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各项化验才能给病人看病的常德一人民医院
本来国家为减轻病人负担,规定公立医院药占比(药品占医院收入的比例)总体降到30%左右。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要降低药占比,医院就提高非药品的比例,医院乱开各种检查项目,达到变相“降低”药品所占份额的目的。 这种情况本人在常德第一人民医院是深有体会,前一段时间因额头上长了两个泡泡不疼也不痒就在家附近的一个小诊所看了下开了点药(医生说是病毒性疱疹),回家用了几天药泡泡小了很多但是一直没痊愈(有黄豆大小两个红印记表面结痂),家人见用药有一段时间不能痊愈便在第一人民医院挂(6月4号上午)了一个皮肤科主任刘某某的号,刘某某见后第一句话就是化验血这个我可以理解(一个血五项),等了两个小时血的结果去来没有问题,刘某某就说那你去切个片做个癌筛查而且病历本上写着疑似淋巴瘤?银屑病?,当时本人听到切片腿都发软便问医生可能是什么病刘某某说可能是银霄病但要等切片结果出来,当时就想就算是银霄病也不用切片吧,随后便去划价交钱当看到电脑上显示五百多本人便没交觉的太贵(本人只是一个拿工资的小市民),随后下午在家人的带领下去了卫校挂了个号卫校的医生只是看了一下,开了个化验单(50元)辨得出结论随后开了一支92元的他克莫司软膏,用药几天后原来长东西的地方现在和正常皮肤一样。 说了这么多本人就想问一下常德第一人民医院你们一个三甲医院打不打脸,同样的一个皮肤病卫校可以通过简单的化验,药费加挂号费不到二百元能看好的病,可到你们三甲第一人民医院就被扩大化动不动就要切片,你们三甲第一人民医院一项化验费就得大几百还别说药费,难道一个三甲医院不开各种高价格的化验就不能给病人看病看好病了吗?你们一边喊着医患关系紧张一边磨刀宰病人试问出现这种情况能怪谁,就想请问医院领导你们一医院有没有医德,有没有职业操守,试问谁还敢到你们医院看病看得起病。 |
|
2楼#
发布于:2019-07-04 20:10
|
|
3楼#
发布于:2019-07-04 17:27
|
|
5楼#
发布于:2019-07-04 04:15
|
|
6楼#
发布于:2019-07-04 04:13
|
|
7楼#
发布于:2019-07-04 03:57
|
|
8楼#
发布于:2019-07-03 21:03
很少去医院看病的我,一次中一暑后去急诊,医生仅问一句话“哪里不舒服?”,~“中暑”
![]() 马上打印出一米长的检查项目,交费800多! ![]() ![]() ——没一点问题。 ![]() ——回家! ![]() 走的的时候还真的朝这撸钱从业者的脚望了一眼,果真一双赤脚!这时代,连这种赤脚医生也进三甲医院了。 |
|
9楼#
发布于:2019-07-03 15:53
如果你以为如今医生看病变成了"仪器看病",乃是医生医术不精所致,那可就错了。其实,什么检查应该做、什么检查不该做,医生一般都心知肚明。医生之所以普遍要靠"仪器看病",说白了,是利益使然。
与开大处方一样,滥开检查单已成为一些医院创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果说药开得太多易露出破绽的话,那么,一叠检查单开出来,病人往往无话可说--检查得细一点,是为你负责。"仪器看病"的经济效益有多大?以一台核磁共振为例,设备成本约为500万元,按使用年限15年计算,每天的折旧费大约在900元。而一般医院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收费800元,如果一天有十几个病人"共振"一下,医院一天净收入可达万元。如此检查的效益太好,因此,投资购入医疗检查设备已成为现在一些医院特别热衷做的事情。 "仪器看病",错不在仪器,而在掌管仪器的人。有专家建议,制定严格的诊疗标准,取消"仪器看病"提成,并把选择权还给患者。这个建议听着不错,但前提是医患之间要确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 |
|
10楼#
发布于:2019-07-03 13:36
|
|
11楼#
发布于:2019-07-03 13:35
|
|
13楼#
发布于:2019-07-03 06:47
|
|
14楼#
发布于:2019-06-26 11:03
网名喷子的东西,选择医院纯属公民权力。需要你瞎笔闭?你算啥屁玩意儿
|
|
18楼#
发布于:2019-06-24 08:33
|
|
19楼#
发布于:2019-06-24 07:28
《人民日报》在《过度医疗猛于虎》文中报道,近年来,医院和房地产业一样,已经成为“暴利行业”。例如,某市一家三甲医院5年间的年收入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这其实都是患者的“血汗钱”。
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政策,医院创收越多,奖金越多。因此,很多院长只想着如何让医院多赚钱,而不关心如何让患者少花钱。现在,很多医院都在进行新一轮扩张,其背后隐藏的是难以抑制的逐利冲动。 “医生问诊三句半全靠高价检查来赚钱!”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 滥检查是过度医疗的又一特征。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说,现在不少医生问诊三句半,立刻就让病人做CT、造影、核磁。 事实上,这些检查的成本高、创伤大,还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看病、检查、治疗、用药这整个就诊流程下来,我们常常能听到抱怨,“这个检查反复做了好几次”或者是“这个药又开多了”。 《人民日报》怒斥过度医疗,这把锐利无比的手术刀直指中国医疗的病灶,让我们看到了百病缠身的中国医疗康复的希望。 |
|
20楼#
发布于:2019-06-24 07:16
|
|
21楼#
发布于:2019-06-24 07:08
|
|
22楼#
发布于:2019-06-24 07:05
|
|
23楼#
发布于:2019-06-24 07:02
|
|
24楼#
发布于:2019-06-24 06:55
|
|
25楼#
发布于:2019-06-24 06:54
|
|
26楼#
发布于:2019-06-23 17:54
|
|
27楼#
发布于:2019-06-23 17:48
|
|
29楼#
发布于:2019-06-22 20:12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