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的钟
图片:IMG_20160209_135611_看图王.jpg 2016年2月9日,到石公桥镇走亲戚,顺便去母校石公桥中学看看。校园食堂前的篮球架上,吊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钟,看来特亲切。 现在的小年轻,估计多半不认识这玩意儿,一坨锈铁,能有啥用?但在我们那时,却有大用:每日司令。 那时,还没有电铃,电铃是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鲜玩意儿,乡镇中学都是用敲钟的。每到快上下课的时候,就看见学校的教导主任拿着一把锤子,站在钟旁边,不时地朝手上的手表看。快到时间了,先把握锤子的手扬起,贴近钟,然后果断地敲下去。如果打上课铃,一般是急促的三声:当当当,连续5-6组。如果打下课铃,则是先重后轻的三声,当-当当,一般是3-4组。约定俗成的,都听得懂。 别看这钟黢黑一坨,貌不出众,敲出的钟声却是清脆响亮的,整个校园都听得非常清楚。 常德师专毕业后,分到一偏远的山区子弟学校教书。学校条件简陋,恰如读书时的石公桥中学,上下课也是敲钟的。 我记得分明,那钟开始是吊在一个用铁丝缠住的、三根铁管组成的、类似农村晒衣的“羊叉”的架子上的。敲钟的是学校的一个职工,女,大约四十多岁。铃声打得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这铃声,比原来石公桥中学的又牛叉些,管中学、小学,一个铃,两处响,都得听从。 后来,那铁三脚架杵在操场边上不好看,又拦地方,就拆了。那钟则被请到高处,吊在学校教学楼往上、岩石砌成的一陡墙上的树上,那是一颗桑树。桑树旁是往上走的台阶,每次敲钟的时候,得站在台阶上。 后来,敲钟的女职工别处退休了,敲钟的事情就落在了上课的老师头上。很公平,每人敲一天,轮流来,谁也不吃亏。上课前,敲钟的老师先拿着锤子,奔到桑树下台阶上,把铃打完后,再拿着锤子,急奔到教室上课。下课前,敲钟的老师要提前赶到树下钟前,做好准备,敲钟下课。 当然,不时地,会有教师上课上得入港,忘记了敲钟,惹得全校师生都心里嘀咕:“怎么今天还没下课,谁管锤子?”。 说来,大家听着肯定忍不住笑,但那时我们确实是这么干的。 到一九九五年,学校安装了电铃,这钟才正式休息。但没退休,遇上停电的时候,还是以钟声为准。 现在敲钟的地方应该不多了。不过,还是觉得:电铃声听着聒噪,不如钟声悦耳、动听,余韵悠长。 |
|
3楼#
发布于:2018-04-20 23:35
穿越、穿越,三十年前一口铁,依旧浑身血。
石公桥下三声吼,霸气无人有。 春秋唤醒冲天湖,花与朵无数。 [诗坛战斗机于2018-04-21 18:21编辑了帖子]
|
|
4楼#
发布于:2018-04-26 12:56
|
|
6楼#
发布于:2018-04-26 12:57
|
|