。
      郑建国生于1977年,像自己的二姐、三姐一样,先天性聋哑,略为好一点的是他还勉强能听到一点声音。他自身发音也不是很到位,旁人听起来总感觉有些别扭。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家里子女众多,只读了五年书,便退学了。
      在家呆了两年,他说服父母,干起了回收旧酒瓶的生意。由于既讲诚信,又肯吃苦,各大小酒店老板都被他身残志坚的精神打动了,纷纷与他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在各大酒楼收购酒瓶时,酒楼里面的厨房是他常呆的地方。他一边看,一边偷偷牢记在心,回家后,凭借记忆一遍遍的尝试开始自己做菜。他这份诚心与坚持,在他18岁的时候打动了一个大厨的心,决定收他为徒。
      刚刚开始,他有两份职业,一边收旧酒瓶,一边去酒店里当下厨。直到他28岁时成为大厨后,时间精力有限,才不得不放弃了收酒瓶的生意。
       此时,郑建国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的汗水赚取的财富,为自己盖了一座三层的小洋楼。2000年时,他还为这座小洋楼找了一位女主人,说起自己的爱情故事,他一脸的甜蜜:当在五强溪基地附近收酒瓶时,看到了在父母的水果店里做事的她,看着那个朴实清纯的女孩子,他动了心,于是买水果就成了最好的借口,源源不断买回家的水果,让一家人享够了口福,几个月之后的某天,郑建国提着水果回家的时候,也把那个卖水果的女孩接回了家中,一切都那样地顺理成章……
      更让郑建国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儿子聪明伶俐,从小就品学兼优,目前正在常德市一中读书,还是尖子班的一员呢,全家都等着他考上理想的大学。
       自己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之后,郑建国又把眼光投入到身边境况相同的一个群体:聋哑人朋友们。从2003年,他找到几个聋人朋友作帮手,组建了一个厨师班子,开始在乡下周边承接酒席。凭着自己的厨艺和为人,很快就打开了局面,最红火的时候,他的业务伸展到了石门县城、安乡县城、安乡黄山头、桃源观音寺……
      为了应对有时一天赶几场酒席的困扰,他同时组建过四套厨房工作成员,招收了6个学徒,安排了近10名聋哑人朋友来上班,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他自己家中空闲的房子,也租给了他们居住,每月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费用。
       家里条件日渐变好之后,不仅时刻帮着身边的聋人朋友,现在的郑建国还有一个更宏伟的梦想----成立一家聋哑人文化活动中心。他准备把家中两间放置杂物的房间清理出来,重新装修一下,作为文化活动中心的办公场地。
       在这个中心里聋哑人朋友过来,可以学到专业的手语,可以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比如厨艺、理发。最重要的是要成为聋哑人朋友们温暖的大家庭,聋人朋友们有什么困难与苦恼,都可以来这里进行交流与寻求帮助。
      凝聚在郑建国身边的聋人越来越多,他将这些聋人朋友组织起来,创办了全市第一支聋人助残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的空余时间,探访困难群体,送去米、油等生活物资,帮五保老人理发、打扫卫生……以前聋人只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现在却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回报社会,真的叫人刮目相看啊。
      去年春节期间,郑建国和刘湘崟两名聋人精心排练的节目《农村青年套路深》,在湖南省省首届残疾人春节晚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并由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都市频道于大年初三黄金时间向全国观众进行了展播。
       取得这些成绩,郑建国一脸的兴奋与激动,看得出来,他是真心想带着这个群体共同致富、共同快乐、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雨路……激动的话语与有力的手势,表明着他内心的坚强,也证明了这些年来,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发出过怎样铿锵有力的呐喊!
(撰文:白狼文化   整理:陈红喜)
10楼#
发布于:2019-09-16 15:30
津市聋校创办者黄诗言老师


        在津市园林处,经常会看见一位身材修长、面容清癯但精神矍烁的九旬老者,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说起话来引经据典,满腹经纶,绝对是一副浑身充满书卷气知识分子模样。他,就是津市市多年从事聋人特教工作而被津市乃至整个常德市聋人亲切地称为“黄老师”的聋人黄诗言老人。

        80多年前,刚刚九岁的小诗言不幸感染了脑膜炎,病愈后遗留下失聪的终身残疾,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凭着失聪前上过几个月小学的基础,在家人的教育下,逐渐学会了查字典,并从此对自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勤奋而又贪婪地投入了知识的海洋。他博览群书,从书本中吸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以后,年轻的黄诗言学识大增,眼界更加开阔。他常以中外聋人中的姣姣者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自强不息,在无声世界人生的轨迹上,写下了他独特而光辉闪亮的一页。




      初入社会的黄诗言,做过苦力活,也曾遭遇工厂倒闭而沦为失业工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市劳动局要举办失业工人培训班,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艰苦的自学,在200多人的会计专业考试中名列榜首。但是在随后的体检中,因为被查出听力残疾,名额被无情的删除。他不禁悲从中来,为什么社会总不给残疾人机会呢?

     1956年,29岁的黄诗言正值血气方刚之时,他目睹了社会上部分聋人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受到启蒙教育,浑浑噩噩,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现状,深为忧虑。联想到自己求学的艰难历程和成功之后的收获,萌发了举办聋人文化学习班,使他们走出愚昧无知、“聋天哑地”社会一隅的愿望。为了达到办学的目的.在当时还存在种种社会偏见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办学历程:一是“劝学”:他利用当时在防汛大堤以工代赈收工后和雨天不能上工的空隙时间.独自一人深入到街道、郊区甚至邻县聋人家中,向家长们讲明他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启迪聋人的心智,传授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并说明他办的聋人业余文化补习班不收分文学费,完全是义务教学;二是向社会呼吁,为了解决业余文化补习班场地问题,他无数次奔定在津市市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向领导汇报,表达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的想法,以及聋人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生活技能的现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执着感动了所有听他演说的人们。终于使问题得到解决。

      津市市第二小学对租用教室和教具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对寒暑假期,周末以及晚上学习尽可能提供方便。至于电灯费,茶水费等,则以黄诗言为学校刻钢版、印讲义等勤杂工相抵。当年8月,“津市市聋哑人业余义化学习班”正式开学了。当时,黄诗言在自己每天都要挑土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不顾一天的劳累,每晚都坚持到校给聋人上课。那时我国还没有聋人手语教材(直到两年后的1958年,经与中国聋哑人福利会联系,才收到该会刚刚编绘的《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手语字母图》。因而除了“吃饭、睡觉”等一些连健全人都能理解的手势语外,很多手势语只能自创自编,并在教学试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补充。他根据方块汉字象形、绘声、表意的演化进程,揣摹人的心意、表情神态的规律,以及口形张、合、吞、吐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个词.一个词的演示、求证,直到聋人能够领会、理解、交流为止,从而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聋人教一群不识字的聋人读书、识字,井且教得很好!”在当时津市的大街小巷广为传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所及,邻近县、市都聋人来校学习,业余夜校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在家人的支持下,黄诗言干脆辞掉了挑土的固定工作,靠着在外地工作的小弟每月给他寄来的8元生活费,办起了白天、晚上两班轮流教学的“全天候”教学模式来。

      1958年,黄诗言创办的津市聋哑人业余文化补习班被津市市政府文教部门正式命名为“津市市聋哑人业余文化学校”,仍然是分文不收的义务教学。1969年,该校由民政部门接管,井更名为“津市市聋哑人红专学校”,并由省民政厅投资3万元给津市市蚕桑场,兴办津市市聋哑人蚕桑场。所有经过聋哑学校学习、培训的无业学员,毕业后全部安排在津市蚕桑场就业。使学有所长、学有所专的聋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材。1960年1月,常德专署民政科拨款筹建“常德专区聋哑人工读学校”,同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并下文要求专区所属17个县(市)选送聋人来校学习。此时,津市市己挂牌成立了两所聋校,而两所学校全部教职员工——校长、教员、员工仍然由黄待言一肩挑。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增派教员,扩建校舍,继而演变力现今的“津市聋哑学校”,成为常德市国家兴办的两所重点特教学校之一。

      从1956年首创津市聋校以来,已有近百名聋人先后经过黄诗言老师的教学和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学员足迹遍及常德、张家界、益阳、岳阳等下17县(市)。时过境迁,当初最早毕业上岗的聋人现在大部分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当初四处张罗为他们办学、安排工作的黄老师,又忙着帮助他们办理退休手续,安排他们的后半生生活。他就是这样把自己毕生的精力与智慧,都融入了聋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奉献了自己全身心的爱,为他们挡风遮雨.风雨兼程,在人生的道路上当好他们的引路人。

      黄诗言创办特教学校二十余年,造福聋人的辉煌历程,受到他教诲的聋人不会忘记,社会不会忘汜,历史更不会忘记。《津市市志》教育篇第八章“特殊教育”一节里,为黄诗言老人创办特教学校的坎坷经历,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王长征整理)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1楼#
发布于:2019-11-13 09:04
无声创业典范-----最美常德聋人
xcd001
论坛网神
论坛网神
12楼#
发布于:2020-01-21 08:41
祝大家天天快乐!身体健康!
13楼#
发布于:2020-01-28 12:37
春节快乐每一天!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